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学 时:77学时 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60学时 实验或讨论学时:17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大纲执笔人:吴朝晖 大纲审定人:危启正
目的和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必须扎实学好的先行课。
要求掌握电子元器件尤其是半导体元器件的基本性质与应用典型实例。在学好放大器电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频率响应,多级放大,负反馈,功率放大,正弦波振荡,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等基本内容与灵活应用,以及各种整流、滤波与稳压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
课时分配:
总讲课学时77,实验学时16
第1章 18学时
第2章 15学时
第3章 14学时
第4章 16学时
第5章 14学时
大纲内容
画直流通路时,要点:耦合电容视为开路
画交流通路时,要点:耦合电容、电源视为交流短路
由于三极管的ICEO,VBE,β等参数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使得静态工作点也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分析工作原理,估算静态工作点
学会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该电路,并掌握它的特点:电压放大倍数高,输入电阻低,输出电阻高
学会用微变等效电路分析射随器,并掌握它的特点:
电压增益小于又约等于1,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
要点:后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作为前级的负载
了解上、下限截止频率、通频带,频宽等的含义
用混合参数的π型等效电路讨论中、低和高频时的频率特性。
耦合电容与旁路电容影响低频特性,下限频率取决于时间常数τ
杂散电容与极间电容影响高频特性,上限频率取决于时间常数τ
本章要求:
1. 熟悉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掌握常见的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偏置电路
3. 掌握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及图解法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计算静态工作点,电压增益Av,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
4. 了解放大电路三种耦合方式的特点,了解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估算上下限截止频率
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学会判别各种反馈类型的方法。
学会画出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并掌握四种组态对应的广义放大倍数和反馈系数。
要点:
本章要求:
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类型、特点和判定方法。了解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以及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自激振荡物理过程:利用正反馈对振荡回路补充能量,以维持振荡
振荡时需同时满足相位条件和幅度条件
掌握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了解振荡电路结构,反馈类型与作用,估算振荡频率
谐振时阻抗最大,总电流I最小;谐振时,称为电流谐振
了解电压结构,掌握振荡频率与起振条件,学会判断同名端
三点式振荡器的构成原则:“射同基反”
电感三点式与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结构及特点
本章要求:
掌握自激振荡的起振条件,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各种振荡电路的特点及振荡频率的估算,学会判别电路能否起振。
采用对称的两管放大电路,可有效抑制温漂。
问题:该电路要求参数严格对称。单端输出时,温漂不能抑制。
发射极电阻Re对共模信号存在很强的负反馈,因而抑制零漂。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
利用晶体管恒流源电路交流电阻大,直流电阻小的特点,在保证一定的静态电流的同时加大交流负反馈,大大提高抑制温漂能力。
应学会对差动放大电路静态分析,估算静态工作点,进行动态分析,计算电压增益及输入输出电阻。
OTL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重点掌握偏置电路,因为它是整个集成电路的基础。
了解理想放大器的特点,牢牢掌握两种工作状态及其基本关系式
1. 比例运算:反相比例、同相比例、差动比例
2. 求和运算: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双端输入
3. 积分和微分运算
分析基本微积分运算,了解改进的原理和方法
4. 对数和反对数运算
1. 有源滤波器
2. 信号幅度的采样与保持
3. 信号幅度的比较
重点掌握过零比较器的滞洄比较器
1. 产生正弦波的电路
2. 产生方波和锯齿波的电路
本章要求:基本要求:掌握差动放大器原理及特点,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及基本应用。
了解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学会分析倍压整流电路的各种不同形式。
掌握工作原理,计算稳压系数、内阻及限流电阻。
串联型稳压电源实际电路分析,学会估算有关参数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稳压电路,了解
1. 了解单结管的结构,掌握单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2. 单结管振荡电路的结构及振荡频率
3. 单结管组成的触发电路
4.
本章要求:
掌握各种整流电路的原理与特点。了解滤波电路的组成。掌握典型的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与估算方法。了解可控整流电路。
实验内容
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2. 单级小信号低频放大器
3. 负反馈放大器
4. RC文氏桥振荡器
5.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6. 互补对称OTL功率放大器
7. 整流与滤波
8. 晶体管稳压电源
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1: 平时成绩占15%(其中考勤占5%、作业成绩占10%);
2: 实验成绩占15%(其中考勤占5%、实验报告成绩占10%);
3: 期末考试成绩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