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
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 报 表
推
荐
单
位 安徽师范大学
所
属
学
校 否
(是否部属)
课
程
名
称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汉语言文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
程
负
责
人
方维保
申
报
日
期
2005年8月1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五年七月
填
写
要
求
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方维保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年8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0553-3866009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教研室副主任 |
传 真 |
0553-3869290 |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 |
E-mail |
||||||||||
通信地址(邮编) |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 | |||||||||||
1-2 教学 情况 |
1.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专业基础课):2001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350人。2002级,周2学时,361人;2003级中文本科,240人;2004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240人。 (2)《新时期文学现象》(专业课):2000级中文本科,周4学时。共807人。2003级中文专升本,周3学时,230人。2001和2002级中文本科,周3/2学时,共532人。 (3)《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专业基础课):2002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240人;2002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共482人。2003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350人。 (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全校科内基础课),周2学时,511人。 (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对外汉语专业2002级,周2学时,210人。 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70篇;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7篇; 实习10—12人/每年。 3.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2003年申请并获准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001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获得教育厅立项。 (3)2005年7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立项。 (4)2005年7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立项。 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 (1)《文学史:理论的创新与建构——文学史理论创新与建构暨<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2)《文学史:理论的与教学的》(2004年10月24日至26日,“文学史理论与建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3)选修课教材《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主要撰写人之一)。 (4)主编《大学语文》(知识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4年再版)。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4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当代文学思潮史论》获得2005年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 | |||||||||||
1-3 学术 研究 |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苏雪林的文学世界》安徽省教委2001年文科基金。 (2)《中国现代诗学思想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2002年(第一参与人)。 (3)《中国现代左翼文学的文化源流》安徽省教育厅文科基金2003年。 (4)《中国现代左翼诗人诗论》安徽省教育厅文科基金2004年。 2.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论苏雪林小说的儒家文化意蕴》《华文文学》2001.4。 (2)《文学话语的血统化与知识分子意识的退却:对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的一种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 (3)《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 (4)《从宗法叙事到阶级话语——中国现代红色浪漫主义之一解》《东方丛刊》2002.2。 (5)《投降:不关武器的精神事件——评许春樵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论文《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获得2005年“安徽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省文联)。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谢昭新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9年12月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教授 |
电 话 |
0553-3883533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院长 |
传 真 |
0553-3869290 |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 |
E-mail: |
||||||||
通信地址(邮编) |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 | |||||||||
2⑴-2 教学 情况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专业基础课):中文本科2001级、2002级、2003级,周2学时,480人。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专业基础课):中文本科2001级、2002级、2003级,周2学时,480人。 (3)《皖籍作家作品艺术论》(专业课):中文本科2001级、2002级,周3学时,450人。 (4)《老舍艺术心理研究》(专业课):2002级中文专升本,周6学时,220人。中文本科2002级,周3学时,450人。 (5)《现代小说理论史》(专业课)2003级中文专升本,周6学时,23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90篇;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16篇; 实习10—12人/每年。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2001年教学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网络课程建设》获得教育厅重点项目。 (2)2004年主持《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1)《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论创新的思考》《安徽师大学报》2005.1. (2)《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问题的历史审视》《淮北煤师院学报》2005.1。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1年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学奖。 (2)2004年主持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04年获得“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4)2005年主编(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获得安徽师大优秀教材奖。 | |||||||||
2⑴-3 学术 研究 |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2004—2006。 (2)主持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诗学思想研究》2002—2005。 (3)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2004—2006。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论老舍小说创作方法及艺术形式的创新》《文学评论》2003.5。 (2)《论四十年代小说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 (3)《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小说理论》《韩中言语文化研究》韩国2003.3。 (4)《地域文化与现代皖籍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国现代文学(韩国)》2000.6。 (5)《论沈从文的文学理论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03.4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现代皖籍作家艺术论》2001年12月获得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周保欣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8年10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0553-3869404 | ||||||
学 位 |
博士 |
职 务 |
|
传 真 |
0553-3869290 |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 |
E-mail |
Zhoubaoxin@126.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 | ||||||||||
2⑵-2 教学 情况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1)《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专业基础课):2003级中文本科120人。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专业基础课):2002级中文本科120人,2002级秘书专业120人、对外汉语专业2002级120人。 (3)《先锋文学研究》(专业课):2001级中文本科24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20篇;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 实习10—12人/每年。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
2003年参与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005年参与安徽师大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3)2005年参与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1)《质疑语文教育——从一篇文章谈起》《教师报》2004.2.1。 (2)《开辟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人民日报》2004.4.13。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4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2⑵-3 学术 研究 |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2004-2006。 (1)教育部省属基地课题《中国现代文学的苦难主题研究》2004-2006。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文化视阈下的文学苦难叙述》《理论与创作》 2005.1 (2)《贫乏而奢侈的相对主义批评》《文艺评论》 2004.1 (3)《被解释的政治与被建构的文学——抗战讽刺喜剧的一种政治阅读》《南昌大学学报》2004.1 (4)《“半部”现代化境况中的知识主体神话——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历时性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 2004.2 (5)《历史禁忌消隐后的苦难神学》,《人文杂志》 2004.2 。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杨四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8年8月 | ||||||
最终学历 |
研究生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0553-3869404 | |||||||
学 位 |
硕士 |
职 务 |
教研室副主任 |
传 真 |
0553-3869290 |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 |
E-mail |
Yangsiping@sohu.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 | |||||||||||
2⑶-2 教学 情况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专业基础课)。中文本科2001级、2002级、2003级,周2学时,共计650人。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专业基础课)。中文本科2001级、2002级、2003级,周2学时,共计650人。 《20世纪中国新诗研究》(专业课)。2002级、2003级中文专升本,周3学时,460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专业课基础课)。2002级新闻专业,周2学时,120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课)2002级广告专业,周2学时,12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0篇;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 实习10—12人/每年。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2004年《新诗教育研究》获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 (2)2005年参与安徽师大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3)2005年参与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1)《为中学语文新诗教育进一言》《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1。 (2)《在尘世中寻找天堂——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名作欣赏》2002.4。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2004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2⑶-3 学术 研究 |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研究》2004-2006。 (2)安徽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讽刺诗研究》2004-2006。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马凡陀:中国现代讽刺诗写作的重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2)《论消费时代文学审美特征及其历史责任的淡化》,《理论与创作》,2005.2。 (3)《当代中国新诗的状态及其走向》,《文艺评论》,2004.6。 (4)《当下诗歌的语言源流》,《江汉大学学报》,2004.6。 (5)《浅论中国当代讽刺诗》,《诗刊》,2001.1。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2003年获得国际华文诗人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
姓 名 |
吴尚华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5年6月 |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副教授 |
电 话 |
0553-3869404 | ||||||
学 位 |
学士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传 真 |
0553-3869290 | ||||||
所在院系 |
文学院 |
E-mail |
Wushanghua@sina.com | ||||||||
通信地址(邮编) |
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 ||||||||||
研究方向 |
中国现代文学 | ||||||||||
2⑷-2 教学 情况 |
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当代)》(专业基础课)2002级文秘专业本科、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广告专业本科,周6学时,360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专业基础课):2003级中文本科,周2学时,240人。 《港台文学》(专业课):2002级中文本科、2003级中文专升本,周6学时,530人。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专业课):2001级中文本科,周3学时,220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80篇;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7篇; 实习10—12人/每年。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2003年获得省级《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立项。 (2)2005年参与安徽师大校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3)2005年参与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项目。 4.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 (1)《漫长的师范情缘 勤奋的学者风范──记唐诗研究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余恕诚》《江淮文史》
2000.4。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2004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2005年主编(合)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材。 | ||||||||||
2⑷-3 学术 研究 |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1)2004年获得安徽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环境文学论稿》2004—2006。 2.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现实观照与历史叙事:渡也80年代诗歌的人文精神》《华文文学》2003.2。 (2)《当代意识和历史精神的高度统一—草青剧作选<斛擂>浅论》《剧本》2004.3。 (3)《敲响“大地反扑”的警钟──台湾环保文学刍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5.3. (4)《双重透视:读陈源斌小说到处是〈谎言〉》《文学报》2001.3.1。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 ||||||||||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方维保 |
男 |
1964.8 |
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谢昭新 |
男 |
1949.12 |
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张宝明 |
男 |
1963.8 |
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程致中 |
男 |
1943.10 |
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吴尚华 |
男 |
1955.6 |
副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杨四平 |
男 |
1963.8 |
副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周保欣 |
男 |
1968.10 |
副教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张应中 |
男 |
1968.4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研/辅导 | |
张公善 |
男 |
1972.8 |
助教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黄 静 |
女 |
1974.8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杨 惠 |
女 |
1976.12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许 德 |
男 |
1976.12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李永中 |
男 |
1968.5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张泉泉 |
女 |
1975.7 |
讲师 |
现当代文学 |
教学/辅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教学队伍整
体结 构 |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课程14位主讲教师,学历结构:14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有6位博士,其中2位为博士生在读,5位获硕士学位;年龄结构:14人中,55岁以上2人,40岁以上下6人,35岁以下6人。学缘结构:安徽师范大学毕业(本科、硕士)5人;硕士或博士毕业于辽宁大学1人、南京大学3人、浙江大学2人、武汉大学1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中山大学1人。师资配备: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师资配置情况,目前教师与学生比率为1比28,基本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这是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实力强的教师队伍。 |
3-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育教学综合素质改革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中文本科教育和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教研室非常注重本学科的综合改革和研究,先后获得多项教学立项
2003年吴尚华副教授主持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获得校级教学立项,并在2004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谢昭新教授主持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杨四平副教授主持的《新诗教育研究》获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2005年方维保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分别获得安徽师大、安徽省精品课程立项。这些项目和成果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辅导、从现代文学课程知识积累到审美熏陶、从师德养成到学生培养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解决了众多在大学现代文学教育和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本学科带头人谢昭新教授因此在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2)教材建设。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版本很多,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教材。但高等师范类教学自有其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努力探索适合师范类的教材,谢昭新教授、方维保教授、吴尚华副教授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等教材的编写,并出任副主编或编委。由本教研室同人编写的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多所高校试用,效果良好。2005年方维保的《当代文学思潮史论》、谢昭新、吴尚华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分别获得安徽师大优秀教材奖。教材的编写很好地解决了高等师范教材不适用的问题。 (3)现代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入21世纪,面临着电子时代的严峻挑战。杨惠的论文《论教师的现代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2002.2)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在教学的运用,必须依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为此,本教研室从2001年起,分别申报并获得了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立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方维保)。《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吴尚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网络课程建设》(谢昭新)。到2004年为止,各个项目都已完成,实现了现代文学教育教学的网络化。 (4)将大学师范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进行衔接。 高等师范类教育教学的特点是必须面对中学教学。方维保的论文《士大夫的艳情白日梦——从<荷塘月色>谈起》(《学语文》2004.3)、周保欣的论文《质疑语文教育——从一篇文章谈起》(《教师报》2004.2.1)、杨四平的论文《为中学语文新诗教育进一言》(《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1)等论文,分别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现代文微观的思想和中学语文宏观的教育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导在校学生——未来的中学教师提出了很好的参考意见。另外,谢昭新、方维保还参与编写江苏教育版《中学语文选修课》教材。 |
3-4 师资 培养 |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送出去。把青年教师送到有关高校进行学历培养。目前已经有三位教师博士毕业返校,成为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生力军。二是在校内实行导师制。给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实行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进入队伍,由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教学导师,指导完成教案、随堂听课,每学期以书面形式作一次总结。科研方面实行“传帮带”,指定学术造诣深的教师,传授科研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确定科研方向和学术选题,带领参与科研项目。三是在教学中实行经常的检查交流制度,让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成长。培养措施成效显著。(1)学历显著提高。本课程35岁以下青年教师,除一位外均获博士学位或为在读博士生,仅有的一位硕士学历的教师也即将考博深造,预计5年之内青年教师将“博士化”。(2)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本教研室教师在教学上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受到院系和学校的教学表彰。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进步显著,多人获得校级和省厅级课题。 |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
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省立安徽大学,距今七十余年历史。早在原省立安徽大学期间,苏雪林、郁达夫、冯沅君等人都不但是新文学的创作家而且都曾为本学科的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1949年后,学校虽几经更名分合,但现代文学学科一直没有中断。 1958年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学科拥有沈敏特、王多治、胡叔和、李顿、赵潮钧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 1978年,安徽师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赵潮钧、刘元树等参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九所院校合作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1980年代,胡叔和、蔡传桂等教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并与钱谷融教授合作带硕士研究生。 1970—1995年,刘普林、杨芝明、张德美等教授承担教学任务,期间曾参与教育部主持的现代文学研究资料部分作家资料的编纂。为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依照新的国家教育部《现代文学》的教学大纲授课,中国现代文学必修课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并列的两门主干课程。 2001年,谢昭新、胡叔和、杨芝明、程致中等教授获得安徽省教学优秀奖。 2001年起,分别申报获得并完成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立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方维保)。《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网络课程建设》(吴尚华)。《中国现代文学史网络课程建设》(谢昭新)。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的主要内容、模拟试题等内容上网。 2001年12月谢昭新教授的专著《现代皖籍作家艺术论》获得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002年,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现代文学 教研室开始全面尝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 2004年,本专业谢昭新教授获得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得安徽师大、安徽省精品课程立项。 |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安徽师大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办学目标是建立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中学各科教师为主,兼培养非师范本科和研究生;生源以本省、农村为主。 根据这样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我们确定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熏陶,审美人格铸造;二是审美能力培养,批评能力培养。围绕着这一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学方法的宏观指导。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和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既照顾到中文教学的普适性,又突出师范教育的独特性。第二层次是教学方式的微观组织。文学史注重介绍宏观历史概貌,辅以专题讲座,辅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作品选注重细节阅读,辅以专题讨论,辅导学生感受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现代文学知识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文学艺术批评实践。 |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绪论:(2课时) 第一编:20年代文学(1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2课时) 第二章 20年代的小说创作(3课时) 第三章 20年代的诗歌创作(2课时) 第四章 20年代的散文创作(2课时) 第五章 20年代的戏剧创作(1课时) 第二编:30年代文学(13) 第六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七章 30年代的小说创作(4课时) 第八章 30年代的诗歌创作(3课时) 第九章 30年代的戏剧创作(3课时) 第十章 30年代的散文创作(1课时) 第三编:40年代文学(11) 第十一章 抗战文学运动(2课时) 第十二章 40年代的小说创作(3课时) 第十三章:40年代的诗歌创作(3课时) 第十四章:40年代的戏剧创作(2课时) |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通过现代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一是使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和重要的作品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难点在于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质的同时,在素质培养上又各有侧重。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的基础上,以期从纵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能力和理论思辨能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则又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直觉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二是压缩基础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教学时数,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选修课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学科前沿意识;通过选修课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现代信息吸纳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自学指导、专题讨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文学与影视文化批评、文学创作等方面。实践性教学既要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自由开放精神,又要从具体的创作和批评实践锻炼学生的洞察文学文化现实并加以描述批评的能力。从已经毕业的本科学生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考取现代文学研究生的比例高,近年来出现了现代文学考研热潮;二是成为现代文学专业人才的比例高。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诗人和研究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 |
|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
|
|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
|
|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
|
|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
|
|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
|
|
4-2-5创新与特点 |
|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学科75年来一直致力于教材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编写出版多种教材。 1.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胡叔和主编)。 2.1991年刘俊峰编写《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校本科教材、校内印刷)。 3.2000年出版《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胡叔和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 4.2001年出版《中国文学名作欣赏》(谢昭新主编,科学出版社)、 5.2001出版《大学语文》(方维保主编,知识出版社,2004年再版)。 6.2002年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谢昭新任编委。2004年再版)。 7.2002年参与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吴尚华任编委,上海文艺出版社)、 8.2003年出版《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谢昭新、吴尚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9.2003年参与编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谢昭新任副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10.2005年出版《大学语文》(杨四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在必修课教学中,开列精要的“参考书目”,并通过专题讨论、思考题等形式,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阅读文献等。 2.在选修课教学中,通过对专题研究的历史回溯与研究现状的介绍,以及布置研究性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资料查阅以及学术前沿信息的捕捉。 3.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影像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大量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相关的声像资料;利用网络选择大量与现代当代文学有关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链接,扩展课堂教学信息。 4.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名作欣赏集》,提供现代文学研究的范本;编撰《毕业论文选题》(中国现代文学),提供研究选题的前沿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出版较多,其中不乏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文本,适当地选择一些实验教材(指初次使用的必修课教材和选修课教材)。有倾向地选择使用其中一些教材和其中一部分,根据课时情况,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难点,调整学生自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方法对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和阅读视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自学指导、专题讨论、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当下文学和影视文化艺术批评等方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与指导教师密切配合,设立专题进行讨论,结合文学和影视创作现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文学和影视批评。集体指导与单独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批评实践、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学校藏书260余万册,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藏书10万余册,各种杂志基本齐备),利用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资源和影视文化资源。 五、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的三个校区校园网络建设基本完备,办公场所、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家中,均已建成校园局域网,不仅可以随时共享网络资源,而且为实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网络保证。从教学课件开发看,已经制成部分现代文学课件和影像资料库,为我校现代文学教学服务。教师队伍中,我系配备有专门的制作教学课件的人员;而且,现代文学教研室所有中青年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与研究服务,并且能够自己制作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 ||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作品积累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使学生对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教授现代审美熏陶。围绕这一目的,教学方式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步,指导学生研读作品,熟悉作品的内容,感受作品的审美语境; 第二步,课堂讲授,这是主要环节,通过有重点的精讲,让学生牢固把握作品的产生背景、文本的审美意义。 第三步,指导学生扩大研读作品的范围,由“点”及“面”,由作品及文学史,由文学史及文化史,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四步,放映影像资料和制作幻灯和动画课件,使学生在现代传媒中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第五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欣赏和评论,教师评阅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经过上述五个教学环节,取得明显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进行文学研究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两个方面。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一是努力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转换到现代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建立影视资料库,基本实现了与教学对象之间的立体互动; 二是运用网络技术,不但使网络资源进入课堂教学,扩大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而且利用网络的远程特性,在课外实现与教学对象之间的即时交流和指导。 这是本课程目前关注的重点,也是本课程进一步发展的焦点。为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进教学,本课程组曾于2001申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准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目前项目成果正在实施中,并已取得明显效果。 | ||
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一、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建设,涉及到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体系整合和教学方法创新各个环节。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于2005年7月5日,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整体评估。该委员会认为,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先进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师范院校学习基础专业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优秀。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委员会评估意见。 ◆方维保的教材《当代文学思潮史论》2005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证书。 二、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同行专家对本课程的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本课程的教学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基础必修课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专家评价意见(调查表)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评价意见。 ◆张中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的评价意见。 (2)有关声誉证明 ◆2003年《文艺报》发表文章赞扬谢昭新教授的教学和研究。 ◆谢昭新主持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和课程体系建设》获得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谢昭新教授2004年获得全省模范教师称号。 ◆2004年《安徽日报》(11月5日)登载专文介绍谢昭新教授的教学和研究、 ◆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研究与教材改革》2004年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杨四平开设的“新诗研究”、吴尚华开设的“港台文学研究”、谢昭新开设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和方维保开设的“新时期文学现象”等选修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选课率都非常的高。近三年学生对本课程不同教师教学情况评价的均为85分以上,其中最高为95分。 ◆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调查表) 四、课堂教学录象资料评价 课程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师仪态端庄大方,富有教学激情,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优秀。 方维保教授的教学录像《鲁迅的小说创作》上网后受到学生的欢迎。 方维保教授的“流行歌曲进入《大学语文》的谈话”录像在芜湖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多家播放,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完善的教材体系。在传统“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基础上,建立跨越现代、当代,覆盖整个20世纪的教材体系。并照顾师范类的教学特征。 2.教学改革目标明确。以“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知识性建构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学改革为目标。改革已见成效。 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建成。现拥有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 次高、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
|
5-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与国内同类课程中比较,课程设计时代感强,特点突出。在教材建设方面,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本课程无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教材都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和描述当代最新的文学发展状况。
在教学方面,力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和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既照顾到中文教学的普适性,又突出师范教育的独特性。 |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观念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契合时代发展。 |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一、编写系列教学材料。 以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为基础,有组织地编写“文学作品选”的系列教材,包括《中国现代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以及相关的选修课程教材。以期形成一个既具有各自特点的,又相互衔接和补充的,有机的知识体系。 二、建构立体教学体系。 分两个层面:一是选修课(包括讲座)与基础课的交叉互动。在现行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课定期举行讲座与讨论,使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状教学体系。并形成以基础课为基点的具有放射性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二是传统教育教学的平面知识传授方式与现代多媒体的立体知识传授方式相结合。文学作品由文字所构成,具有平面的特点,因此脱离平面的对于作品的欣赏和教学是不符合本学科实际的;但平面的教学并不排斥现代技术的介入,因此多媒体的影视、网络等媒介的加入将有助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教育。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作品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内容的包容性,因此,它非常有利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授文学作品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审美的熏陶。这主要通过专题课上学生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通过基础课和选修课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本课程系统的网络资源库。 本课程已经建立
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考答疑网页”“《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考答疑网页”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答疑网页”。 五、在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网页,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都上网。(2)试卷库加密上网。(3)建立名师录像库。(4)建立现代文学影像资料库。 |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2005年12月以前,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授课教学录像上网。 (2)2006年12月以前,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授课教学录像上网。 (3)2007年12月以前,将《中国新诗研究》《新时期文学现象》选修课授课教学录像上网。 |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必修课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案(部分)课件、内容体系、学分课时、参考书目、思考题。 2.选修课课程名称、内容体系、学分课时。 3.教学录像1份:方维保主讲《鲁迅的小说创作》。
4.试卷库(加密)。
5.毕业论文选题(中国现代文学)。
|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网页网址:http://www.ahnu.edu.cn/kecheng/courses/article/index.htm |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本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届,已建立校级精品课程46门,其中13门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学校建立了一套对获得立项精品课程及其主持人进行奖励的措施;同时建立了有效的检查监督措施,定期检查,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使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所有精品课程资料一律上网。 从实施情况看,精品课程建设为我校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起到了课程示范与带动作用,也为我校的优质资源共享作出贡献。
|
8.
说明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