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品 课 程 申 请 表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
程久苗 |
年 龄 |
40 |
职 称 |
副教授 |
职务 |
系主任 |
学历及学位 |
大学本科、学士 |
大学教龄 |
19年 |
从 事 专 业 |
自然地理、土地科学 |
||||
教
学
情
况 |
(1)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3)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4)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地貌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5,3届290人 2.《自然地理学基础》(地貌学部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3届300人 3.《土地法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2届100人 4.《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生选修课,周学时3,3届30人 实践性教学: 每年承担庐山地貌学野外实习,3年共259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4人;教育实习2次共18人。 主持教学研究项目: 现阶段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与内容改革研究,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00.1-2001.12,主持人。 教学论著: 1.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2.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与内容的改革初探,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 3.安徽导游基础知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教学表彰/奖励: 1.安徽师大“皖泰”教师教学优秀奖,安徽师大,第一获奖人,1995年 2.安徽师大“精彩一课”优秀奖,安徽师大,第一获奖人,1999年 3.安徽省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教育厅,第一获奖人,1998年 |
学
术
研
究 |
(1)近三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承担学术研究课题: 1.《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2003JW052),安徽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3-2004年,主持人 2.安徽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教材立项启动》,2003年,参与人 3.《安徽省土地整理的模式、潜力及运行机制研究》(2001ZX11),校科研专项基金,2002-2003年,主持人 发表论文: 1.试论土地用途管制,中国农村经济,2000,(7),国家核心,独撰 2.我国土地整理的运行探讨,水土保持学报,2000,14(6),国家核心,第一 3.试论小城镇规划及其用地原则,中等城市经济,2000,(4),省级,独撰 4.试论土地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2),省级,独撰 5.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土地利用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2,(9),国家级,独撰 6.现阶段土地整理若干问题研究——以当涂县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国家级,独撰 7.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创建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国家核心,独撰 8.安徽省小城镇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地理科学,2003,23(1),国家核心,独撰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五获奖人,1997年 |
二、主要教师情况
姓 名 |
年 龄 |
学历及学位 |
职 称 |
大学教龄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王心源 |
40 |
研究生、博士 |
教授 |
18 |
专题讲座 |
高超 |
25 |
研究生、硕士 |
助教 |
3 |
实习、辅讲 |
沈非 |
28 |
研究生、硕士 |
讲师 |
4 |
实习、辅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课程描述
现状(含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 1.教学内容: 《地貌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系统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直接培养学生地貌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貌分析的基本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地貌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掌握地貌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貌类型,分析地貌形成条件和过程,掌握地貌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学习相关地理专业课程和讲授中学地理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地貌学》课程内容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第四章 流水地貌 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第六章 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第七章 冰川地貌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教学方式分为: (1)理论教学:由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要求,完成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经常性的课堂讨论与交流,给学生有表明自己观点、与老师切磋和交流的机会。将学生的提问、发言和讨论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进行考核。 (3)作业与考核:训练和养成学生自学和阅读的良好习惯,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成绩,着重检查学生对地貌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把握程度。 (4)野外实习:地貌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地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掌握和理解的。因此,课程结束后,在二年级期末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安排相应的地貌学实习内容。通过野外实习,主要是把学生已经学到的书本知识与野外地貌实际结合起来,初步了解地貌研究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地貌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达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地貌工作能力的目的。 2.教材建设: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严钦尚、曾昭璇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貌学》,并自编有《庐山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地貌学习题集》等。 3.教学条件: ①加强地貌学相关图书资料的建设。每年订购一定数量的教材参考书目、学术专著、期刊,目前学院藏有地貌学课程相关的书目1000余册,学术期刊10多种。 ②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在地貌学教学实验方面购置了各种地貌模型、相关的音像资料、航空及卫星遥感图象资料等。 ③与庐山相关部门共建安徽师大庐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计划科学、方法多样、手段先进”的地貌学教学形式: ①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地貌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将课堂讲授课、自学和讨论交流、模型及航卫片判读、观看音像资料、野外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部分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验。 ④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实施教改项目:组织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从而增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5.教学效果: 多年来《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内外同行、师生的一致好评。该课程主讲教师程久苗在授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形象生动。多年来教学质量测评成绩均在90分左右,并先后获首届安徽师大“皖泰”教师教学优秀奖、安徽师大“精彩一课”优秀奖。 |
四、课程总体建设目标、步骤及主要措施
本课程总体建设目标是: 以近年来取得的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为指导,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地理科学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基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野外实习和考试/考核体系;完成一体化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精品立体教材;结合二年级庐山自然地理野外教学实习,在实习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形成新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持续努力,力争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达到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并力争用3-4年时间,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 实施步骤: ①2004年12月前,完善地貌学教学大纲、习题集、试题库、野外实习指导书和参考文献目录,完成电子教案的编写。 ②2005年12月前,完成《地貌学》多媒体课件,并将上述各项相关课程资料上网开放。 此外,每年根据地貌学学科前沿进展和教学改革趋势,对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习内容、课程资料等)进行更新。 主要措施: ①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途径,优化课程教师梯队,加速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科研实力的增强,使之成为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地貌学教师队伍。 ②按照“科学、前沿、实践、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貌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 ③加强教材的建设,近几年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修编庐山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④通过教学实习、野外实习和毕业科研工作,增加和丰富地貌学实验实习教学材料,如地貌模型、遥感图片、图像电子资料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地貌学实验实习仪器设备的投资,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优化教学手段和环境。
课程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五、推荐评审意见
学院意见
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
评审委员会意见
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
学校意见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