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05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推荐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

所属院系

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层次(/)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2005720

 

 

 

 

安徽省教育厅

二ΟΟ五年七月

 


 

 

 

一、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方维保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8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05533866009

硕士

教研室
副主任

05533866009

所在院系

文学院

E-mail

Fangweibao@sina.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文学院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20032004学年第1学期,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周2学时;中文专升本:新时期文学现象,周4学时。共807人。20032004年第2学期:2003级中文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周2学时;2002级中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周2学时,共482人。20042005学年,第1学期:2004级中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周2学时,240人;中文专升本:新时期文学热点,周4学时,230人。20042005年第2学期:20012002级中文系:新时期文学现象,周3/2学时,共532人。科内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周2学时,511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0篇;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7篇;实习10/每年。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2004年申请并获准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之一。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文学史:理论的创新与建构——文学史理论创新与建构暨<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文学史:理论的与教学的》(20041024日至26日,“文学史理论与建构暨《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学术研讨会”上宣读)。选修课教材:《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胡叔和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新时期文学现象论》(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参与编写专业必修课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主编和参编公共课教材:主编《大学语文》(知识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4年再版)、《中国文学名作欣赏》(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2004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当代文学思潮史论》获得2005年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中国现代诗学思想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2002年(第一参与人)、《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文化源流》安徽省教育厅文科基金2003年、《中国现代左翼诗人诗论》安徽省教育厅文科基金2004年。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恣情的诗意——论潘军的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国家级)、《成长:从家族英雄到阶级战士——1940-1960年代的红色罗曼司》(《文学前沿》20014期)、《论苏雪林小说的儒家文化意蕴》(《华文文学》20014期)、《从宗法叙事到阶级话语——中国现代红色浪漫主义之一解》《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国家级)、《文学话语的血统化与知识分子意识的退却: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的一种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期,国家级重点)、《男性的哲学:欲望故事与诚挚的悲悯:叶兆言的<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当代作家评论》20036期)、《投降:不关武器的精神事件——评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期,国家级)、《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6期,国家级)、《文学史理论的创新与建构》(《文学评论》20052期,国家级重点)、《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2005年论文《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获得首届“安徽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构成(含外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方维保

1964.8

  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谢昭新

1949.12

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张宝明

1963.8

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程致中

194310

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杨四平

1968.10

副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周保欣

1968.10

副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吴尚华

1955.6

副教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张应中

19684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研/辅导

张公善

19728

助教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黄静

19748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杨惠

197612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许德

197612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张泉泉

19757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李永中

1968.5

讲师

现当代文学

教学/辅导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

一、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14位主讲教师,学历方面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有6位博士,其中2位为博士生在读,5位获硕士学位;职称方面,4位教授,3位副教授,6位讲师;年龄结构合理,其中55岁以上2人,40岁以上下6人,35岁以下5人。这是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实力强的教师队伍。

师资配置情况,目前教师与学生比率为128,基本符合教育部的要求。

二、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1、本课程教学成员255岁左右,其余均为3042岁之间的青年教师。教学成员受到高层次严格的学术和教学训练,学术视野开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每人均主讲12门基础课和1-2门选修课。整体教学效果突出,受到历年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年终教学考核成绩平均90.5分,最高96分。其中谢昭新教授有35年教龄,主讲4门课程,多次获教学优秀奖;方维保教授具有20年教龄,主讲课程5门以上,教学研究和教材多次获奖;吴尚华副教授有25年教龄,主讲4门课程,1次获校教学优秀奖,杨四平、周保欣副教授主讲课程3门。

2、本课程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着手。教学方面实行“导师制”,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进入队伍,由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教学导师,指导完成教案、随堂听课,每学期以书面形式作一次总结。科研方面实行“传帮带”,指定学术造诣深的教师,传授科研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确定科研方向和学术选题,带领参与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进步显著,多人获得校级和厅级课题,在教学上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3、本课程35岁以下青年教师,除一位外均获博士学位或为在读博士生,仅有的一位硕士学历的教师也即将考博深造,预计5年之内青年教师将“博士化”。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教学队伍教研活动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获得教改成果。

12004年杨四平的《新诗教育研究》获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

22004年举办“文学史理论与建构学术研讨会”。

32005年举行“文学理论与批评研讨会”。

42001年方维保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获得教育厅项目(完成)。

52001年吴尚华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获得教育厅项目(完成)。

62001年谢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网络课程建设》获得教育厅重点项目(完成)。

二、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谢昭新《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评论》20035期。国家级重点。

2.谢昭新《论四十年代小说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期。国家级重点。

3.张宝明《时代英雄在当前文学中不能缺席》《新华文摘》200422/国家重点

4.杨四平《马凡陀:中国现代讽刺诗写作的重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期。国家级重点。

5.杨四平《中国当代讽刺诗的新收获》《民族文学研究》20002期。国家级。

6.周保欣《文学的祛蔽与现代性起源》《文艺研究》20034期。国家级重点。

7.周保欣《半部现代中的知识主体神话》《社会科学战线》20036期。国家级。

8.许德《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民族文学研究》20021期。国家级。

9.吴尚华《现实观照与历史叙事:渡也80年代诗歌的人文精神》《华文文学》20032期。

10.杨惠《论教师的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22期。国家级

三、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2004年吴尚华主持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04年谢昭新主持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04年谢昭新教授获得全省模范教师称号。

42005年方维保的《当代文学思潮史论》获得安徽师大优秀教材奖。

52005年谢昭新、吴尚华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获得安徽师大优秀教材奖。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随着新文学的发端而诞生。鲁迅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学”和“中国小说”课程,随后根据讲义出版了《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19291933年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他根据授课所用讲义出版了《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周作人在同一时期也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开设了“中国新文学”等课程,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源流》。后来,沈从文和苏雪林等先后在武汉大学开设“新文学”课程,苏雪林出版了《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并形成广泛影响。正是这些新文学课程的开设,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文学传播的需要促进了文学史尤其是新文学史的书写。

    1949年后,新文学史的写作基本延续了此前的传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开明书店出版)、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2.10)、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年作家出版社1956)、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册)(修改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重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等“现代文学史”都是如此。1961年的由教育部主持的文科教材会议,则是直接涉及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大学基础课奠定了基础。

   而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另外一部分——当代文学史,在1949年后是不成史的,直到1979年之后,即习惯上的新时期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立于“现代文学史”之外的当代文学史,其中洪子诚等人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概观》以及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促使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的建立。

二、我校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形成

我校本课程教学已有70余年历史,在原省立安徽大学期间,苏雪林、郁达夫、冯沅君等人都不但是新文学的创作家而且都曾为本学科的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1949年后,学校虽几经更名分合,但现代文学学科一直没有中断。胡叔和、蔡传贵、刘普林、杨芝明等老师都为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跨世纪人才对基本素质要求的提高,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于是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教学大纲。其特点:一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必修课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并列的两门主干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质的同时,在素质培养上又各有侧重。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的基础上,以期从纵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能力和理论思辨能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则又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直觉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二是压缩基础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教学时数,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选修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学科前沿意识;通过选修课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现代信息吸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设计,既汲取传统的教育精华,又贯穿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体现时代特点。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现代”(现代文学史上)和“当代”(现代文学史下)两个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即习惯上的现代文学史部分,它主要描述1917年前后到1949年之间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演变的历史。它把中国现代文学分成三个阶段:二十年代文学,主要讲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其后的新文学的创作和论争;三十年代文学,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是作为历史的成熟期所出现的巨人式的作家和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四十年代文学,主要分三个区域来讲述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一是国统区文学;二是解放区文学;三是沦陷区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即习惯上的当代文学史部分,它主要描述从1949年到约2000年之间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演变的历史。它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四个阶段来:一是十七年时期,主要讲述从1949年到文革爆发这十七年时间里所发生的文学运动和大量的关涉革命历史和现实的文学创作;二是“文革”时期,包括在文革十年中所出现主流文学、文艺和处于地下状态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三是新时期,主要讲述从1976年到1989年期间(八十年代)所发生的文学现象和创作,诸如伤痕反思文学、朦胧诗潮、寻根文学等。四是九十年代文学,主要包括发生于八十年代盛行于这一时期的先锋小说、女性文学等文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熏陶,审美人格铸造;二是审美能力培养,批评能力培养。围绕着这一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学方法的宏观指导。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和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既照顾到中文教学的普适性,又突出师范教育的独特性。第二层次是教学方式的微观组织。文学史注重介绍宏观历史概貌,辅以专题讲座,辅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作品选注重细节阅读,辅以专题讨论,辅导学生感受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现代文学知识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文学艺术批评实践。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自学指导、专题讨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文学与影视文化批评、文学创作等方面。实践性教学既要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开放精神,又要从具体的创作和批评实践锻炼学生的洞察文学文化现实并加以描述批评的能力。从已经毕业的本科学生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考取现代文学研究生的比例高,近年来出现了现代文学考研热潮;二是成为现代文学专业人才的比例高。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诗人和研究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学科75年来一直致力于教材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编写出版多种教材。1.1980年代曾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胡叔和主编)。22000年左右又出版了《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胡叔和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中国文学名作欣赏》(谢昭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谢昭新、吴尚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5。编写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谢昭新任副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7。《大学语文》(方维保主编,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2004年再版)。8。谢昭新教授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的编写并任编委。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列精要的“参考书目”,并通过专题讨论、思考题等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阅读文献等。

2.在选修课教学中,通过对专题研究的历史回溯与研究现状的介绍,以及布置研究性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资料查阅以及学术前沿信息的捕捉。

3.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影像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大量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相关的声像资料;利用网络选择大量与现代当代文学有关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链接,扩展课堂教学信息。

4.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名作欣赏集》,提供现代文学研究的范本;编撰《毕业论文选题》(中国现代文学),提供研究选题的前沿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出版较多,其中不乏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文本,适当地选择一些实验教材(指初次使用的必修课教材和选修课教材)。有倾向地选择使用其中一些教材和其中一部分,根据课时情况,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难点,调整学生自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方法对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和阅读视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自学指导、专题讨论、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当下文学和影视文化艺术批评等方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与指导教师密切配合,设立专题进行讨论,结合文学和影视创作现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文学和影视批评。集体指导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批评实践、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学校藏书260余万册,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藏书10万余册,各种杂志基本齐备),利用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资源和影视文化资源。

五、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的三个校区校园网络建设基本完备,办公场所、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家中,均已建成校园局域网,不仅可以随时共享网络资源,而且为实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网络保证。从教学课件开发看,已经制成部分现代文学课件和影像资料库,为我校现代文学教学服务。教师队伍中,我系配备有专门的制作教学课件的人员;而且,现代文学教研室所有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与研究服务,并且能够自己制作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作品积累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教授现代审美熏陶。围绕这一目的,教学方式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步,指导学生研读作品,熟悉作品的内容,感受作品的审美语境;

第二步,课堂讲授,这是主要环节,通过有重点的精讲,让学生牢固把握作品的产生背景、文本的审美意义。

第三步,指导学生扩大研读作品的范围,由“点”及“面”,由作品及文学史,由文学史及文化史,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四步,放映影像资料和制作幻灯和动画课件,使学生在现代传媒中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第五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欣赏和评论,教师评阅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经过上述五个教学环节,取得明显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进行文学研究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两个方面。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努力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转换到现代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建立影视资料库,基本实现了与教学对象之间的立体互动;二是运用网络技术,不但使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而且利用网络的远程特性,在课外实现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即时交流和指导。

这是本课程目前关注的重点,也是本课程进一步发展的焦点。为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进教学,本课程组曾于2001申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准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目前项目成果正在实施中,并已取得明显效果。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一、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1999年,原本课程教师谢昭新、杨芝明、胡叔和、程致中、张德美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由吴尚华主持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2004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杨四平的《新诗教育研究》2004年获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方维保的教材《当代文学思潮史论》2005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

    二、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2001年主办“海外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2003年主办“第三届老舍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年举办“文学史理论与建构学术研讨会”,2005年举行“文学理论与批评研讨会”。2003年《文艺报》发表文章赞扬谢昭新教授的教学和研究。谢昭新主持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获得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谢昭新教授2004年获得全省模范教师称号。2004年《安徽日报》(115日)登载专文介绍谢昭新教授的教学和研究、

    三、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杨四平开设的“新诗研究”、吴尚华开设的“港台文学研究”、谢昭新开设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和方维保开设的“新时期文学现象”等选修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选课率都非常的高。近三年学生对本课程不同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的平均分为90.5分,其中最高为95分。

    四、课堂教学录象资料评价

    方维保教授的“流行歌曲进入《大学语文》的谈话”录像在芜湖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多家播放,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方维保教授的教学录像《鲁迅的小说创作》上网后受到学生的欢迎。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一、本课程已经形成独特而完善的教材体系。既不同于严家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代史”,也不同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当代史”,而是建立跨越现代、当代,覆盖整个20世纪的教材体系。并且力求照顾到师范类的教学特征。

   二、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成效显著。以“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知识性建构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学改革为目标。目前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建成。现拥有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与国内同类课程中比较,课程设计时代感强,特点突出。在教材建设方面,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本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和描述当代最新的文学发展状况。 在教学方面,力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和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既照顾到中文教学的普适性,又突出师范教育的独特性。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观念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契合时代发展。

 

 

 

 

 

 

 

 

 

 

 

5、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一、编写系列教学材料

以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为基础,有组织地编写“文学作品选”的系列教材,包括《中国现代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教材。以期形成一个既具有各自特点的,又相互衔接和补充的,有机的知识体系。

二、建构立体教学体系

分两个层面:一是选修课(包括讲座)与基础课的交叉互动。在现行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课定期举行讲座与讨论,使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状教学体系。并形成以基础课为基点的具有放射性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二是传统教育教学的平面知识传授方式与现代多媒体的立体知识传授方式相结合。文学作品由文字所构成,具有平面的特点,因此脱离平面的对于作品的欣赏和教学是不符合本学科实际的;但平面的教学并不排斥现代技术的介入,因此多媒体的影视、网络等媒介的加入将有助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教育。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作品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内容的包容性,因此,它非常有利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授文学作品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审美的熏陶。这主要通过专题课上学生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通过基础课和选修课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本课程系统的网络资源库

本课程已经建立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考答疑网页”“《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考答疑网页”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答疑网页”。

目前正在准备建设:(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网页,准备将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案、习题上网。(2)试卷库加密码上网。(3)建立名师录像库。(4)建立现代文学影像资料库。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必修课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案(部分)课件、内容体系、学分课时、参考书目、思考题。

2.选修课课程名称、内容体系、学分课时。

3.教学录像1份:方维保主讲《鲁迅的小说创作》。

4.试卷库(加密)。

5.毕业论文选题(中国现代文学)。

 

 

 

 

 

 

 

 

 

 

 

 

 

 

 

 

 

 

 

 

 

 

 

 

 

 

 

 

 

 

 


6. 说明栏

 

 

一、计划上网内容

1.力争近期将“精品课程教案”全部上网。

2.按照现代、当代两段划分,分别提供《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优秀课堂教学录像上网。

3.部分“选修课教案”上网。

4.部分选修课优秀课堂教学录像上网。

二、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对以下上网资源作技术处理

1.《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2.《中国现代文学史》试卷库。

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