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申 报 单 位: 教育科学学院
课 程 名 称: 教育学原理
课程负责人 : 朱家存
课程建设时间: 2006.12—2008.12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二○○ 六 年 九 月 二十
日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
朱家存 |
年 龄 |
43 |
职 称 |
教 授 |
职务 |
院 长 |
学历及学位 |
研究生、博士 |
大学教龄 |
15年 |
从事 专业 |
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等 |
||||
教 学
情 况 |
(一)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教育学原理》,专业基础课(本科生),每周3学时,3届156人; 2.《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专业课(本科、研究生),每周3学时,3届28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论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2届,计7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5届,计15人; 2.指导教学实习:指导本科生教学实习12届,120人,指导硕士研究生教学实习5届,计17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 2.江苏省教学研究项目:学校转型与校长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 (四)发表(出版)的教学相关论文及教材 1.《教育学学习参考资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教育学教程》(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教育学教学实践指南》(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高等教育学》(合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知识素质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素质探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6.“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2006); 2.徐州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3.徐州师范大学教学评优赛一等奖(2003)。 |
||||
学 术 研 究 |
(一)近三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2005); 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政府职能转变与学校运行方式的变革研究(2004); 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教育强省、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与加强苏北基础教育的对策研究(2003)。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就近入学:权利还是义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6); 2.“从限制到鼓励:国外择校政策透视”,《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3.“教育与就业——从世界教育危机看我国高校扩招”,《比较教育研究》2000(7); 4.“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4(2); 5.“教育平等:科尔曼的研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12)。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专著《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获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5); 2.专著《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5.论文“知识素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素质探微”获江苏省第四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2002)。 |
二、主要教师情况
姓 名 |
年龄 |
学历及学位 |
职 称 |
大学教龄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辛治洋 |
28 |
研究生、博士 |
副教授 |
2年 |
主讲 |
孙德玉 |
44 |
研究生、硕士 |
副教授 |
18年 |
主讲 |
吴支奎 |
32 |
研究生、硕士 |
讲 师 |
5年 |
主讲 |
三、课程描述
现状(含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 作为课程的教育学原理在我校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招收本科生至今,教育学原理课程就一直是教育学各专业(学校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等)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课程的优势与特色是办学历史较长,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原理的支撑,且已列入我校首批特优强专业。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对教育基本原理进行思考,逻辑清晰地建构关于教育的一般性知识;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的视域,并学会运用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去思考、分析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3个组成部分:(1)学科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科的形成和分化,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历史地位、学科地位和科学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问题。(2)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起源、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问题。(3)学科的主要研究范畴。包括课程、教学、学习、考试、学制等。 (二)教材建设 多年来,教育学原理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是叶澜撰写的《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该教材共分六章,阐述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及教育的基本特征等。由于该教材出版相对较早,一些观点和资料很难反映学科的发展状况,所以我院准备将《当代教育学》作为取代教材。由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础内容,中篇以现代学生发展观为起点,讨论教学的全过程,下篇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力图通过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不同模式的介绍分析来构建一个新的教育学话语体系。 在《教育概论》向《当代教育学》教材的过渡期间,我院相关教师也在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努力,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情况。教育学原理课程师资队伍稳定。本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较高,具有较强的教师职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治学严谨的专业精神,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1名,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名(两人均为在读博士生)。所有人员均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5年来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重要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著作3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 2.教学资料情况。我院现有逾千册的教育学原理图书资料、达40多种的学术期刊和丰富的音像资料,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又优质的资源。 3.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史教研室建设了与教材《现代教育学》相配套的扩充性资料《〈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教育学原理〉教学计划》。此外,教学内容并未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为使学生能够把握和了解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发展的前沿动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同时还提供5—8种相关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并借鉴了一些相关教育理论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4.实践性教学资源。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术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课外实践包括教学观摩、教育调研、研究性学习等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课程的课外实践基地有:(1)教育实习基地(安徽合肥市、芜湖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等);(2)教育见习基地(芜湖市);(3)课程改革研究基地(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4)教育管理实践基地(本课程主讲教师均为芜湖市镜湖区相关中小学挂职副校长)。此外,与课外实践基地的一些合作项目已经确立为安徽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这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1.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该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2.通过研究性学习、课堂讨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加强学习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3.通过组织辩论会、研讨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开展教育调研、观摩和见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尝试提供相关的双语教学参考材料,以提高学生运用外文资料的能力;6.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7.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五)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在突出基础理论与教学研究的同时,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重视扩充性学习资料的建设,发挥研究性学习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教学效果 1.校外,北京 2.校内,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对教育学原理教学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估。总体评价为: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得教育学原理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 举证:2002年,教育学原理成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
四、课程总体建设目标、步骤及主要措施
(一)总体建设目标 教育学原理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拓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视域;寻求教育基本理论发挥预测和解释教育现实功能的条件和方式,以使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探索大学学术指导制度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培养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为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加强教育学原理课程资源的优化工作,进行多层次、多系列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网络教学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2年左右的努力,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使教育学原理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课程。 (二)建设步骤 1.全面建设阶段(2006.12~2008.2)。主要内容为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注重和加强教学研究。 2.巩固完善阶段(2008.3~2008.12)。主要内容为网络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搜集学生反馈信息,并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教改论文,修订教材,网络课件和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面建设阶段的成果,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建设。在现有基础上,着手组织编写“教育学原理教材”、“教育学原理教学参考书”和“教育学原理教学案例集”等。 2.加强教学方式改革。进一步探索、改革和完善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方式,对于现有的措施和方式进行评估分析,把对于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积极效应的措施予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教育学原理新的教学规范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双高”人才来本专业工作;二是鼓励青年教师报考教育学专业定向或委托博士研究生;三是鼓励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每学年选派1到2名青年教师去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四是以老带新,由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负责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五是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教学课题的研究。 4.加快硬件建设。加大相应经费投入,我们将按照课程建设的目标,分阶段添置课程教学所必须的硬件设备。其中,2006年已购置图书1000册,2007年再购置2000册。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力争通过2年的时间,使硬件能够初步满足该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加快课程网络化步伐。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条件,使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课程成为完善的网络课件,除了文字和图象外,我们准备就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增加历史图片和表格内容。同时,通过网络实现与其他兄弟院校和教学同行的互动交流,充分吸取其他兄弟院校和同行教师的教学经验,使得教育学原理课程不断完善,实现与其他兄弟院校同行的资源共享。 课程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
五、推荐评审意见
学院意见 教育学原理属我院教育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各专业的均开设专业基础课,具有广泛的辐射性,覆盖面很广,该课程开设二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充分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人才奠定了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该课程师资力量较强,队伍结构合理,课程负责人 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
评审委员会意见 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
学校意见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