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程 |
先修课程:伦理与人生 |
总学时:60 |
学分:4 |
理论学时:51 |
讨论学时:9(无课程实验) |
开课学院:政法学院 |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
大纲执笔人:钱广荣 |
大纲编写时间:2006年8月 |
教研室主任审核: |
教学院长审定: |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了解人类伦理思维和伦理思想发展史,以及道德文明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价值,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道德矛盾和冲突,熟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和途径,具备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在伦理学专业方向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突出应用伦理问题的教学。
(2)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阐明道德的民族性特质和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道德问题,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般不深究学理性问题,不拘泥于文本史料。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思辩。
(4)教学中组织3-5次典型案例分析、典型影视作品的观赏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道德”的意识,训练学生思考和说明“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5)坚持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撰写1-2篇小论文。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分析和说明人类的道德现象,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知识体系。
难点:道德价值选择与实现的悖论现象与特点。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
章 目 |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时 数 |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
课 后 作 业 |
|
思 考 题 |
练 习 题 |
||||
一 |
伦理学基本问题 |
6 |
讲授 |
√ |
√ |
二 |
伦理思想发展史 |
6 |
讲授(教学电影) |
√ |
√ |
三 |
道德基本问题 |
9 |
讲授(讨论) |
√ |
√ |
四 |
道德文明及作用 |
6 |
讲授(教学电影) |
√ |
√ |
五 |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
9 |
讲授(讨论) |
√ |
√ |
六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6 |
讲授(教学电影) |
√ |
√ |
七 |
应用伦理学 |
9 |
讲授(学生参与,分6个学习兴趣小组) |
√ |
√(小论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51 |
|
|
|
三、正文
第一章 伦理学对象、范围和方法
【教学目的】
本章属于学科论教学范畴,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伦理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专业方向课的课程意识。
【重点难点】
伦理学的对象和方法,伦理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节 伦理学的对象
一、伦理学的定义 二、伦理与道德 三、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分析
第三节 伦理学的方法
一、方法的意义 二、伦理学的一般方法 三、伦理学的民族分析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礼记·乐记》的“伦理”属于“政治伦理”?
2、伦理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3、运用伦理学的民族分析的方法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二章 中国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的】
本章在一般学科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伦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孔子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儒学向别国的传播,二十世纪中国三大伦理思潮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周“孝”德的产生和盛行 二、孔子的杰出贡献
第二节 儒学向国外传播的情况
一、传播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二、传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三、传播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大伦理思潮
一、自由主义西化派思潮 二、现代新儒家思潮 三、马克思主义思潮
【思考题】
1、西周“孝”的政治伦理意义。
2、如何理解“仁”与“礼”的汇合是一次伦理思想的变革?
3、二十世纪中国三大伦理思潮的现代评价。
第三章 道德及其结构与特征
【教学目的】
本章属于对象论范畴,旨在让学生从学理上全面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
在中西比较的意义上掌握道德的概念,理解道德关系及其在道德结构中的特殊意义,了解道德的广泛渗透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
一、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道德的不同理解 二、道德的概念 三、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 道德的结构
一、道德意识 二、道德活动 三、道德关系
第三节 道德的特征
一、道德的广泛渗透性特征 二、道德的广泛渗透性特征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思考题】
1、为什么中国人与西方人对道德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发生的变化。
3、道德的广泛渗透性与道德建设。
第四章 道德文明及其社会功能
【教学目的】
区分道德与道德文明,在此前提下理解和掌握道德文明的社会功能的发生原理及其主要表现。
【重点难点】
道德文明的社会功能的发生原理,道德文明的教育与培养功能、调节与控制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及其文明形式
一、道德与经济关系的关系 二、道德文明的历史形态 三、道德文明的社会功能何以发生
第二节 道德文明的社会功能
一、认识与鉴别的功能 二、教育与培养的功能 三、调节与控制的功能
【思考题】
1、描述一下:假如一个社会不能发挥道德的社会功能,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
2、描述一下:假如一个人没有任何道德观念,这个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3、联系实际,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当如何发挥道德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教学目的】
从整体上熟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理解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科学含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发扬集体主义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意义。
【重点难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一、集体主义的含义及基本精神 二、关于集体主义的种种误解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规范
一、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二、社会公德规范 三、职业道德规范 四、婚姻家庭道德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应提倡为人民服务?
2、应当怎样正确认识集体主义的基本精神?
第六章 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的】
在弄清道德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系统了解和掌握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 道德文明进步与道德建设
一、道德文明进步是道德建设的结果 二、道德建设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道德修养
一、道德修养的含义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道德进步是道德建设的结果?
2、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途径和方法的创新问题。
3、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第七章 应用伦理学
【教学目的】
从总体上了解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我国几大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对象和主要领域,以及前沿问题。
【重点难点】
第一节 行政伦理学
一、我国行政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二、行政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 三、行政伦理学的前沿问题
第二节 经济伦理学
一、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二、经济伦理学的四大领域 三、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第三节 性伦理学
一、性的社会意义 二、性关系与道德的核心问题 三、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
第四节 科技伦理学
一、科技在伦理意义上的两面性 二、科技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三、网络伦理与网络道德 四、网络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思考题】
1、应用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关系。
2、行政伦理学的学科建设与行政伦理建设的关系。
3、经济伦理学四大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4、性伦理、性责任与性道德的相互关系。
5、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6、不同门类应用伦理学的交叉领域及其新学科生长的可能性问题探讨。
四、课程考试
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核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本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知识与理论观察、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变化况及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的能力。
五、使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教学参考书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钱广荣:《中国道德国情论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