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模拟试题(三)(时间 120分钟)

题号

得分

得分

 

 

 

 

 

 

 

 

 

 

 


1.教育

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所有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众传媒教育、文化机构教育等等。

 

2.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步转变的过程,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吸收并适应社会文化和规范,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有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借助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适应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已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结果。

 

5.教学

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地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1.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来源是间接经验。

答:该陈述不准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完全可以脱离直接经验,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离不开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学习相互作用。

 

2. 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这说明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答:该陈述错误。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

 

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或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可以采取罚款的形式来进行,而且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答:该陈述错误。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给予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制裁。而学校或教师并不具备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否则将会违法。

 

4. 教师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就可保证成为一个好教师。

答:该陈述不正确。要做合格教师,不仅要接受所教学科训练,还要进行教育科学训练,既知道教什么,又须知道怎样教。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一是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二是教育与教育的对象的本质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两条基本规律是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一切宏观的和微观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的规律。

 

2.学校教育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答: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结果,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3.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答: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1)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1.试论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答: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会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传播和创造与持续发展有关的观念、态度、价值和知识,促使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参与和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促进经济增长、政治进步和文化繁荣,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3)有助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师生之间会存在一些什么样的误解?如何消除这些误解?

答:(1)联系实际,如通过举例说明误解情况;

2)师生之间的误解: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感情方面和行为方面。其次,学生对老师的误解主要表现在:误老师的良苦用心;误老师的资源分配。

3)消除误解:

第一,牢固树立理解观念,大力营造理解氛围;

第二,不断完善理解机制,尝试构建理解模型。

第三,不断开发、利用理解策略。

 

 

 


材料分析题一:“考驾照“该不该算学分

近些年来,大批社会用人单位普遍抱怨:新近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自200391日起,某省教育部门作出了一项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考取机动车驾驶证,并且获得驾照可以算作修得学分,并承诺减免部分费用。

人们对这一做法的态度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一群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习驾驶技术不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也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增添一枝获胜的筹码。

有人则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考驾照这类事情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完成。鼓励大学生考驾照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不利于他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去。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驾照也不应算作学分,因为考驾照并非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只要是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可以顺利地考取驾照,将考驾照也算作学分,势必导致学校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偏颇。因此,他们认为,大学生可以考驾驶证,但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必要特意鼓励这一做法。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基本知识来回答以下问题:

1.您认为,某省高校将大学生考驾照算学分的初衷是什么?(5分)

2.对于高校将考驾照算作学分的做法,您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8分)

3.您能提出几点有创意的建议,帮助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吗?(11分)

评定答案要点:

1、初衷是为了形成学生的实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2、肯定或否定态度都可,关键看其理由是否足以支持其态度。

3、只要建议是针对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都可,但建议应具有普遍性、实用性、可行性、长效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