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含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其内容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同时也体现最新的成果。该课程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计算机硬件基础。
(1)自我系创立以来,本课程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之间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又把传统的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与课件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材料逐步上网,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3)本课程的教学已拥有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学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讲解计算机单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结构、各部件内部的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为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整机的概念,提高学生硬件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总学时数51,其中理论45,实验12(实验学时数=实际课时X2)
理论课:
1. 计算机系统概论 2学时
2.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10学时
3. 存储系统 12学时
4. 指令系统 2学时
5. 中央处理器 10学时
6. 系统总线 3学时
7. 输入输出系统 4学时
8. 外部设备 2学时
实验课:
1. 运算器组成实验 2学时
2. 移位寄存器实验 2学时
3. 存储器实验 2学时
4. 数据通路实验 2学时
5.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4学时
教材建设
(1) 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作为主辅教材
主教材:王爱英主编《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获电子部和教育部奖励);
辅教材:白中英 主编 (第三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 科学出版社
蒋本珊 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王诚 主编 (第二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自编实验教材及教辅材料
教学条件
(1)选用国内优秀教材作为主辅教材
(2)自编实验教材及教辅材料
? (3)实践性教学环境及设备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为开放型实验室,面积为100平方米,学生可以事先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实验室现有配套的实验用计算机(配软件实验平台)50台,硬件实验平台50套,购买了北京理工大学达盛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先进的“EL—JY-II”计算机组成实验系统原理”,能进行开放式实验和高水平选作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创新型设计的条件。
(4)教学网站
本课程的教学网站(http://172.16.25.9)正逐步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电子教案、网上答疑及课外阅读材料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对难点作深入解析,而对于部分易懂的内容则采用课外自学方式。在课堂上,讲课和同步课堂练习及点评穿插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澄清一些似懂非懂的概念,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的习题及练习自测题,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1. 教学素材的选择:改变传统上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的做法,采用了多种教材综合选取法来选择内容和素材。
2. 教学内容的组织: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仅强调编译系统的各个部分,而忽略整体系统的情况。因此对于教学单元,主要分两步走:一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编译过程,使学生对编译系统的“微观行为”有一个感性认识;二是分章对各部分进行细致教学。
3.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灌输式讲解”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讲解”、“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多种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和形式。
“课堂讲解”采用“问题导向式”,课件的形式为分层显示,使得教师很方便地把灌输式讲解改为提问问题方式的讲解。“自主探究”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自选实验,从而根据实验,进一步研读教学素材、开展实验;“课外思考”是指对一些重点并带有难度的章节,让学生以总结体会报告的形式写出内容的重点和遇到的难点,并找时间,进行讨论,教师既是听众又是点评员。 “问题讨论”是指由学生们自己上习题课,老师旁听,一人负责一道习题,讲解其思路、解题方法。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4. 教学手段以带动画效果的直观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为主,辅之以板书。课外通过辅助教材和课程网站指导学习,并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实践教学除了课堂电化教学指导外,还在实验室作现场实验演示和指导。
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有了热爱该课程教学、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自愿主动为该课程建设付出艰辛劳动的一支教学队伍。我们团结协作,关心学科发展,能够将学科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引入教学,恰当地处理了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先进的关系。
其次,自行研制了一套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和课程辅导网络化,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我们教研室全体成员坚持定期讨论修订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取得的教学成果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