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学时:42学时 学分:2.5
理论学时:42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大纲执笔人:程久苗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3.课程教学改革
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
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二、本文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地貌学的性质
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学时:2学时
本章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三、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
(三)地貌学的现状
四、地貌学的实践意义
(一)农业生产方面
(二)工程建设方面
(三)矿产普查方面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思考题:
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
2.海底构造地貌类型
3.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4.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
学时:3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
一、洋底构造地貌
(一)大洋中脊(洋脊)
l.海岭
2.深海平原
3.海沟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一)稳定大陆边缘
(二)活动大陆边缘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2.东亚型大陆边缘
第三节 陆地构造地貌
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一)山地
(二)平原与高原
三、地质构造地貌
(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二)单斜地貌
(三)褶曲地貌
(四)穹窿构造地貌
(五)断裂地貌(断层地貌)
(六)火山与熔岩地貌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图像法等
思考题:
1.构造地貌及类型
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
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风化及风化壳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崩塌的发生条件
3.滑坡的地貌特征及发生条件
学时:3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一、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
二、风化壳
(一)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第二节 坡地重力地貌
一、崩塌
(一)崩塌及其特征
(二)崩塌的类型
(三)崩塌的形成条件
(四)崩塌地貌
二、滑坡
(一)滑坡的地貌特征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
(三)滑坡的类型及其发育阶段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例证法等
思考题:
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
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
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第四章 流水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l.坡面径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沟谷水流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其发育
4.河口地貌与流域地貌
学时:15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与作用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二节 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侵蚀沟谷的发育
二、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一)集水盆
(二)沟谷主干
(三)洪积扇
1.洪积扇的成因
2.洪积扇的分布
3.洪积扇的特征:
4.新构造运动与洪积扇的变形
三、泥石流
(一)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泥石流的类型
(三)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特点
第三节 河流作用
一、河道水流运动特征
(一)层流与紊流
(二)环流
(三)旋涡流
二、河流作用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
(二)河流的搬运作用
(三)河流的堆积作用
第四节 河流地貌
一、河谷的基本形态
二、河床地貌
(一)河床纵剖面
1.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2.河床的均衡剖面
(二)河床地貌的类型
(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
三、河漫滩
(一)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
(二)河漫滩的类型
1.河曲型河漫滩
2.汊道型河漫滩
3.堰堤式河漫滩
4.平行鬃岗式河漫滩
四、阶地
(一)阶地形态
(二)河流阶地的成因
1.构造运动
2.气候变化
3.侵蚀基准面下降: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
(三)河流阶地类型
1.侵蚀阶地
2.堆积阶地
五、河谷的不对称
第五节 河口地貌
一、入海河口的分段
1.近口段
2.河口段
3.口外海滨段
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和泥沙运动
1.河口区是由河川水流与潮流相结合的双向水流作用作为动力条件。
2.咸淡水相互混合。
3.河口区的波浪作用
三、三角洲
(一)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三)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四)三角洲的分类
四、河口湾
第六节 流域地貌
一、水系和水系类型
二、分水岭的移动和河流袭夺
三、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
1.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
2.“动力平衡”概念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实践法、图像法等
思考题:
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
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
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5.河流的作用
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
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
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
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
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
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
15.水系的类型
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
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3.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学时:4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作用的化
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力
4.水的流动性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
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
第二节 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溶斗与落水洞
3.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
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5.峰丛、峰林和孤峰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洞的发育
2.洞穴化学堆积: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2.地中海型
3.温带型
4.寒带及高山型
5.干燥型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图像法、实践法等
思考题: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
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风积作用与风积地貌
2.荒漠的类型
3.黄土特性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
学时:5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风 沙 流
一、起动风速与起沙风
二、风沙流的结构
三、风沙流的特征
第二节 风蚀地貌
一、风蚀作用
1.吹蚀作用
2.磨蚀作用
二、风蚀地貌形态
1.石窝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4.风蚀雅丹
5.风蚀洼地
第三节 风积地貌
一、风积作用
二、风积地貌形态
(一)沙堆
(二)新月形沙丘
(三)纵向沙丘
(四)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
三、沙丘的移动
第四节 荒漠的类型
一、岩漠
二、砾漠(砾石荒漠)
三、沙漠(沙质荒漠)
四、泥漠(粘土荒漠)
第五节 黄土地貌
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1.黄土的分布
2.黄土的特性
二、黄土的成因
1.风成说
2.水成说
3.风化残积说
三、黄土地貌的类型
(一)黄土沟谷地貌
(二)黄土沟间地地貌
1.黄土塬
2.黄土梁
3.黄土峁
(三)黄土潜蚀地貌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图像法等
思考题:
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
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
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
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
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
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七章 冰川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l.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
2.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3.第四纪冰期
学时:5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二)成冰作用
二、冰川的运动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积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二、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三、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
2.侧碛堤
3.终碛垄(终碛堤、前碛堤)
4.鼓丘
四、冰水堆积地貌
1.蛇形丘
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3.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五、冰川地貌组合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一、冰期与间冰期
二、冰期的划分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图像法等
思考题:
1.全球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冰川运动的特点
3.冰川类型及其特点
4.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5.冰川地貌类型的组合规律
6.冰期划分的方法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海岸带的组成
2.海岸的动力作用
3.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4.海岸类型
学时:5学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海岸的动力作用
一、波浪作用
(一)深水波浪的特性
(二)浅水波浪的传播与变形
二、潮汐与潮流作用
三、近岸流
第二节 海平面变动
一、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冰后期的海面变动
二、海面变化的原因
三、海面变动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l.波浪冲击和岩石裂缝中空气压缩作用
2.磨蚀作用
3.溶蚀作用
二、海蚀地貌
1.海蚀穴、海蚀洞
2.海蚀崖
3.海蚀平台:
4.海蚀拱桥
5.海蚀柱
三、岩性和构造对海岸的影响
1.岩性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
2.地质构造对海岸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 海岸带的泥沙运动及其地貌
一、泥沙的横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
(一)中立点(线、带)的概念:
(二)均衡剖面的塑造
(三)泥沙横向运动所形成的堆积地貌
二、泥沙的纵向运动及其堆积地貌
(一)泥沙的纵向运动
(二)沉积物流形成的地貌
第五节 堆积海岸与海岸堆积地貌
一、砾石海滩
二、沙质海滩
三、淤泥质海岸
四、堡岛与泻湖
第六节 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一、珊瑚礁海岸
二、红树林海岸
第七节 海岸分类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图像法等
思考题:
1.海岸带及其组成
2.深水波浪的特性及浅水波浪的变形
3.海岸带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
4.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5.泥沙横向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6.中立线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
7.泥沙纵向运动的特征及沉积物流所形成的地貌
8.堆积海岸的类型及其特征
9.常见的海岸分类法
(二)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1.本课程考试着重考核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题考核的能力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分析四个层次。
(1)识记
指记住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指定教材对有关内容的阐述,包括地貌形成的动力作用、地貌类型及其组合、地貌发育及沉积物等,这是学习本课程的最低要求,这一层次的试题约占试卷分数的20%。
(2)理解:
指理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本质,例如某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受哪些地貌营力的作用,它有哪些特征,又是任何产生的等。即必须把握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所以然”。这一层次的试题约占试卷分数的30%。
(3)简单运用
指能够运用本课程的一两个知识点来解决简单问题,如某种地貌类型会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其发育演变规律如何,等等。这一层次的试题约占试卷分数的30%。
(4)综合分析。
指能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来分析、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地貌问题。例如某个地区为什么某种地貌发育典型,如何运用地貌学知识判识地貌类型等等。这一层次的试题约占试卷分数的20%。
3.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档次,各层次试题的分数比例为20:30:30:20。
试题的难度档次与试题考核的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考核各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有难易档次不同的试题,考核识记的试题中可能有较难的题目,考核综合分析的试题中也可能有较易的题目。
4.试题类型有填空题、填图题、是非判别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5.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10%、20%和70%。
三、教学参考书目
严钦尚 曾昭璇主编 ,《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