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扶持建设课程——外国文学
     
  首  页  
  申 报 表
 
  课程介绍  
  师资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习题试卷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概况
1,17世纪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
伴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17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学发展也很不平衡,其中英、法两国的文学成就最为显著。
2,古典主义文学
1)历史背景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并繁荣于法国,后来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
(1)政治基础
(2)哲学基础
唯理论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古典主义兴起的哲学基础。
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2)崇尚理性
(3)把古代文学奉为典范
(4)追求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古典主义者制订了种种严格的、合乎理性的文学法则,借以从形式上对文学创作进行规范。“三一律”可谓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直接从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当中衍生出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中曾经提到情节的“整一性”原则,主张情节要有头、有身、有尾,要符合有机整体的观念)。
3,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
“巴洛克”(barruco)一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珍珠”;一说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巴洛克文学是文艺复兴消退以后、古典主义兴起之前在欧洲文坛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这类作品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想象力丰富,抒情性强,注重语言的雕琢,追求怪异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西班牙戏剧家卡尔德隆的戏剧《人生如梦》、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疾儿西木传》等。
巴洛克艺术成就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文学等等各个领域。
巴洛克文学在当时受到古典主义者的攻击,认为这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后来人们对之才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的艺术手法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4,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
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二、英国文学
1,17世纪英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德莱顿,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体裁,但主要成就是在文论方面,被称为是“英国批评的创始人”。
2,班扬是个清教徒作家,其代表作、寓意小说《天路历程》描写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和他的妻儿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天国的故事。作品宣扬了宗教信仰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民的不满,有较强的讽刺性。
3,17世纪英国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是弥尔顿(1608—1674)。
1)生平与创作简介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长大以后,他苦心研读各种知识,成为一代大学者。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弥尔顿的创作以中、短篇诗歌为主,风格清新、明快,表现了诗人洁白无邪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圣诞清晨歌》(成名作)、《快乐的人》和《沉思的人》(姊妹篇)等。
在革命爆发期间,弥尔顿始终站在斗争的前沿,曾经担任共和国政府的拉丁文秘书,负责宣传工作。在此期间,弥尔顿创作了大量的政论散文,如《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声辩》和《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为革命呐喊、助威(被恩格斯称为“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风格刚健有力,富于战斗性。由于过度劳累,弥尔顿双目失明。
弥尔顿晚年生活于复辟时期,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复辟王朝对革命者进行残酷报复(连克伦威尔的尸体都被从坟墓中拖出来处以绞刑),不少人纷纷变节,向复辟政府投降。弥尔顿却不然,尽管他遭受逮捕、囚禁、抄家、著作被烧毁等一连串迫害,再加上身体方面病痛的折磨(失明、痛风等),处于极端困难的境遇之中,但他仍继续战斗,至死不屈。在此期间,弥尔顿采用口授的方式,完成了他的辉煌的三大诗作: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姊妹篇)、诗体悲剧《力士参孙》,可谓达到了其文学创作事业的顶峰。
2)《失乐园》
(1)情节结构
(2)撒旦形象简析
(3)艺术成就
A、隐喻手法的运用
B、规模宏大,风格崇高
C、语言典雅,富于音乐性
3)《力士参孙》
悲剧体诗,取材于《旧约·士师记》。
悲剧主人公参孙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有过辉煌的经历,在革命斗争中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并且在敌人的迫害下,他们都失明,失败,过着没有自由的艰苦生活。但他们都没有消沉下去,而是义无反顾地顽强抗争。在悲剧中,参孙为此付出了生命,从中可见诗人为了革命事业至死不悔的决心。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利用手中的笔,写出一部部宏伟诗章,与复辟王朝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参孙就是弥尔顿自己,诗人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力士,是新时代的巨人。

三、法国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以戏剧为最高,其中悲剧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和拉辛,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我们将在下一节作专门介绍)。这里,我们首先来看法国的古典主义悲剧。
1,高乃依(1606—1684)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代表作《熙德》
2,拉辛(1639—1699)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后起之秀。他的风格与高乃依明显不同,高乃依多写意志坚强的理想人物,他则多写有缺点的人物。拉辛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以细腻的笔墨描写女性的心理著称。就形式而言,他的戏剧是遵守三一律的典范。此外,在拉辛创作的时期,王权已经盛极而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他的作品虽然多半采用外国的或者古代的历史题材,却具有一定的批判倾向,反对专制暴政和道德败坏,主张恢复理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玛克》、《费德尔》等。
《安德洛玛克》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可谓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第二节? 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是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概况
2,创作历程
莫里哀一生大约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其基本倾向是反封建反教会。在艺术上,他基本上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同时注意吸收民间艺术的优秀成果,经常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出更多的现实主义、民主主义的倾向。莫里哀的创作把喜剧艺术提高到近代喜剧的水平,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伪君子》(又译《答尔丢夫》
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这部作品的上演伴随着莫里哀与教会的激烈斗争。在近五年的斗争过程中,该剧数次被要求修改、禁演,莫里哀本人甚至为此遭受火刑的恐吓,巴黎大主教也曾下令,凡观看此剧的人将被革出教门。对此,莫里哀坚决抗争,他三次上书路易十四,为自己辩护,同时也不得不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最终,该剧获准公开演出,斗争以莫里哀的胜利告终。(不能不说有这一事件的影响,莫里哀去世之后,巴黎大主教禁止将他的遗体葬入墓地,后来在路易十四的干预下,莫里哀才得以顺利安葬。)
那么,为什么一部喜剧会受到教会如此强烈的抵制、仇视呢?原因就在于《伪君子》塑造了一个宗教骗子形象,对主人公答尔丢夫以宗教为幌子进行欺诈的丑恶行径进行了尖锐的嘲讽和批判。
1,情节简介
2,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人物比较明显的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答尔丢夫、奥尔恭及其母亲(白奈尔太太),这些人保守、落后,思想僵化,是作品讽刺、批判的对象;另一方是以女仆桃丽娜为主的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他们开明、进步,具有自由思想倾向,是作品肯定、赞扬的对象。
这里,我们就分别以这两大阵营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答尔丢夫、桃丽娜为例,来分析莫里哀高超的形象刻画技巧以及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1)答尔丢夫
答尔丢夫是喜剧的中心人物,虽然全剧对他的正面描写并不太多(全剧总共31场,答尔丢夫的戏只有10场),但所有的冲突都是围绕他披着宗教道袍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可谓用语精炼而用意深远。
(1)形象的本质——伪善
(2)以宗教为幌子,以上帝为工具
答尔丢夫的一切罪恶行为都披在宗教外衣之下,因此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还有更大的罪恶性。
(3)形象的意义
答尔丢夫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了宗教道德的虚伪及其社会危害性。
2)桃丽娜
身为女仆,桃丽娜虽然地位卑下,但是在与答尔丢夫的斗争中,她却起着重要作用。莫里哀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来刻画这一形象。
(1)与奥尔恭相比,她清醒、敏锐
(2)与玛丽雅娜相比,她勇敢、坚决
(3)与达密斯相比,她冷静、机智
由此可见,女仆桃丽娜是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她虽然身份卑微,却有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是全剧中最具光彩的一个形象。
3,艺术成就
1)结构精巧
2)吸收民间艺术的优秀成果

三、《吝啬鬼》(又译《悭吝人》
1,情节简介
2,阿巴贡形象简析
阿巴贡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为了得到钱财,他绞尽脑汁,耍尽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可恨、可悲又可笑。
总之,莫里哀采用夸张手法,酣畅淋漓地把阿巴贡这个吝啬鬼的种种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不仅起到了嘲讽的作用,也给世人敲了一计警钟——简而言之,就是要警惕金钱的腐蚀作用,一味追求金钱,可能害人害己,令人耻笑。由此可见,阿巴贡这个形象既令人捧腹,也令人深思。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重点扶持课程 - 外国文学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纬六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