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本章要求 :

•  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

2. 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 pH 的意义,熟悉 pH 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了解溶液 pH 的近似测定。了解拉平效应和分辨效应

3. 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多元弱酸电离的机理;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4. 初步了解强电解质理论;了解离子氛、活度、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等概念

5. 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的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掌握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6. 掌握各种盐类水解平衡的情况和盐溶液 pH 值的计算

7. 掌握 K sp θ 的意义及溶度积规则。掌握沉淀生成、溶解或转化的条件。掌握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 10-1 强电解溶液理论

一、离子氛理论

1 、要点: ( 1 )强电解质溶于水后完全电离

( 2 )电离后,离子间相互吸引,离子被异性电荷离子所包围(图 1 )形成“离子氛”,离子移动并不完全自由。

 

2 、特点:

( 1 )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氛”越易形成。

( 2 )时而形成,时而拆散。

 

3 、应用:“离子氛”的形成使离子运动不完全自由,表观结果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未完全电离,离子不能 100% 的发挥输送电荷的作用。

 

4 、离子氛强弱的度量标准——离子强度( I )

I = 1/2 ∑ m i Z i 2

m i 为 i 离子的质量物质的量的浓度

m i = 溶质( mol ) / 溶液的质量

Z i 为 i 离子的电荷

例 1 :求下列溶液的离子强度

( 1 ) 0.01mol/kg 的 BaCl 2 溶液

( 2 ) 0.1mol/kg 的 HCl 和 0.1mol/kg 的 CaCl 2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形成的溶液。

 

 

二、活度和活度系数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浓度(又称有效浓度或表观离子浓度),称为活度( a )。活度与浓度 c 的关系为:

a = f c

f 称为活度系数,它反映了溶液中离子相互作用的强弱, f 越小,作用越强。 f 值大小受溶液离子强度和离子电荷的影响。稀溶液中离子强度较小,一般近似认为 f ≈ 1.0

 

 

§ 10-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1 、电离常数和解离度

HAc H + + Ac -

Ka = [H + ][ Ac - ] / [HAc] ——酸式解离平衡常数

若令起始 HAc 浓度为 C 0 ,达平衡时 HAc 的解离度为α,则:

K a θ = [H + ] 2 / C 0 - [H + ] = C 0 α 2 / 1 - α

若 C 0 / K a θ > 400 或α < 5 % ,则近似为:

K a θ = [H + ] 2 / C 0 = C 0 α 2

同理,一元弱碱:

K b θ = [OH - ] 2 / C 0 = C 0 α 2

 

例 2 .计算下列各浓度 HAc 溶液的 [H + ] 和解离度:

( a ) 0.10 mol/L ( b ) 1.0 × 10 -5 mol/L

解:略

计算结果表明:解离度与弱电解质的起始浓度有关。

 

2 、同离子效应

若在 HAc 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如 NaAc 或 HCl ,它们具有与 HAc 相同离子 Ac - 或 H + ,溶液中 Ac - 或 H + 离子浓度增大, HAc 的解离平衡左移, HAc 的解离度减小。

 

例 3 .如果在 1.0 L 0.10mol/L 的 HAc 溶液中加入 0.20mol NaAc 固体(忽略溶液体积改变),求该 HAc 溶液的 [H + ] 和解离度α

解:略

结果对比例 2 ( a ), HAc 溶液的α缩小了 144 倍。

 

3 、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时(不论有无相同离子),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加,有效浓度降低,降低了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机会,α增加。

若盐效应同时存在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相对而言较弱,主要考虑同离子效应。

 

二、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 pH 值

1 、水的离子积常数

H 2 O H + + OH - K w θ = [H + ] [OH - ]

室温范围下, K w θ = 1.0 × 10 -14 ,温度升高 K w θ 略增大,但改变不大。

 

2 、溶液的 pH 值

溶液中: H + > OH - ,溶液呈酸性;

H + < OH - ,溶液呈碱性;

H + = OH - ,溶液呈中性;

pH = -lg[H + ] pOH = -lg[ OH - ]

室温范围下: pH + pOH = 14

 

3 、酸碱指示剂

借助于颜色的改变来指示溶液 pH 值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通常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分子,并且都是弱酸或弱碱。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颜色列于表中。 (p372)

 

三、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H 2 S H + + HS - K a1 θ = [H + ][HS - ] / [H 2 S] = 1.3 × 10 -7

HS - H + + S 2- K a2 θ = [H + ][S 2- ] / [HS - ] = 7.1 × 10 -15

由于多元弱酸一般情况下 K a1 θ >> K a2 θ ,且第一步解离产生的 H + 对第二步解离产生同离子效应,所以溶液中 [H + ] 主要由第一步决定,依一元弱酸的解离来计算溶液中的 [H + ] 。

依据多重平衡关系: H 2 S 2 H + + S 2-

K θ = K a1 θ × K a2 θ = [H + ] 2 [S 2- ] / [H 2 S] = 9.23 × 10 -22

室温常压下,饱和 H 2 S 溶液的浓度为 0.10mol/l ,所以通过调节溶液中的 [H + ] 实现控制溶液中 [ S 2- ] 的大小,以分步沉淀不同的金属离子。

例 4 ( p374 例 10-4 )

(解:略)

例 5 ( p375 例 10-5 )

 

四、缓冲溶液

1 、定义:能抵抗外加少量酸或碱或稀释,本身 pH 值不发生显著改变的作用称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2 、原理:以 HAc-NaAc 为例:

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Ac - 离子和未解离的 HAc 分子。当加入少量酸时,溶液中 Ac - 离子与加入的 H + 离子结合为 HAc 分子;当加入少量碱时, HAc 分子中和加入的 OH - 离子;当加入少量水稀释时, HAc 的解离平衡右移,结果是溶液中的 [H + ] 不发生显著改变。

 

3 、缓冲溶液 pH 值计算

设起始 HAc 、 NaAc 浓度分别为 C 酸 、 C 盐 ,达平衡时:

HAc H + + Ac -

C 酸 – x x C 盐 + x

因同离子效应, x 值很小, C 酸 – x ≈ C 酸 , C 盐 + x ≈ C 盐

K a θ = [H + ][Ac - ] / [HAc] = x C 盐 / C 酸

x = [H + ] = K a θ × C 酸 ÷ C 盐

pH = p K a θ – lg ( C 酸 / C 盐 )

 

同理: NH 3 ·H 2 O-NH 4 Cl 溶液

[OH - ] = K b θ × C 碱 ÷ C 盐

pOH = p K b θ – lg ( C 碱 / C 盐 )

 

例 6 ( p377 ,例 10-6 )

(解:略)

 

4 、选择和配制

( 1 )弱酸及其盐、弱碱及其盐、弱酸酸式盐及其次级盐均可组成缓冲溶液;

( 2 )当 C 酸 (或 C 碱 ) = C 盐 , pH = p K a θ 或 pOH = p K b θ 时,缓冲能力最强;

( 3 ) C 酸 (或 C 碱 )、 C 盐 越大,缓冲能力越强,但浓度越大,引起的副反应可能性越大;

( 4 )缓冲溶液中溶质不参与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例 7 ( p378 ,例 10-7 )

解:略

 

例 8 、欲配制 pH=9.20 , [NH 3 ]=1.0mol/l 的缓冲溶液 500ml ,用 15.0mol/l 的 NH 3 ·H 2 O 和 NH 4 Cl ( s ) , 应如何配制?

解:略

 

 

§ 10-3 盐的水解

一、弱酸强碱盐的水解

1 、一元弱酸强碱盐 以 NaAc 为例,达平衡时:

Ac - + H 2 O HAc + OH -

C 盐 – x x x

K h θ = K w θ / K a θ = [OH - ][HAc] / [Ac - ] = x 2 / C 盐 - x

当 C 盐 / K h θ > 400 , x 值很小, C 盐 – x ≈ C 盐

x = [OH - ] = ( K h θ · C 盐 ) 1/2 = ( K w θ · C 盐 / K a θ ) 1/2

水解度 h = [OH - ] / C 盐 = ( K h θ /C 盐 ) 1/2

 

例 9 ( p381 ,例 10-8 )

解:略

 

2 、多元弱酸强碱盐

以 Na 2 CO 3 为例,分步水解:

CO 3 2- + H 2 O H CO 3 - + OH - K h1 θ = K w θ / K a2 θ

H CO 3 - + H 2 O H 2 CO 3 + OH - K h2 θ = K w θ / K a1 θ

由于 H 2 CO 3 的 K a1 θ >> K a2 θ , K h1 θ >> K h2 θ ,所以溶液中 [OH - ] 依一元弱酸强碱盐计算:

[OH - ] = ( K h1 θ · C 盐 ) 1/2 = ( K w θ · C 盐 / K a2 θ ) 1/2

 

3 、弱酸酸式强碱盐

以 NaHCO 3 为例, H CO 3 - 在溶液中

H CO 3 - H + + CO 3 2- , H CO 3 - + H 2 O H 2 CO 3 + OH -

[OH - ] =[ H 2 CO 3 ] – [CO 3 2- ] = K w θ / [H + ] ( 1 )

K a2 θ = [H + ] [CO 3 2- ] / [H CO 3 - ] ( 2 )

K a1 θ = [H + ] [H CO 3 - ] / [H 2 CO 3 ] ( 3 )

[H + ] = [ K a1 θ ( K w θ + K a2 θ [H CO 3 - ] ) / [H CO 3 - ]] 1/2

因 K a2 θ , K h θ 较小, [H CO 3 - ] 不是太小, K a2 θ ·[H CO 3 - ] >> K w θ ,所以

[H + ] ≈( K a1 θ ·K a2 θ ) 1/2

类似地, NaH 2 PO 4 溶液, [H + ] ≈( K a1 θ ·K a2 θ ) 1/2

Na 2 HPO 4 溶液, [H + ] ≈( K a2 θ ·K a3 θ ) 1/2

 

二、弱碱强酸盐的水解

以 NH 4 Cl 为例,可以证明:

[H + ] = ( K h θ ·C 盐 ) 1/2 = ( K w θ ·C 盐 / K b θ ) 1/2

水解度 h = ( K h θ /C 盐 ) 1/2

 

三、弱酸弱碱盐的水解

以 NH 4 Ac 为例

NH 4 + + Ac - + H 2 O HAc + NH 3 H 2 O

K h θ = K w θ / K a θ ·K b θ = [NH 3 H 2 O][HAc] / [Ac - ][ NH 4 + ]

[H + ] =[ NH 3 H 2 O] – [HAc] ( 1 )

K h , NH 4 + θ = K w θ / K b θ = [H + ] [NH 3 H 2 O] / [NH 4 + ] ( 2 )

K h , Ac - θ = K w θ / K a θ = [HAc] [OH - ] / [Ac - ] ( 3 )

[H + ] =[K w θ ·K a θ [ NH 4 + ] / K b θ ( K a θ + [Ac - ] ) ] 1/2

当 C 盐 >> K a θ ,且 K h θ 较小,

[H + ] ≈ [K w θ ·K a θ / K b θ ] 1/2

或 [OH - ] ≈ [K w θ ·K b θ / K a θ ] 1/2

 

例 10 ( p383 ,例 10-9 )

解:略

 

四、影响水解的因素

1 、盐的本性:“越弱越水解”

2 、盐的浓度:“越稀越水解”

3 、溶液 pH 值: 酸或碱可能会抑制水解,相应地应用于易水解盐溶液的配制。

4 、温度:水解反应吸热,温度升高,促进水解。

 

 

§ 10-4 酸碱理论的发展

一、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

1 、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H + 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OH - 的化合物叫做碱。

 

2 、应用:

( 1 )解释了中和反应及中和热的问题;

( 2 )解释了强酸(碱)置换弱酸(碱)的问题

 

3 、缺陷:无法说明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

 

二、质子理论

1 、定义:

在反应过程中能给出质子( H + )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 1 )酸碱范围扩大了,质子理论中无盐的概念,但有两性物质;

( 2 )酸碱存在共轭关系:酸 碱 + H +

( 3 )酸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2 、强弱度量

( 1 )分子酸、阴离子酸(如 HSO 4 - )用 K a θ 大小表示;

( 2 )分子碱用 K b θ 大小表示;

( 3 )其他用水解常数 K h θ 大小表示,如: Ac - + H 2 O HAc + OH - , K b θ =K h θ , NH 4 + + H 2 O H + + NH 3 H 2 O K a θ =K h θ

( 4 )拉平和分辨效应

水拉平了 HClO 4 、 H 2 SO 4 、 HCl 、 HNO 3 的酸性;冰醋酸分辨了它们的酸性强弱;水分辨了 HCl 和 HAc 的酸性强弱;液氨拉平了 HCl 和 HAc 的酸性。

 

3 、酸碱反应

反应实质:质子间的传递;

反应方向:两强生成两弱;

反应产物:生成新的酸和碱。

 

4 、缺陷:仅限于有质子传递的反应

 

三、酸碱电子理论

1 、定义: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称为酸;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物质称为碱。

 

2 、反应:实质是形成配位键生成酸碱配合物的过程。

3 、缺陷:酸碱范围太大,特征不明显,强度无法度量。

 

 

§ 10-5 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 - 溶解平衡

一、溶度积和溶解度

1 、溶度积常数:对难溶性强电解质 AaBb 溶解达平衡

AaBb aA b+ + bB a-

K sp θ = [A b+ ] a [ B a- ] b

 

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对难溶性强电解质 AaBb ,设其溶解度为 smol/l ,则:

K sp θ = [as] a [ bs] b

例 11 ( p397 ,例 10-10 )

解:略

 

例 12 ( p398 ,例 10-11 )

解:略

 

例 13 ( p398 ,例 10-12 )

解:略

 

3 、溶度积原理

Q > K sp θ 时,沉淀析出

Q = K sp θ 时,溶解达平衡

Q < K sp θ 时,沉淀溶解

 

二、沉淀 - 溶解平衡的移动

1 、沉淀的生成

例 14 ( p399 ,例 10-13 )

解:略

 

例 15 ( p400 ,例 10-14 )

解:略

 

2 、沉淀的溶解

例 16 ( p401 ,例 10-15 )

解:略

 

3 、分步沉淀

例 17 ( p403 ,例 10-16 )

解:略

 

4 、沉淀转化

例 18 ( p406 ,例 10-17 )

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