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2年成立德育教研室(后改为思想品德教研室,德育教研部),在全校开设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专题。1987年,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正式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排上课表。我省最早的省统编教材《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程》由我校张正元教授主编。80年代末,根据当时国家教委的文件要求,思想品德课被分解为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其中省统编教材《人生哲理》也由我校钱广荣教授主编。我校按照文件要求全部开齐了这5门课。90年代初,国家教委又将思想修养、人生哲理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省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教程》一直由我校钱广荣教授担任主编。
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按照原国家教委的文件要求,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兼职教师主要是分管或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党团书记、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老师和辅导员。随着专职教师队伍的逐步扩大(1983年仅有1人,2004年申报思想道德修养省级精品课程时为9人,目前为19人。从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看,1983—1989以兼职教师为主,1989—2002年专兼职大体均衡,2003起以专职教师为主。通过部分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的机制,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也有了保障。目前专职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达80%以上。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广泛使用,专职教师教学覆盖面正在逐步扩大。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1983—1987年为专题教育阶段,未列入教学计划和课表;1987—1989年为“大品德”教育阶段,内容广泛、丰富,但不够系统和深入;1989—1993为“小品德”教育阶段,人生观和职业道德的内容独立出来,以素质教育、爱国主义、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人生哲理和教师职业道德由于独立开课,其教学内容得以展开和充实。1993年以后,回归“大品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增强,在十多年的教学中,其“适应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体系逐步明晰。这一体系与1998年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教学大纲”和2001年颁布的“教学基本要求”基本吻合。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对“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以后,我们也及时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05新方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我们及时根据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并派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组织了全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骨干教师的培训,戴锐教授还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本课程教学示范片的录制。
我校原思想道德修养课2001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4年被评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精品课程,并通过评审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朱平教授现为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校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