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断地得到调整与改革;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地趋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前所未有地发展;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重点难点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强。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世界经济中存在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也由于人为的割裂,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两大经济体系的联系很少,形成“两个平行市场”。但从经济力量的对比看,战后初期“西”强“东”弱,世界经济并不是两极格局。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一)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状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资本主义世界除美国外的诸强均严重削弱。曾号称“世界工厂”并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龙头自居的英国,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的打击。其国民财富有1/4毁于战火,工业生产能力遭到严酷的削弱,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37年的12.5%下降到1948年的11.7%;它的黄金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大英帝国已经衰落了。在二战中曾被德国占领的法国,遭到了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的大规模掠夺和破坏。而战败的德国和日本则处于被占领的状态,其状况不难想象。

早在19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就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经济的基础条件不仅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因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迅速扩张,其经济实力进一步膨胀起来。1948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黄金和外汇储备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分别是56.4%32.5%74.6%。与此相应的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遥遥领先的科技大国。

(二)美国建立经济霸权的步骤

美国凭借上述超强的实力,采取了如下步骤: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3)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以“马歇尔计划”、对日援助为手段并编织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安全度的“经济安全网”,将西欧和日本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通过“第四点计划”向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渗透和扩张,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

(三)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苏联在战后经济恢复得很快,1953年工业生产已达到战前生产水平的250%。日本在1946-1955年的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2倍,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西欧主要国家在1950年就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955年达3.9%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4.7%。法国在1950——196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8%。与此同时,西欧的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从1952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到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始走上以经济为主的联合道路。1955年,美国的工业产值是英、法、西德和日本的2.04倍,而到1960年是这4国的1.64倍。这意味着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已经开始改变。

    (四)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尽管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出现了从19611月到196910月长达106个月的持续增长,60年代被称为美国“繁荣的十年”,但其他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改变着经济力量的对比。

首先,苏联经济实力迅速上升,成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196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已分别达到美国的45.1%55%70%,进一步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成为世界经第二大国。在整个60年代,苏联的发展也较快。苏联还通过在经互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了苏联的影响力苏联成为世界经济的另一个中心。

其次,从资本主义内部来看。西欧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增强,1970年英、法、西德和意大利4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上升到25.6%。西欧6国通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经济上的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向美国挑战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中心。1970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达9.5%,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在1966年、1967年、1968年分别超过英国、法国和西德,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三个经济中心。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已摇摇欲坠了。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仍然是世界经济第一强国

美国在这一时期较明显地显示出相对下降之势,并丧失霸主地位。主要表现在: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低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950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0%下降到1973年的28%左右,1987年进一步下滑到22%左右。

第二,美国对世界市场的控制能力持续下降。美国的出口贸易值在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960年为16.2% 1980年下降到10.6%。与此相应的是,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20世纪80年代贸易逆差问题更为突出,1981年到1985年,商品贸易收支逆差从254.8亿美元增加到1221.5亿美元。

第三,金融货币实力和跨国公司的实力都有所削弱。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崩溃,过渡到“牙买加体系”,西方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的关系由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西德的马克、日本的日元与美元一起成为国际货币。同时,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净债务国, 1987年底净债务已达到3682亿美元。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占有的比重,从1958年的60%降到1985年再跌到36%

第四,美国的“经济安全网”已基本破灭。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稳定的汇率机制受损;巨额贸易逆差的出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控制的廉价石油供应制度由于石油输出国收回定价权而瓦解。这些表明,美国在战后初期编织的“经济安全网”已基本破灭。

但是,在这一时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

(二)苏联的经济实力地位不升反降

尽管1982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分别上升为美国的67%80%,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世界经第二大国的地位,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大幅下降的态势。在1971-1985年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下降一半以上。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追加投资、新增项目、增加劳动力投入等粗放型的作战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缺陷以及同美国的大规模军备竞赛增加沉重的负担等等,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的衰落之势已明显地暴露出来,使苏联在世界经济多极化进程中走向弱势,面临着丧失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危险。

(三)欧共体得到壮大

欧共体的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一时期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但通过欧共体的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成员的扩大,欧共体作为经济联盟的实力不断得到加强。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三国加入欧共体。在这一年,美国、欧共体、苏联的人口分别为2.1亿、2.57亿、2.5亿;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31万亿美元、1.07万亿美元和0.68万元美元;出口贸易依次为702亿美元、2100亿美元和215亿美元;美国和欧共体黄金外汇储备分别为116.6亿美元和606.2亿美元。这表明扩大后的欧共体已完全能同美国分庭抗礼了。而欧共体在80年代又先后将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吸收进来,进一步壮大了其经济实力。

(四)日本上升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在1973-1975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由长期的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阶段,但仍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进入80年代,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全面增强,198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1986年贸易顺差达到926.6亿美元,同年日本的海外净资产为1804亿美元,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加速逼近美国和欧共体。

此外,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又一次转折的到来。

 

三、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一)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

1、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发展,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重新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在90年代初结束,从19914月开始复苏并持续稳定地增长,直到20014月才开始放缓。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上,更主要是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上。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单是单个产业的领先和发展,还被用来改造所有的产业,并使之升级。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使产业得到升级,而且使整个经济的升级,使得美国最早由“工业经济的时代”步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

美国的企业竞争力在90年代中期以来独占鳌头,不仅重新夺回了半导体、小汽车等制造业的世界第一,而且在金融保险、机场通讯、劳务出口和专业咨询、物业和销售服务、文化娱乐出口等服务方面都领先其他国家,使之出口贸易增长强劲。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超强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2、欧洲联盟的世界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欧洲联盟(1993年以前称欧共体)在经济发展的速度上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但是,从80年代末以来,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199311日本靠商品、人员、资本、劳务在内的自由流动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已正式形成。而1991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签署的《欧洲罗马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经过各成员国批准,在199311月正式生效,欧共体随之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建立以来,在“三个同心圆”(即以欧盟为同心圆的圆心,以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欧洲经济区位第二圆圈,再进一步向中东欧扩大的第三圆圈)的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1994年原欧共体的12个成员国和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奥地利、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建立了经贸联盟,第二圈已经完成。这一经贸联盟建立时,人口达7.2亿,国内生产总值为7.5亿美元,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40%,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市场。在此基础上,19951月芬兰、瑞典、奥地利也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扩大为15国。在第三圈的建设上也取得进展。欧盟在1995年至2000年已对东欧国家投入75亿欧洲货币单位帮助其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同东欧、地中海的12个国家进行入盟谈判,200451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亚美利亚、爱沙尼亚、拉特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10国加入欧盟,从而扩大到25国。199911日,德、法、意、荷、比、卢、西、葡、爱、奥、芬11国的“欧元区”正式建立。欧元的成功启动,对欧洲联盟的意义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欧洲统一的重要象征,又必将推动欧洲进一步走向统一。它已经对美元构成有力的挑战。

欧洲联盟还积极向外伸展,增强其影响力。第一,它在推动东扩的过程中,和俄罗斯确立了建立“欧俄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第二,它积极推行“南下”战略。19951127日,欧盟15国和地中海12国举行了第一次欧洲——地中海27国首脑会议,确立了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宏伟目标。第三,它还瞄准亚洲,与亚洲国家建立了亚欧首脑会议机制,希望尽快打入亚洲,与美、日相抗衡。第四,向拉美地区推进。199410月,欧盟提出组建“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地区联盟”的倡议,199512月与南方共同市场签订了《欧洲——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了建立由两大地区集团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此后,双方成员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定,双边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总之,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盟的扩大、一体化的深化和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3、日本经济的停滞与复苏。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日本则经历了在战后达到高峰之后的长期停滞的曲折发展。

日本在80年代中期,随着日元的不断升值,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不断攀升,经济中的泡沫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所谓的“泡沫经济”。自19901月股票价格暴跌开始,“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期。1999-200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3%,被称为“失去了的十年”。总部设在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每年针对世界上4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并发表《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1986-1993年间,日本始终名列第一,但1994年为第三,1995年、1996年为第四,而1997年滑跌到第九名,1998年跌到第十八名,在2002年的国际竞争力排行榜上竟排在第三十名。

造成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衰退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在90年代未能抓住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的产业结构还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升级换代;日本的制度创新缓慢,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改革,日本经济走出衰退,自2002年初开始复苏,2003年进入扩展期,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达到2.7%。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200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日本近两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因为内需的推动,而且通货紧缩现象已初步扭转,银行不良债权也显著缓解。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上,日本经济竞争力有所回升,2005年为第21位,2006年为第17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当下降这是事实。但它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极。它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第二大国的地位还是相当牢固的。2004年以来,日本经济的增长率超过德、英、法等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排在世界第三位的德国远远甩在后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在西方七大国俱乐部中数一数二。日本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是最大的净债权国。

4、美、欧、日经济力量对比的发展态势

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美、欧、日三极格局。但是,在美、欧、日三极之中,美国除了速度优势、总量优势之外,还占据着一系列的优势。在产业结构方面,由于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搏得头彩,在信息产业中处于领头地位。此外,由于美国在能源方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走向成熟;在生物技术方面,基因图谱得到成功破译;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必将改变运输业的面貌,推动着医药业和材料方面的新发展,同时亦将改造和影响传统产业。这些领域美国仍将占有优势,欧、日在这方面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市场方面,美国拥有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内需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日本的国内市场没有美国那么庞大,内需拉动作用有限。欧盟虽已建立统一大市场,但成员国之间仍存在着诸如技术、环保、安全保障等大量的非关税壁垒,单一市场还没有真正完成。美国还拥有庞大的国外市场,庞大的国外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在金融方面。美元虽不复具有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但是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国际货币,仍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易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分别为48%42%66%,美元的这种特殊地位,给美国带来很多特殊利益。欧元启动后,对美元构成挑战,但目前还难以同美元相抗衡。日元在全世界的外汇储备中占6%,在世界贸易中以日元结算的占5%,日元虽是国际货币,但无法同美元及欧元相抗衡。此外,由于美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的权数最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受到美国的操纵。在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方面,美国也是最强的。如,在世界十大银行的排位上,美国占据5个。在全球500家最大公司中,美国最多,占有1/3以上。在地缘经济方面,美国的地缘经济关系是全方位的。美国在90年代以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加紧同拉美国家谈判要建立包括整个美洲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亚太经合组织,向大洋洲和亚洲挺进;它还向欧洲推进,要建“美欧自由贸易区”。这些使得美国的对外经济联系与影响力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度是举足轻重的。欧洲联盟虽然也通过“东扩”、“南下”,并向亚洲和拉美挺进,但同美国相比,其经济的影响力更多地带有地区色彩,而日本则更是如此。

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还体现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地区经济大国的发展以及潜力很大的俄罗斯的经济回升上,这其中中国的发展上升引人瞩目。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前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达到两位数,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下降,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成功实施,经济增长率仍然超过7%1990-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增长达9.9%。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发展前景也被看好。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教授已将中国与美、欧、日一起看成是世界经济的四个支点。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了世界热议的话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就世界范围来说,欧洲、北美、亚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

如前所述,冷战结束以来,欧洲联盟一直是通过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来增强其影响力的。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可以预期的是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起始于美国和加拿大19881月达成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于199411日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应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层次中水平较低的一种,与欧洲联盟那种高度政治经济一体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它拥有3.95亿人口和212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特别是美国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巨大。而且,美国进一步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于199412月正式提出了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现在美国的“全美洲经济联盟计划”既定,还会加以推动,而且美国还加快了与拉美国家签署或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因此,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覆盖整个美洲的区域经济集团的趋势不会逆转。

在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得到发展的同时,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在多层次地展开。就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来说,主要是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进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成立于198911月,共同发起国为: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12个。该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目前共有21个成员,即: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马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蒙古、俄罗斯、越南。总人口达24.88亿,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8%,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刚成立时,只召开部长会议,是一个政府间论坛式的组织。199311月在美国西雅图首次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1994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茂物会议开启了亚太经合组织机制化合作的进程。会议通过的《茂物宣言》,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应该沿着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方向展开,形成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合作态势,还提出发达经济体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经济体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两个时间表。此后在召开了一系列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大阪行动纲领》、《马尼拉行动计划》、《联系大家庭》、《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釜山宣言》等一系列文件,不断丰富和深化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特别是上述三大区域集团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更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第二节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经济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战后,世界各类国家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经济调节方法方面进行了长久而艰难的探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体上经历了三次大调整,即战后初期由以前迷信自发调节的“不干预”到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向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相结合的转变;冷战结束后,在传统的左和右之间寻求中间道路的所谓“第三条道路”为指向的调整。在第一次的大调整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第二次大调整中,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较大,但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调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三条道路”则是放弃了国家干预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的对立,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相对于新自由主义政策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的影响,纷纷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计划成为调节经济的唯一手段。但不久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开始走上改革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摸索和曲折之后,在80年代一些国家终于冲破计划体制的束缚,引进市场机制,努力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老挝等国更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摆脱殖民统治后,为谋求经济上的自主,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加之,受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模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影响,多数采取了以国家干预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们在80年代认识到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干预必然将经济管的过死,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市场调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原苏东国家在90年代都建立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制度的转型。

总而言之,世界各国经济都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结合,是现代各国经济调节体系的发展趋向。

(二)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国有经济,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承担着基础及公用设施建设与经营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国有经济的规模在各类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是变化的。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80年代西方国家又普遍实行私有化政策,掀起了一次私有化浪潮。英国在1981-1988年间,全部或部分私有化的国有大企业达20多个,出售国有企业股票达50亿英镑。美国里根总统19822月签署命令,决定从1986年期用5年世界将联邦政府的5个电力机场、2个油库、1个客运铁路、5个卫星遥感站及部分资产售给私人。法国希拉克总理从1986年秋将65个国有金融公司、银行、工业企业私有化。联邦德国政府把400多家国有企业私有化。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国有化并将一些外国资本收归国有,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提供前提。但不少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而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很差,成为“病态企业”。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破产、将国有企业的资产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等措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此外,原苏联东欧国家在剧变之后都进行了私有化,并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强调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下降。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存在及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决定的,它的存在、发展都应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三)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调整与改革。

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个人资本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资本的家族色彩开始退化,各种股份公司和多国或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推行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化”,也加速了资本的分散化、股份化和社会化进程。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中法人资本占了资本的大多数,而法人资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们的资本又来自居民,因此,尽管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未变,但“资本社会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提出利用合作经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在公有制实现形式上出现了重大突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也因此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的调整与改革。

二战后,在西方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中,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组织占据了主体地位。企业组织的结构和规模则因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突出趋势是企业兼并,实力剧增。21世纪以来全球并购活动也十分活跃。一浪高过一浪兼并的结果是,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越来越大。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使花旗银行的市值达到1660亿美元。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合并后的嘉禾金融集团总资产达到120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兼并浪潮,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经营,在相当程度上调整了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布局。

(五)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幅度调整和更新。

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些欧洲国家宣布成为“福利国家”。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覆盖了人生“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主要环节,内容十分复杂。随着福利制度的发展,使居民对社会保障的奢望日见增高,使得福利支出膨胀,致使政府背上巨额财政赤字的包袱,阻碍了经济发展,使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社会福利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以增加社会保险税、增加个人负担医药费等措施削减社会福利,并推行社会福利向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90年代进一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私人化”、“资本化”,即政府进一步缩小包揽的项目和范围,把一些项目交给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来承担,并恢复一些传统的如家庭、慈善机构、互助组织等社会保障机制;在养老基金的管理上,采取私人保险公司的做法,用储备积累来支付养老金等。此外,欧洲联盟还加强了国家间的国际协调,如欧盟建立欧洲社会基金,重点是援助落后地区并对失业者进行培训,为之创造就业机会等。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历程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进入到生产国际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由于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全球化经营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迈进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大大发展了,使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里在1992年联合国日致辞时所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也就在这一时期,“全球化”成了各国媒体、学者、企业家、政治家等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市场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苏联东欧国家市场机制的建立,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调整中也不断地完善市场机制,使全球范围的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统一的市场真正形成,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跨国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1988年跨国公司2万家,其子公司有10万多家。1996年跨国公司数量达4.4万家,受其控制的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达28万家,而到1999年,跨国公司数量进一步发展到6.3万家,受其控制的海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则达到70万家左右。跨国公司在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其实力进一步膨胀。在世界上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主权国家只占有49个,跨国公司却占了51个。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所列500强的前8家跨国公司销售额总和已超过当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这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从全球竞争和战略利益考虑,未雨绸缪,进行战略重组,掀起了自1994年起规模空前的全球企业兼并浪潮。在这史无前例的并购浪潮中,形成了多个“经济上的航空母舰”。这些巨型跨国公司更多地集中于高科技领域。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排名表中,电信、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制造业大公司占有重要位置,在前125家大公司中,电信行业占到10家。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总额1995年为3150亿美元,1996年为3500亿美元,而到1999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8650亿美元,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为2080亿美元。21世纪的头3年全球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2004年则扭转了下滑的势头,流入量增长2%

3、金融全球化。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金融资本的急剧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从1987年的3951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万亿美元以上,增长了3倍多。就金融衍生品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刚刚出现,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已达到1200多种。金融衍生品的迅速发展,导致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急剧膨胀。与此相应的是,金融资本赖以存在的金融中心除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伦敦、纽约外,还出现了香港、东京、法兰克福、新加坡、开曼群岛等在岸或离岸市场。这些金融市场以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时间上相互持续,在价格上相互连动,在地理上的距离几乎完全消除,连续性有了充分的保证。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让渡国家的部分经济主权,进行经济合作、联合和融合的一种趋势。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各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根据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区内区外存在差别待遇,但是区域一体化组织同时也具有开放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不断提高一体化程度的同时,都向开放型转变,如亚太经合组织就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事实上各区域经济组织的产品、技术、原料、能源都不同程度地有赖于区域外的经济技术交往,加之,跨国公司进行的是大量的跨区域业务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事实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目前,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组织已达110个,覆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而这些众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有2/31990年以后建立的。

5、贸易的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1990-1997年间世界贸易出口量平均增长率为6%,而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05年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增长7.0%,高于世界经济4.3%(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增长率。

在这些领域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19951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世界贸易规则日趋统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布局,带来的是科技成果的扩散,形成技术全球化;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竞争加剧,又形成了竞争的全球化,等等。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它们在贸易、投资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享受到更多投资机会,享受到更多价廉物美的产品,获益很多。美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可以利用国际资本迅速流动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的机会,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可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享有比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更多的优惠等促进自己的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借助外部资金和技术,促进自己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非但没有缩小贫富差距,而且拉大了这一差距。从国家与国家之间来看,一方面,由于国际经济组织和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财富优势、技术优势,以资本输出为手段,试图控制着国际分工,并推动着国际分工向“头脑国家”(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国家)和“躯干国家”(用知识进行物质生产的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被边缘化,必然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的收入差距,1990年为6011997年达到741。再从国家的内部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劳资之间弱劳工强资本的局面,使各类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2002年拉美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的金融危机,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险象环生,都是明证。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接连发生的金融危机,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它们多年发展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

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变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20世纪末以来在全球形成的“反全球化浪潮”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就其客观性一面来说,是不可抗拒的,发展中国家即便是带着痛苦的历史记忆,含着辛酸的泪水,也要面对和加入这一进程;经济全球化就其含有的主观推动一面来说,又需要人们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就其进程中的无序状态而言,又呼唤着全球合作,进行“全球治理”。

 

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使生产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而且衍生出生物、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利用等新的工业部门,与此同时,又推动国际分工建立在现代工艺和技术基础之上,加速了生产的国际化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得到发展,也推动了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贸易迅速增长。

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力图使自己在21世纪的竞争处于有利地位。1993年克林顿出任美国总统后,建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为特点的科技政策。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是信息、电子技术、环境保护、健康食品和空间技术等。在1994年还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一般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联盟在1994年制定了第四个发展科研框架计划(1994-1998年),确定以发展信息、通讯和遥感技术为重点,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医学、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研究。日本则在199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在1996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等。各国竞相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科技人才的争夺。在这种形势的驱使下,21世纪初,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数字地球”已然出现,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出现重大进展,纳米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所谓经济信息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产业等组成的信息经济,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扩散、普及和开发,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计算机技术、电子光纤技术、光纤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变革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金融、贸易、技术的全球化,推动了“数字地球”的形成。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开拓出信息技术产业,而且在不断地改造着传统产业,它对经济领域不是带来某个方面的革命,而是全方位的革命,如新的信息系统、新的市场结构、新的分配渠道、新的管理方式等等,推动着经济发展形态的升级换代。鉴于信息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认为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四、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跨国公司很早就出现,如在1600年英国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跨国公司。而众多跨国公司的出现并在世界经济中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则是主要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如前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而且在实力上急剧膨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跨国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转化为“全球中心式”的组织结构,真正奉行全球化生产经营原则。在其经营活动中已少有母国和东道国之分,一切以公司利益为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中更强调子公司的“本地化”,充分承认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中心的地位,子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当地化,更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点。例如,著名的ABB公司,总部设在瑞士,总裁是瑞士人,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以美元为单位,生产销售遍及全世界。该公司的总裁说过,ABB公司四海为家,是许多个国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围的联盟。跨国公司的这种发展,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作用的增强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

第一,加速了生产资本国际化,使国际产业分工更加深化。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是基于国际直接投资出现的,而国际直接投资又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或代理机构已渗透到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领域和部门,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从资源配置、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国际分工从国家发宏观层面深入到企业的微观层面,将国际分工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使世界很多产品成为“国际性综合产品”。如,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客机占世界客机的一半,而每架飞机所需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海外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中小企业。国际分工的深化,实现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

第二,加速了国际资金流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而跨国公司内部频繁的资本转移,又扩大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和规模。

第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本身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的行为主体,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对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趋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当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总值和50%的国际贸易。

第四,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国际技术交流。科技进步因需要巨额资本而成本高、风险大,由于跨国公司能够运用全球范围的资金技术力量,因而能领导技术发明的世界潮流。同时,它在各国之间投资也带动了技术在世界的扩散。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发达国家70%的技术转让,80%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第五,加快了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跨国公司作为投资者、交易者、技术传播者和人员交流者,它在世界各国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将世界各国的经济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连带性大大增强,也使经济竞争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垄断资本组织,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了南北矛盾。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呼风唤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它控制了国际贸易,往往操纵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一些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控制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其内政。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善于利用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缩小或限制它的消极作用,使其为发展本国经济服务。

 

第三节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深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这也使得许多问题跨越国界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所谓全球性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问题。就其空间范围讲,它不是各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和全人类性。就其严重程度来讲,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其解决的方式而言,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全球性经济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就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所指出的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今天,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解决,有的问题还愈演愈烈。

(一)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是指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1、人口的增长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由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存,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增长也极其缓慢,直到1650年世界人口只有5亿,到1850年工业革命时期也只有10亿。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逐渐提高,在20世纪出现了世界人口的疾速膨胀。1930年为20亿,1975年则达到40亿,198771日,联合国秘书长宣布第50亿位居民出生。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家庭计划国际财团共同制作的“世界人口钟”显示,199345日下午121355秒世界人口为55亿55555555人。19991012日,地球上第60亿位居民诞生。200111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1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说,目前世界人口正以平均每年7500万人的速度增长。按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的话,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93亿,900年后,人口可能将达到6亿亿![]早在1929年著名统计学家库琴斯基就根据计算得出一个看法,地球能够养活的人口约为100亿~110亿。当今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推断,地球资源可供养的最多人口数也为110亿。按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态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再过50年左右,人类就会逼近自己生存的临界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疾速膨胀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在不到30年的时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了一番,人口总数占到了世界人口总数的80%以上;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的人口基本稳定下来,甚至在一些欧洲国家正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及其不均衡分布,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非但使资源的消耗加快,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而且使经济发展负担沉重,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状况更为严重和大量的移民,也加重了世界的矛盾和冲突。

2、人口的老龄化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即为人口结构老龄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经济、卫生等生活条件的改善,世界人口日益老化。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2.04亿,2000年老年人口增加到6亿多,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0%以上。而在这50年间,老年人比总人口增长快得多,世界总人口增加了140%,老年人口却增加了197%。预计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超过100亿,总人口将增加47.1%,而老年人口将增加225%。届时,老年人口数将达19.7亿,占总人口的22.1%。其中80%以上的老年人口来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老年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劳动力短缺。如在欧洲的德国等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迫使他们向移民敞开大门,而这又滋生了排外现象和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使劳动力日益老化。如奥地利,1900年劳动力中45岁以上的“年老”部分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为39%1910年为39.5%1920年为41.7%1938年为45%1958年达50.3%,已超过了半数。劳动力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使国家革新能力下降,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事业起阻滞作用。[]另外,人口的老化给国家带来的突出问题是,政府直接和间接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越来越大,成为国家的重负。发达国家今天面对的这些“头痛”问题,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老化的快速发展,也必将面对。

人口的爆炸性发展,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环境问题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水、大气、生物等。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飞速发展,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世界环境问题。

1、  全球气温变暖

由于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造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迅速增加,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温室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1.1摄氏度。近一些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幅度更大。1997年比19611990年间的平均值高出0.43摄氏度。全球气温变暖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物种减少等等,从而造成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维持现状,那么到202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摄氏度,到下世纪末可能升高5.8摄氏度,它将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现在所难以想象的。

2、  臭氧层受到破坏

臭氧主要聚集在离地面2-3万米的平流层内,可以过滤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并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因而臭氧层被喻为地球的“保护伞”。但是,地球的这个“保护伞”正在受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类已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在80年代中期有一个美国国土面积那么大,而到2000年已达到美国陆地面积的3倍。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据“第三次欧洲臭氧平流层试验”发表的新闻公报说,20001-3月间,北极上空18公里处的平流层里,臭氧含量累计减少了60%以上。这是近十年间同一区域臭氧损失最严重一次。除南北两极以外其他地区上空的臭氧量也在减少,中纬度地区近30多年来平均减少8-10%。臭氧层的破坏与工业污染直接相关。臭氧层的破坏除了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之外,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损害,使皮肤癌和白内障等患者增多。

3、  生物多样性减少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界定,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之间是以一种链式关系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长期以来物种的自然淘汰是十分缓慢的。从1600年到1900年,大概每4年有一种生物灭绝。但20世纪以来,由于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生物的种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有学者估计,现在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目前,地球上约有500-3000万种生物,基本保证了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平衡。但是,若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而是按目前的速度减少,后果将不堪设想。

4、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包括土地沙化和可耕地退化。由于种种原因,沙漠及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据统计,从1984-1991年,全球沙漠化土地从3475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592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4大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增长了3.4%。沙漠化的扩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全球有9亿人口受其影响,其中一半左右的人居住在沙漠危害严重的地区。据统计,全球每年表土流失达240亿吨,全世界用于农业的57亿公顷旱地约70%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削弱社会生产的基础,并造成其他生态系统变化等灾难。

5、  森林被毁

森林被称为“地球的绿色之肺”,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因此,森林覆盖率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500年前,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达到76万亿平方米。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森林面积锐减,到1978年只有31万亿平方米,1980-1995年间又失去了1.8亿公顷。目前,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亿平方米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森林资源的破坏,已经带来诸如气候异常、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水土流失、洪涝灾害乃至破坏生态平衡等负面影响。

6、  酸雨污染

酸雨是人类因燃烧煤、石油而不断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洲陆续出现,现在已扩展到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且,酸雨的酸度在增加。欧洲大气化学监测网近20年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欧洲雨水的酸度增加了10%,瑞典、丹麦、波兰、德国、加拿大等国的酸雨ph多为4.0-4.5,美国已有15个州的酸雨ph4.8以下。酸雨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造成土壤贫瘠、水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改变和退化;腐蚀各种物质材料和建筑物;危害人类健康等。

此外,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污染、固体垃圾等等都很突出。

(三)资源问题

这里所说的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历史中,人们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字眼来描绘自然资源之丰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来的短短两百年的历史中,人类就已经认识到自然资源之有限。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出现了短缺,今天人类正面临着自然资源的枯竭之威胁!

1、土地资源问题

亚当·斯密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现今,土地这个人类的“财富之母”中最宝贵部分——耕地,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1)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耕地每年增长1%,而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3%0.2%0.15%,呈递减趋势。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75年的0.31公顷,降到现在的0.28公顷(我国人均只有0.08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据《世界资源报告》的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降到0.17公顷。(2)耕地退化严重,总体质量越来越差。由于过度的耕种和放牧,导致全世界大约有2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严重侵蚀而缀耕或弃牧。此外,土壤的盐碱化、大量的水土流失、大片土地的荒漠化等都严重损害了土壤的质量。

2、水资源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70.8%被水覆盖,水资源不可谓不丰富。然而,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2.53%,而人类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又不足淡水总量的1%,因此,可以说水资源本来就是非常有限的。20世纪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速增长。据联合国的统计,现在人类提取的淡水量平均每天约10立方公里,全年平均3500立方公里,比工业化初期增加了335倍。目前,淡水的提取量以每年4%-8%的速度增加。这种态势,已造成水资源的短缺。而严重的水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江河湖泊被用于排放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废水。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亿吨,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据统计,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淡水资源出现危机,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清洁水,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全球缺水最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全球20个“缺水国家”(有关专家认为,每年人均1000立方米淡水资源才能满足起码的要求,因此将人均淡水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国家称为“缺水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非洲和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两个地区。由于水资源危机,一些人被迫背井离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难民——“环境难民”。“环境难民”的人数在1998年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并有继续扩大之势。作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的短缺,对人类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到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全球每年有1100万儿童死于各种与水有关的疾病;更为严重的是水资源争夺已成为引发国家冲突、威胁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就曾公开表示“谁想打尼罗河的主意,就是向我们宣战”。[]

3、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是资源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的种类繁多,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分。这里所说的能源主要是指一次性能源的三大支柱——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再丰富,也有枯竭的时候,而这一天离我们越来越近。

1854年世界上打出第一口油井开始,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就迅速发展起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被誉为“经济的血液”。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的开采量越来越大,据《中东报》分析,到1997年底,石油开采已达8070亿桶。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洛杉矶时报》在199867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21世纪的头几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但增幅明显下降。截至2004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约为11886亿桶(即1619亿吨),比1994年底时约增加1711亿桶,增幅达16.8%,但比2003年底的11883亿桶只略有增加。[]尽管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还有增长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已经不大了。目前,关于世界石油总储量有两种估计,悲观地估计为2700亿吨,乐观的估计为6500亿吨。[]不管是悲观的估计还是乐观的估计,石油的总产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现在的石油产量和消费量还在不断地增长。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2004年全年石油总产量为38.68亿吨(每天8026.0万桶),分别比2003年、1994年增长4.5%19.5%。按照这样的增长态势,英国石油公司预计已探明的储量,40.5年就开采光。即便按估计的石油储量计算,人类离石油资源枯竭到来的那一天也为期不远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上涨,而且涨幅空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2004年下半年每桶达到55美元,20058月攀升到每桶61.57美元,20064-6月每桶高达75美元,[]现在则上升到每桶100美元。由于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价格飞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极大。按照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的估价,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就会降低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则会降低0.75个百分点。20世纪,世界在丰富的低价石油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21世纪,世界必将面临着石油枯竭所带来的极大挑战。

天然气和煤的情况也不乐观。全球天然气总储量约1800-4000亿吨,可采储量有不同看法,一种是70多亿立方米,一种看法是281亿立方米。按后一种看法算,也只能满足人类170年的需求。[11]煤炭是一次性能源三大支柱中开发利用最长的一种,也最为丰富,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的。目前已证实的煤的储量为1.4万亿吨。还有一种估计是,全球煤储量的预测量是10万亿吨,但可供采掘的只有约7000亿吨。不管按哪种数字,以目前每年开采量34亿吨算,可用的最长世界是500年。[12]

总之,在当今世界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人类不付出巨大努力,抓紧开发新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那么,人类面临全面能源危机的时候就不远了。

(四)粮食问题

1994年,著名环境学家布朗先生曾告诫世界:“21世纪将是饥饿的世纪”。如果人类处置不当,布朗的预言将成为现实。

20世纪由于人口的膨胀,全球粮食需求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5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自给率低于60%的有10个国家,自给率在60%-79%之间的有9个国家,自给率在80%-94%之间的有15个,自给率在95%-99%之间的有12个国家,自给率100%的只有7个国家。这就必然造成粮食出口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少。20世纪30年代,世界粮食净出口地区有6个,只有西欧是净进口地区。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北美洲和大洋洲2个地区为净出口地区,其余都成了净进口地区。缺粮最严重的是非洲,它从50年代起就成为缺粮区,而且越来越严重,终致1983-1984年度非洲的粮食总产量只有4600万吨,人均粮食仅为46公斤,造成空前的粮食危机——2亿多的非洲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3000万非洲人死于饥饿。此外,亚洲的朝鲜、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也是粮食严重短缺的国家,因饥饿而死人的事情时常发生。[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 “粮食危机”,一再敲响人类的警钟。国际社会为此也不断地作出努力。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起,将每年10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粮食问题的重视。但成效并不显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危机还是一再发生。199611月,186个国家的领导人聚集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历史上首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讨论粮食安全问题,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确定了到2015年将全球饥饿人数减少到4亿人的目标。2002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在罗马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再次对世界粮食安全形势进行评估,探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途径。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粮食和农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称道和令人鼓舞的。但是,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占用和土壤的退化等因素的影响,解决粮食问题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粮农组织在2000年公布的一份世界粮食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高达8.2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2003年,全球粮食产量大约为18.18亿吨,消费缺口在9300万吨左右。据粮农组织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逼近百亿,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75%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在解决粮食问题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战后,各类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都十分突出。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如我们在世界经济多极化一节中所作的分析,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独占鳌头。此后,一个时期,日本和西欧迅速崛起,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美国的经济地位则相对下降。这种趋向的不平衡发展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使美欧日的实力对比不断趋向均衡化,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状态。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在日本和欧洲的前面,产业结构迅速升级,率先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出现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实力和地位进一步增强。而日本和欧洲国家经济则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欧洲国家发展缓慢,日本长期停滞。美欧日之间出现了逆向的不均衡发展,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

(二)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不在同一起点上,由于不平衡的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政策调整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了较快的,平均增长速度在4%以上。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处于滞胀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十分缓慢,但它们在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单纯地追求经济规模和数量向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在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发达国家更进一步迈向知识经济。凭借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分工,控制着国际市场,形成不平等的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随着发达国家的涨落而涨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黄金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有着较快的增长,50年代为4.7%60年代为5.6%。但是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滞胀”而引起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冲击下,大多数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遇到贸易条件恶化、资金外流和债务危机等严重困难,增长速度下降。1980-1989年,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有2.8%,远低于70年代的5.3%20世纪8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增反降,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为-0.4%,撒哈拉以南非洲为-1.2%。也正因为发达国家占据着巨大优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南北差距还进一步拉大。如前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1990年为6011997年达到741。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个增加到2004年的51个。据世界银行估计,2004年全球有28亿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其中13亿人不足1美元。当前,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所主导,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享受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被进一步边缘化,南北矛盾更为突出。

(三)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战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也十分明显。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各自历史条件的不同,政治经济发展的起点也不一样,加之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适应度不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条件比较宽松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我国的香港和台湾,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出现了经济的起飞状态,被称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强劲发展,非洲和拉美国家则出现严重倒退。20世纪90年代,中国、韩国、印尼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视为“新兴大市场”,东亚地区在1996年以前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拉美国家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率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但是,一些低收入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进入21世纪以来,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好转,但发展的速度依然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被称为发展中经济体的“领头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南方国家的这种分化,不仅增加了南南之间的矛盾,而且使南北关系更加复杂。

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分化加剧,一些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明星”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它们的赶超之路必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基本规律。在这个基本规律的作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推动着世界走向多极化,推动着国家社会的进步,又使世界的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使世界的矛盾复杂化。


 

[]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434页。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461页。

[]谷文艳:《世界石油资源供求状况综述》,载《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4期。

[]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 《参考消息》200678日第4版。

[11]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页。

[12]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0页。

[13]金鑫主编:《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