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网上作业

 

一、填空题

1.教育主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主体包括:        和现实主体。

2.教育主体间性是主体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包含  

性、     性和共识性。

3.主体间性是    化的主体性,是主观化的     性。

二、名词解释

1.主体  2.教育主体  3.教育主体性  4.教育主体间性

三、选择题

1.学生主体观中的主体不是(

A.委任的  B.确证的  C.自明的  D.确定的

2.已具备发挥主体性,但没有在教育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的教师是( 

A.待证主体  B.潜在主体  C.现实主体  D.可能主体

3.主体间性的实质是( 

A.主体化的客观性  B.客观化的主观性  C.主观化的客观性  D.个体化的主观性

四、判断题

1.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教育的客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2.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就是教育的现实主体。(  

3.彻底的教育主体性承认主体性是人类的本质。(  

4.只要教育主体在实践中体现了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性,就是现实的教育主体。(  

5.在实践教育学中,教育主体是确证的,而非委任的。(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在实践教育学中,教育主体是在教育实践中确证了主体地位的人?”

2.学人员主体性过度发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师生之间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误解?如何消除这些误解?

2.试论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潜在主体    2.理解,通融    3.客观,客观

二、名词解释

1.主体:主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种概念。本体论中的“主体”在“实体”、“本体”或“某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这个意义上使用。认识论上的“主体”,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主体和客体是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两个基本构成因素。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或实践—认识活动的行为者本身,它是作为认识—实践活动的发出者而存在的;客体则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事物以及人。

2.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主体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教育实践中确定了主体地位的人”。

3.. 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主体性的具体化。作为具体形态的教育主体性,与一般主体性略有不同,可作狭义与广义两方面的理解。

狭义的教育主体性是指确证了教育主体地位、正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人的属性。这种属性,不仅必须具备前述的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而且要有合理的质与度,即它们必须具有适当的质,并存在于适当的度之内。广义的教育主体性则不然,它包含“可能主体”与“待证主体”的属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与自我调节性等,无论它们是否处于适当的质与度,都是教育主体性。

4.教育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是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简单地说,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主要包含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作为主体间性的特殊形态,教育主体间性同样可从狭义与广义上理解。狭义的教育主体间性是现实教育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属性,而广义的教育主体间性是潜在教育主体之间都可能具有或部分具有的属性

三、选择题

A. B    2.A    3. C

四、判断题

1. O  2. O  3. P  4.O  5.P

五、简答题

1.1)只有人(教师与学生)才可能成为教育的主体;(2)并非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人就是教育主体;(3)教育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与人类主体(即类主体)之分;(4)教育主体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得到确证。

2.1)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目的的合理性,并急于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将他人的目的置之不顾;(2)在教学手段等选择上,从自己的利益与兴趣的角度考虑多,忽视别人的利益与兴趣,甚至宁可用自己感兴趣的低效手段,也不用别人要求的高效手段;(3)脱离实际地创造,搞没有教育效果的“花架子”,强迫学生言听计从;(4)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顾对方的权利与自由,剥夺对方的选择与创造空间,在自己占有过多的表现时空的同时,压抑对方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

六、论述题

1.1)联系实际,如通过举例说明误解情况;(2)师生之间的误解:认知方面、感情方面和行为方面;(3)消除误解,必须全面理解对方和自己,完善理解机制。

2.1)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有不均衡性;(3)有稳定性和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