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学习的是:第七章>>第三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不只是个体的简单总和,群体因其成员个体的相互作用,超越了个体的总和。在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在场的他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群体不仅能满足个体的各种心理需要,还能形成群体独特的心理,使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与独处环境中活动产生很大的差异。
  一、社会助长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通过“骑自行车”实验最早发现社会助长现象。群体其他成员在场或参与活动对个体活动的助长作用,要视具体情境。如活动、任务的难易,个人的爱好等等。
  2.社会惰化
  法国人瑞琼曼(Ringelman,1913)做了一个拔河比赛的实验,较好地说明了社会惰化现象。
  关于社会惰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其他人可能会偷懒等等。
  二、从众服从
  1.从众
  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51)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
  从众现象发生在包括学校群体在内的多种群体中,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从众呢?如:群体的一致性、个人子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等等。
  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2.服从
  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如权威性、命令发者是否在场、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文化背景等因素。
  就像从众一样,服从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三、群体极化去个性化
  1.群体极化
  心理学家斯托纳(Stonen,1961)曾设计一份两难问卷,进行群体极化研究。
  个人参与群体决策为什么会比单独决策表现出更大冒险倾向呢?主要原因有4个(略)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的意义
  2.去个性化
  心理学家津巴尔多(Zimbardo,1970,1972)多次对去个性化进行研究
  产生去个性化有这样一些重要因素。如匿名性,责任分散,自觉性减少。这是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的诱因。
  四、竞争与合作
  1.竞争
  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竞争实验,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
  2.合作
  合作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多伊奇(Deutsch,1968)指出,合作有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等三种心理上的意义
  3.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4.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竞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实上,合作在今天的世界比起竞争来说,更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