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网上作业
一、填空题
1、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注释为:“教,
”,“育, ”。
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
。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4、非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
、 、
、
等等。
5、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类似教育机构的“ ”,是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场所。国外也存在一种由老人专门训练和教导青年人的“
”的机构。
6、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分别是
学、 学、
学、
学、
学、
学和东宫的
馆、门下省的
馆。
7、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六艺”是指 、
、 、
、 、
。
“六经”是指《 》,《 》,《 》,《 》,《 》,《
》。
8、我国封建统治者除了通过学校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外,还先后建立了一套选士制度,如汉代实行
,隋、唐以后改行
。
9、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马丁特罗教授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
阶段;15%—50%为 阶段;50%以上为 阶段。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 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描述,推动了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流行。
11、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
”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12、教育创新体系主要包括:
、
、
、
、 、
等等。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中介
3、高等教育大众化
4、终身教育
5、教育创新
三、简答题
1、比较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2、学校教育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象范围和教育内容是如何变化的。
4、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作用如何体现?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
2、谈谈你对教育创新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2、动物起源学说;3、教育中介;4、家庭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各种社会组织中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5、庠;青年之家;
6、国子;太;四门;律;书;算;崇文;弘文;7、礼;乐;射;御;书;数;《诗》;《书》;《礼》;《乐》;《易》;《春秋》;8、察举制;科举制;9、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10、夸美纽斯;《大教育论》;11、终身教育;12、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教育科研的创新。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所有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众传媒教育、文化机构教育等等。
2、教育中介: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等。
3、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据伯克莱加州大学马丁特罗教授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
5、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将创新性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中,并采取创新性的行动,以促进教育的更新与发展,形成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体系。是教育的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是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答:广义上,凡有目的的影响人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变化的社会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从外延上看,广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包含在广义教育之中,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性(或专门性)、目的性(或计划性)、系统性。
2、答: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结果,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3、答:从教育对象范围的变化上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儿童都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古代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子弟;现代社会,教育对象范围逐渐覆盖全体儿童和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从教育内容上看,原始社会教育内容极为简单、贫乏,主要生产劳动技术以及礼仪、宗教、音乐舞蹈等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内容更为丰富,但中心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脱离生产劳动,轻视自然学科知识;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内容的极大丰富,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内容的变化呈现出不断丰富的趋势。
4、答:第一,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具备社会知识水平较高、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等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充分发展;第二,教育本身是知识传播、加工和运用的巨大产业,是知识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推动知识经济早日到来的“助推剂”;第三,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关键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集中在教育上。总之,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原始土壤,没有教育不可能产生知识经济。所以,教育起着传播知识、生产知识和再生产知识的重要作用,直接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是知识经济“基础之基础”。
四、论述题
1、答: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对受教育者智力、体力和思想意识发挥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学校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以教育为基本职责的人员。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者。其基本职责就是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其主要职责的人,既包括以学习为主要社会义务的在校青少年儿童,也包括已步入社会但仍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的成人。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难有效果与效率可言。随着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增长,其参与的能力和程度会不断的提高。
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等。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三者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中介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发展。
2、答:教育创新是教育领域内的全面地变革与更新,是教育整体的创新,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教育科研的创新等等。教育观念的创新,需确立正确的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观和全面多层次的个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观;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需革新课程体系、教育过程与方法上,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体制的创新和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两方面。教育评价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不会直接形成结果,但却能够对教育创新的实现程度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包括教育评价观念的创新,教育评价标准的创新,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需要从创新能力和角色转化都多种角度研究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科研对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科研的创新,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因为是教育创新的前提和动力。教育创新,科研先行,科研兴教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需要进一步面向教育实践,深化改革,革除现行教育研究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