第 4 章    视听媒体辅助教学

作为现代教育媒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视听媒体,相对而言是教育媒体中历史比较长的一簇,它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是在因特网技术迅速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今天,视听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章在介绍教育媒体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视听媒体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4.1 教育传播媒体

世间万物无时不在进行信息的传递,一切信息的传递都必须依赖着媒体这个中介物。当我们在实施某种教育教学活动时,也必须考虑为更有效地实施这一活动而选择何种教育教学媒体。因此,了解各种教育教学媒体的一般概念和特点,熟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的基本知识与功能,掌握它们的选择、使用技术与技能,是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

4.1.1 基本概念

一、媒体

信息是抽象的,它必须呈现出一定的符号形态,才能传播,为受众所感受。人们把可以承载信息的物体称为媒体( Media ),它是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是用以完成传递信息的工具。可以说,没有媒体就没有信息的呈现,没有媒体就不可能进行信息的传递。

从教育传播的角度来看媒体,我们可以认为:

•  媒体是教育者进行教育与教学活动的中介手段,是受教育者或任何个体学习的基本条件。

•  媒体研究即是信息通道研究,是整体教育传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有赖于媒体的活动,媒体的慎重选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  媒体的演变密切的联系着教育的变革。

二、教育传播媒体

教育传播媒体是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人类从远古的莽荒社会进步到现代文明社会,教育传播事业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一种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行为,总是离不开教育传播媒体的活动,教育传播媒体也随着教育传播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时至今日,教育传播媒体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品种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传统教育传播媒体和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一般来说,凡是使用时不需要使用电源的称为 “ 传统教育传播媒体 ” ,凡是使用时需要使用电源的称为 “ 现代教育传播媒体 ” (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以前一直把教育技术称呼为 “ 电化教育 ” )。

1 .传统教育传播媒体

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印刷材料、图片、黑板、模型和实物及教师的各种表情、体态等。这些媒体历史悠久,使用方便,在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一直担当着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主要或重要媒体的角色,在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将是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是人类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2 .现代教育传播媒体

它是近代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投影、电声、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教育传播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主要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传播媒体。

4.1.2 功能与特性

一、教育传播媒体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传递信息。

存储信息

控制学习。

二、现代教育传播媒体在教育传播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给教学活动提供具体的经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更加明确,使抽象事物的概念更加清楚,防止过分重视讲述形式的教学。

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正确,供给更加详细的思考材料以扩大经验的范围,提供模仿的良好示范以训练正确的观察与思考方法。

改善学习者的行为态度,用丰富多彩的类似真实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对学习过程本身的积极态度。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可给学习者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可使教学在希望或需要的时空进行,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学得的知识记忆长久。

三、教育传播媒体的基本特性

教育传播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媒体,这就是教育传播媒体的 “ 选择性 ” 。

教育信息的传递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活动,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对所有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都 “ 包办 ” 。对于不同的教育信息内容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呈现,复杂的教育信息内容用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去呈现,这是教育传播媒体的 “ 组合性 ” 。

教育传播的对象 —— 学习者是一个有复杂思想、有情感变化的人,他们的信息接受感官若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刺激之下,会产生麻痹,降低接收效率。因此即使在没有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情况下, 高明的 教授者也会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使用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学习者长期处于同一种媒体的刺激之中学习,在合适的前提下应该适时改变所使用媒体的种类,以期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使用,还要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注意经济实用性。只要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用简不用繁,用少不用多,绝对不要为使用而使用。

4.2 视听教学媒体

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是视觉和听觉,视听媒体的引入使得现代教学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具体、直观、生动且富有情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加速了教育信息传递进程,改善了学习效果。一般来说,视听教学媒体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和视听型三类。

4.2.1 视觉媒体

常用的视觉类教学媒体设备包括光学投影仪、照相机、视频实物展示台、大屏幕电子投影仪等。

一、光学投影仪

光学投影仪也称投影机,是在幻灯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便于书写投影的视觉教学媒体,同样是利用 “ 透镜成像 ” 原理制成的。除了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的特点外,还具有教师主动性好、自制投影片容易、亮度大等优点,在学校各学科教学中也得到广泛使用。其结构如图 4-1 所示。

图 4 - 1 光学投影仪实例

二、光学照相机

普通光学照相机是运用透镜成像原理设计制造的一种光学仪器,其基本结构由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与调焦装置和机箱等部件构成,如图 4-2 所示。

由光学玻璃透镜组构成的镜头是照相机最主要的部件,其作用是使被摄物体在胶片上成像,照相机的镜头按其使用功能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远摄镜头和变焦镜头等。照相机镜头上刻有焦距和口径标记:长焦距镜头视角小,能远距离摄取较大的影像,主体前后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小(景深小);短焦距镜头视角大,能近距离摄取范围较大的景物,主体前后清晰影像的纵深范围大(景深大)。口径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也就是镜头的最大光圈,表征镜头的透光能力。大口径镜头的照相机在使用时有如下特点:暗光线下仍可不附加光源利用自然光拍摄;便于近距离拍摄或翻拍;还可以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拍摄运动物体。

图 4 - 2 光学照相机顶视图实例

三、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光学相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能够进行拍摄,并通过内部处理把拍摄到的景物转换成以数字格式存放图像的特殊照相机。与传统的光学相机相比,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它们使用的感光材料与存储介质不同,传统相机使用胶卷,而数码相机使用电荷耦合器( CCD ),并用存储卡来保存图像。图 4-3 为数码相机的工作流程及图像处理过程:景物通过光学镜头将影像聚合到电荷耦合器( CCD )上,并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模拟信号);然后经模 / 数转换器( A/D )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由微处理器( MPU )对信号进行压缩并转换成特定的图像文件格式储存;存储的图像,可立即在相机的液晶显示器( LCD )上显现,并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还可以通过输出接口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打印或图像处理和编辑。

四、视频展示台

视频展示台是一种新型的视觉媒体设备,可将文字、图片、透明投影胶片、幻灯片、彩色图片及实物等转换成视频信号,通过电视机或投影仪播放。视频展示台的详细介绍请见第 8 章。

4.2.2 听觉媒体

常用的听觉类教学媒体设备有收音机、录音机、扩音机、 CD 唱机等。

一、录音机

录音机是根据 “ 电磁转换 ” 原理制造的听觉类教学媒体,盒式录音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及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教学中应用最普遍。

二、激光唱机与 CD 光盘

激光唱机也称 CD ( Compact Disc )机,是一种用微处理器控制的数字化高保真立体声音响设备,它使用激光束刻录的 CD 光盘放音。 CD 光盘采用激光刻蚀技术,将声音信号用 “ 信号坑 ” 的形式记录在塑胶片上,重放时也用激光束来拾取唱片上记录的数字信号,大大提高了声音信号的记录密度,使唱片小型化(一般 CD 唱片的直径只有 12cm ,厚为 0.12cm ),放音时间长(达 60 ~ 70min )。 CD 光盘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选曲(检索)速度快;音色层次分明,音质好;音响指标高,动态范围大,频响宽度达到 20 ~ 20000Hz ,失真度小到 0.003% ;用激光进行非接触式读出,唱片无磨损,便于长久保存和使用。 CD 光盘的结构如图 4 - 4 所示。


图 4-4 CD 光盘结构

4.2.3 视听媒体

常用的视听类教学媒体设备有电视系统、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 VCD 、 DVD 等。

一、电视系统和电视机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像与声音信息的通信方式,整个电视系统的通常由发送、传输、接收三部分组成。

电视发送端由电视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即 “ 视频信号 ” 。拍摄电视时,摄像管在 0.04 秒时间内对整个画面扫描一遍,每秒钟发送 25 帧画面,其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大约在 0—6MHZ 。通过天线发射前,需进行高频调制。视频信号的高频调制采用调幅的方法,调制在本频道规定的载频上,伴音信号则采用调频的方法,调制在比本频道视频信号载频高 6.5MHz 的频率上,与高频图像信号一起形成电视 “ 射频信号 ” 后发射。我国广播电视制式规定,每个频道的频带宽度为 8MHz ,无线电视使用的频率范围在 48.5MHz ~ 958MHz 之间,划分为三个波段、 68 个频道: 48.5MHz ~ 90MHz 为低频段( L 波段),含 1 ~ 5 频道; 167MHz ~ 223MHz 为高频段( H 波段),含 6 ~ 12 频道; 470MHz ~ 958MHz 为特高频段( UHF ),含 13 ~ 68 频道。

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和声音是通过电视(接收)机来实现的。在接收端,电视机通过天线将微弱的射频信号接收下来,经高频放大、变频、中频放大、解调、图声信号分离、图声信号低频放大等处理后,分别送给显像管和喇叭去还原出画面和声音。

根据视频信号的高频调制方式不同,目前世界上有 NTSC 、 PAL 、 SECAM 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 NTSC 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 SECAM 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一些国家采用 PAL 制,使用时需加注意。

电视机大小按其屏幕对角线长度来区分,如 51cm ( 20 英寸 )、 73cm ( 29 英寸 )等,教学上常用 20 英寸 以上的普通电视机或大屏幕电视投影机,监示器则多用于电视节目制作及闭路电视系统控制室作为监视设备。电视机的外部控制主要有频道调节、图声质量及信号出入控制等三大部分。电视机使用时应放在合适的观看位置上,收看距离以等于荧光屏高度的 4 ~ 6 倍、摆放高度略低于人眼水平面。

电视机的图声控制旋钮通常有图像对比度、亮度、彩色饱和度和伴音音量等控制钮。图像上最暗和最亮像素的视觉感觉差距称为 “ 对比度 ” ,调节此钮可改变图像的 “ 浓淡 ” 程度;画面的总体平均亮暗程度调节由 “ 亮度 ” 旋钮决定;彩色饱和度旋钮专门控制图像色彩的 “ 浓淡 ” ;音量旋钮用于控制伴音的大小。

电视机的信号出入控制通常有天线插孔、电源插头和视频、音频输入插孔等。电视机对天线的要求是 75Ω 不平衡式的,室外天线是 300Ω 平衡式的,故需经 “ 阻抗变换 ” 后接入;有线电视或录像机信号则是 75Ω 不平衡式的,可直接用 75Ω 同轴电缆线连接。电视机的视、音频输入插孔是为方便接录像机、 VCD 机信号而设的,接入的信号称为 “ 视频接入 ” 方式,比在天线插孔的 “ 射频接入 ” 方式,效果通常好一些。现在电视机中,此项转换通常用电视机上专设的 “ 电视 / 视频 ” 方式转换开关来完成。

二、录像机

录像机是视听教育媒体中的重要设备,它和摄像机、电视机、特技信号发生器等组合使用,可很方便地对各种教育电视节目进行编辑组合、记录重放等操作,十分有利学习者学习。和录音机一样,录像机也是利用磁记录原理对教育电视信号进行记录和重放的。磁头系统是进行电磁转换的关键部件,它承担着记录或消去视频信号、音频信号,以及控制录像机伺服系统工作的控制信号。

目前常用的录像机有 Betacam 型、 U 型、 SVHS 型和 VHS 型几类,其中 Betacam 型为高档机,常用在广播电视中; U 型机体积较大,用 3/4 磁带; SVHS 型和 VHS 型则为普通型机,用 1/2 磁带,为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常见机型, SVHS 型比 VHS 型图像质量好一些。

利用录像机录制电视台节目时,录像机和电视机的连接方法如图 4-5 所示。其中天线接到录像机的射频( RF )输入插座;录像机的射频( RF )输出接到电视机的天线插座;录像机的视频输出( VIDEO OUT )和音频输出( AUDIO OUT )分别用电缆线接到电视机对应的视频输入( AUDIO IN )和音频输入( VIDEO IN )插口上。节目录制前,须先将电视机转换到电视( TV )工作方式,然后调整录像机上频道调谐器,直至在监示电视机上收看到清晰的图像和伴音。调整好后,录像机中装人空白磁带,需要录像时按下录像机的录像键,录像结束按下停止键。

图 4 - 5 录像机与电视机连接

三、摄像机

摄像机按记录信号的方式可分为数码机和模拟机两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像机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DV(Digital Video) 格式的数码摄像机让人们能够更加简单地进行摄像操作,并以其与专业级水平的图像、接近激光唱盘的音质和能够与计算机联机并进行编辑的特性受到使用者的好评。

数码摄像机记录视频不是采用模拟信号,而是采用数码信号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光信号通过电荷耦合器件( CCD )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模拟数字转换,以数字格式将信号存储在数码摄像带、刻录光盘或者存储卡上。这种摄像格式的核心部分就是将视频信号经过数码化处理成 0 和 1 信号并以数码记录的方式,通过磁鼓螺旋扫描记录在 6.35mm 宽的金属视频录像带上,视频信号的转换和记录都是以数码的形式存储,从而提高了录制图像的清晰度,使图像质量可以达到 500 线以上。

四、 VCD 与 DVD

VCD ( Video Compact Disc )机是采用激光和数字信号压缩等技术记录图像与声音的设备,其硬件结构主要由播放驱动机构、单片机控制系统和 MPEG 解压缩集成电路组成, VCD 光盘的直径为 12cm ,可以存储 74 分钟的活动图像和声音信号, VCD 图像的分辨率为 352×240 。

DVD ( Digital Video Disk 或 Digital Versatile Disk )即数字视频光盘,它利用 MPEG2 的压缩技术来储存影像,其分辨率可达 720×480 。 DVD 光盘的结构与 VCD 光盘十分类似,只是其数据刻录激光和读取的激光波长要比 VCD 的波长短、聚焦点小,故信号坑比 VCD 更小,盘片上轨迹间距也更小,所以存储容量要比 VCD 大得多。 DVD 与 VCD 、 CD 的大小相同,直径约 12 公分。另外, DVD 将 VCD 的二声道扩充至 5.1 声道,让人们真正进入多声道的世界。

4.3 视听教学媒体的应用

4.3.1 应用方式

教学过程中利用视听媒体辅助教学,便于学习者直观接受不能亲眼所见的知识,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利用不同的视听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应掌握其各自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一、视觉媒体

利用投影片等视觉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将复杂、真实、重要的图形、图片在课堂中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利细致、长久地观察事物现象,形象、生动,对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非常有益的。

二、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一般应用于语言、音乐、语音教学或渲染情感气氛方面,常采用的方式有: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教学录音资料的辅助法;配合幻灯、投影画面提供声音的配合法;让学生课后自我练习、自我检查用的自学法。

三、视听媒体

视听媒体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不受时空限制。视听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方式有:

主体式教学

补充式教学

示范式教学

个别化教学

4.3.2 教材制作

一、投影教材

投影片是一种常用的视觉媒体教材。常用的投影片的制作方法有:绘制法、复印法、计算机打印等等。

二、录音教材

录音教材的制作一般要经过编写稿本、收集整理素材、编辑合成等几个步骤。编写稿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编写稿本;收集整理素材是根据设计的稿本内容和录制的方案去收集素材和资料,如收集电台广播、现有的录音带和唱片等资料,或现场录制素材;编辑合成是最后的工作,将各种素材经过编辑,合成复制在一盘录音带上。录音教材制作的常用方式包括:用话筒直接录音、接收 ( 电台节目 ) 录音和复制录音等几种。

三、电视教学片

电视教学片用电视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教育信息。电视教学片的主要类型包括讲授型、图解型、表演型等几类,制作方法与编制电视艺术片有所不同,一般包括选题、稿本编写、素材摄像、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步骤。

1 .选题。电视教学片的编制应选择那些口授困难、需要形象化、无法直接在教室观察或展示、奇特罕见的事例等,选题时还应考虑到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

2 .稿本编写。稿本编写包括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编写二步。讲授型的文字稿本可用讲稿式或教案式,其中需插入模型、图片、标本或外景的,在稿本的有关部分说明。图解型、演示型的文字稿本通常写成对应式,即左边写画面,右边写解说词。需加入动画的地方,还应画出基本图形,写明该动画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动作过程。表演型的文字稿本可用对应式,也可用画面、解说词前后穿插的混合式。一部完整的电视教学片的文字稿本,大体可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

电视教学片是由一个个分散的电视 “ 镜头 ” 组成的,因此文字稿本的编写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写分镜头稿本。电视的 “ 镜头 ” 类似文章的段落,是指没有编辑点的连续画面,一般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分镜头稿本的编写方法是根据文字稿本,应用电视艺术的理论与技巧,考虑表现的美学需要等因数,详细列出画面内容,包括拍摄场景、拍摄技巧以及镜头的时间长度、解说词的配合要求、音乐音响效果等。分镜头稿本是教材编制过程的具体施工蓝图,通常由导演完成。

3 .素材摄像。就是把分镜头文字稿本变成图像画面。素材镜头的拍摄,首先要做好拍摄计划、拍摄场地、拍摄道具、拍摄器材等各种准备工作。素材镜头的拍摄技巧常有推、拉、摇、移、跟等等。 “ 推 ” 是指拍摄时摄像机不断移近被摄物,画面效果是由整体引向局部,突出介绍重点。 “ 拉 ” 的操作与 “ 推 ” 相反,画面效果是由局部引向整体,突出介绍整体。 “ 摇 ” 是在水平或垂直等轴线上改变镜头的拍摄方向,用以展示环境或多个景物之间的关系。 “ 移 ” 是移动摄像机的机位进行拍摄,主体距离不变,背景变化。 “ 跟 ” 是摄像机镜头跟随主体进行拍摄,常用于表现事物的运动过程。

4 .后期编辑。这是利用电子编辑方法把素材镜头组接成连贯教材的过程。为使编辑工作进行得顺利,编辑前要先对所有素材镜头检视一遍,井做好时间标记,若有缺失的镜头,还必须先补拍好。编辑制作时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要,按照分镜头稿本的要求进行。编辑的方式分为插入编辑和组合汇编二种: “ 插入编辑 ” 是将图像或声音素材插入已编好的节目内容中去的编辑方式,其特点是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可以单独或同时记录在编辑带上,而控制信号仍然保持不变,因此编辑出点可和原有磁迹很好地连接,常用于修改电视教学片; “ 组合汇编 ” 是将一些独立的电视教学片片段汇集到一起,操作方法与录像带复制的操作类似。

电视教学片的镜头在组接时,要注意连贯流畅,特技、动画要运用恰当,同时注意 “ 动接动 ” 、 “ 静接静 ” 、 “ 方位一致 ” 等原则,在不同场景内容切换和添加字幕处,尚要注意留足时间,以利余音或字幕插入。常用的组接技巧有:快切 —— 相邻的两个镜头直接切换;叠加 —— 相邻的两个镜头通过画面重叠衔接过渡;划像 —— 相邻两个镜头的画面通过一定运动的边界衔接过渡;淡变 —— 前一个镜头画面从浓到淡消失、后一个镜头画面由淡而浓出现。

5 .配音合成。配字幕需通过字幕机操作来完成。清楚的解说、优美的音乐、恰当的效果声可使整个电视教学片增色不少。配音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将筹备就绪的解说词、乐曲和效果声等事先按分镜头稿本的要求混录合成,再灌录到编辑好画面的录像带声道上,使解说词与画面同步。需注意的是:乐曲声与解说词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注意两者的轻重比例,一定要保证解说词的清晰度。在配音时还应注意 “ 对口形 ” 。


本章小结

媒体是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育传播媒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育传播媒体主要有投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操作媒体等几类。

利用视听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便于学习者直观接受不能亲眼所见的知识,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视觉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常用的辅助教学基本方法有图示讲授、实物实验演示、录音配合教学等;听觉媒体一般应用于语言、音乐、语音教学或渲染情感气氛方面等的辅助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有穿插播放教学录音资料、配合提供声音或让学生课后自学;视听媒体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不受时空限制,擅长于声画结合、形象直观的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常采用的类型有讲授、图解、表演等几类,应用于主体式教学、补充教学、示范教学、个别化教学等场合。

视听媒体教材的制作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考虑媒体的教学特点,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进行设计与编制。电视教学片用电视的艺术手法呈现教育信息的,它的制作过程包括选题、稿本编写、素材摄像、后期编辑、配音合成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