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文
第一节 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与基本特征
1,历史背景
1)关于“中世纪”
(1)从一般历史的角度看,“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衰亡),即公元5—17世纪。具体地讲,就是从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164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
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5—11世纪,即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中期:12—15世纪,即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末期:15—17世纪,即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
(2)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由于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因此,文学史上的“中世纪”并不完全与上述历史分期相等同。欧洲中世纪文学指的是中世纪初、中期的文学(5—15世纪前后),至于中世纪后期的文学(大约15—17世纪),一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这也是我们下一章所要讲述的内容)。
2)欧洲封建社会特点
(1)北方蛮族(“蛮”是相对于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而言的)由氏族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基督教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初,在公元4世纪,它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2,基本特征
1)基督教影响随处可见
2)艺术形式日趋成熟
3)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4)对人的内心情感的发掘日益深化
总之,谈到“中世纪”,人们往往将之与“黑暗”联系起来,其实漫长的中世纪并非总是“漆黑一片”,只是在公元400年到1000年这段时间里,才显得较为黑暗、保守、落后,此后则逐渐显示出其各方面的风采,比如文学、绘画、建筑等。就文学艺术而言,中世纪文学为后世的欧洲文学提供了新的精神养料,为后来文艺复兴的繁荣和近代欧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二、教会文学
这里,我们将对中世纪文学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等)分别进行介绍。首先,我们从教会文学谈起。
1,关于基督教
1)产生与发展
2)核心教义
(1)禁欲主义
(2)来世主义
无论禁欲主义,还是来世主义,都在客观上起到愚弄和麻痹民众的作用,这也成为基督教后来为统治者所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会文学
1)又称僧侣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公元5到10世纪,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教会文学的主要功用就是宣扬基督教教义,以维护封建主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2)基督教经典——《圣经》
3)教会文学的体裁种类很多,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宗教剧等等。这些作品有的渲染上帝的至高无上,有的歌颂基督的伟大,有的对圣徒大唱赞歌。在艺术上,它们大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性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这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下层教士或者非僧侣界的人,虽然采用了教会文学的某种体裁,但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比如14世纪英国穷教士朗格兰创作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就用教会文学梦幻故事的形式和寓意的手法,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彼尔斯认为,真理寓于劳动之中,向“劳动者不得食,寄生者不劳而获”的社会提出抗议)。
三、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英雄史诗所反映的内容看,可以将之分为两类:
1,早期英雄史诗
这些史诗虽然形成较早,但文字记录比较晚,因此包含不同时代的因素。这类作品的基本内容是歌颂部落的英雄,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的生活,特别是对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有鲜明的反映。
2,后期英雄史诗
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诗中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活动已超出部落的狭隘范围,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战。
这些作品一般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在民间又经过各种加工,另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以及最后被记录时,往往发生被歪曲和修改的情况,渗入了一些贵族的、基督教的思想,因而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后期英雄史诗中较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等。
举例分析《罗兰之歌》(在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
1)主要情节
2)主题
(1)歌颂保卫祖国、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封建的忠君爱国思想
(2)歌颂封建王权的正义性和强大威力,反映了要求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
3)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2)人物性格独特、鲜明。
(3)成功运用重叠法和对比法,语言简明,风格粗犷
四、骑士文学
1,关于“骑士”
2,骑士文学
12、13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以法国最为兴盛。
骑士文学分为两种: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或称“骑士传奇”)。
1)骑士抒情诗: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此地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
骑士抒情诗的内容主要是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爱情”,即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13世纪初,由于法国北方封建主对南方的讨伐和破坏,南方的抒情诗人流落各地,盛极一时的普罗旺斯抒情诗就此衰落。
2)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
骑士叙事诗的中心是法国北部,内容大多是写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而冒险游侠的活动。
骑士叙事诗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依据,而是出于诗人的虚构,其中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摹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正是因为骑士精神的脱离实际,所以骑士叙事诗也只能在虚幻的形式中表现骑士精神。但是,尽管如此,骑士叙事诗的结构形式、人物刻画以及心理描写等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题材来源,骑士叙事诗分为三个系统:
(1)古代系统
(2)不列颠系统
(3)拜占廷系统
五、城市文学
10至11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城市,专门从事工商业的市民阶级亦由此应运而生。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市民文化,还出现了非教会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从而打破了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垄断,形成了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城市文学产生。
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内容上有很强的现实性,主要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教士的凶残、愚蠢(尤其教士更是经常被嘲笑的对象),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具有反封建、反教会倾向;艺术上主要采用讽刺手法,风格生动活泼,充满乐观精神;此外,因受教会文学的影响,有些城市文学作品也采用了隐喻、寓意、象征等手法。
城市文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韵文故事
2,动物寓言诗
其中成就最高、流行最广的是《列那狐的故事》。它以民间动物故事为基础,约形成于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中叶。《列那狐的故事》由许多独立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如《列那狐传奇》、《列那狐加冕》、《冒充的列那狐》等),包括27组故事,共约三万多行,堪称鸿篇巨制,因此又被称为“动物史诗”。
3,城市叙事诗
以长篇叙事诗的形式来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其中以法国的《玫瑰传奇》最为著名。
4,城市抒情诗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吕特勃夫和维庸等。这些诗人出身低微,他们的诗作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处境和情绪。吕特勃夫的主要作品有《吕特勃夫的贫困》、《吕特勃夫的婚姻》等,维庸的《小遗言集》和《大遗言集》以“遗言”的形式自我解嘲,同时反映了人间许多不平之事,但作品也流露出严重的颓废思想。
5,城市戏剧
城市戏剧在14世纪发展起来。它建立在中世纪的民间杂耍表演以及宗教奇迹剧、神秘剧的基础上。主要剧种有道德剧、傻子剧、笑剧等。
第二节 但丁
一、生平与创作
1,(1265—1321)生活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诗人,是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标志着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2,意大利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十字军东征以后,东西方贸易有了发展,由此促进了意大利经济、文化的繁荣。尤其到了13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城市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经济中心,早期的资产阶级随之兴起,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城市共和国(城邦)。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了争夺对意大利的统治权以掠夺它的财富,彼此不停地斗争,使得意大利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除此之外,在各个城邦内部,党派之争也很激烈。
3,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勤思好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极为推崇,视之为“导师”。他博览群书,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伦理学、诗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无不潜心研究,并颇有造诣,成为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牢固的学识方面的基础。
但丁的创作以抒情诗为开端。。
4,但丁积极投入政治活动。他在青年时代就参加了归尔甫党,反对封建贵族。后来归尔甫党分裂为白党和黑党,但丁站在白党一边,反对教皇普尼腓斯八世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勾结教皇夺取了佛罗伦萨政权,并对白党进行迫害,但丁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终身流放。
在流放过程中,但丁写下《论俗语》、《飨(xiang,响)宴》、《帝制论》等著作。当然,在此期间,更值得一提的,便是但丁写作并完成了他的最伟大的作品《神曲》。
5,在漫长的流亡生活中,但丁一方面为返回故乡积极努力;另一方面,他坚持同教皇作顽强斗争,拒绝向教皇在佛罗伦萨所支持的反对势力屈服,尽管因此而屡遭迫害。1321年,但丁客死于拉温那,终于没有能够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佛罗伦萨。
二、《神曲》
1,内容和结构
它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主人公“我”的一次梦游过程。主人公在梦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境界,长诗也由此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共14322行。
2,创作主旨(象征性、寓意性)
简而言之,但丁创作这部作品,目的就是给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对迷路、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象征着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和至善的历程。
3,思想倾向的两重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他身上,既有旧思想的影子,又有新思想的萌芽,体现在《神曲》当中,便是其思想倾向带有鲜明的两重性特征。具体来看:
1)一方面,虔信宗教;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僧侣们的恶德败行作全面的揭露与控诉。
2)一方面,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另一方面,把这种爱国主义理想寄托在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3)一方面,立足于宗教教义,设想了地狱、炼狱、天堂三个境界;另一方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现实。
4)一方面,根据来世主义,把现世生活看成来世永生的准备;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兴趣,热情歌颂积极进取的精神。
5)一方面,把信仰和神学置于理性和哲学之上;另一方面,表达了提倡理性、尊重知识的新思想。
6)一方面,按照禁欲主义的条例,鞭笞爱情;另一方面,珍视人的情感世界,同情和讴歌真正的爱情。
综上所述,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以及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世界观中仍占相当的比重。与此同时,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在但丁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他以人为本,强调知识和理性。这一切,便决定了《神曲》思想倾向的极其复杂和矛盾。
三、艺术特色
《神曲》不仅把我们带入一个丰富、精深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将我们引进一个精巧、奇妙的艺术境界,使得我们目夺神移,流连忘返。其艺术特色概述如下:
1,结构严谨宏伟,想象奇特丰富
2,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3,高度的概括与突出个别典型相结合
4,民族语言的成功运用
最后,还想补充说明的是,《神曲》原名《喜剧》,不过,这里的“喜剧”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意义,只是当时人们习惯于把叙事体的作品统称为悲剧或者喜剧,因为但丁的这部作品结局完满(具体来看,整部作品是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卑下走向崇高,最后是一片光辉灿烂,并且如“电光一闪”般地显现出三位一体的圣象),令人欢欣鼓舞,所以称为《喜剧》。后来,卜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在这部作品的名字前加上了“神圣的”修饰语,即“神圣的喜剧”,以后的版本便以此来命名。又因为中国传统戏剧一般被称为“戏曲”,所以著名的翻译家王维克将这部巨著直接译成《神曲》。《神曲》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