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扶持建设课程——外国文学
     
  首  页  
  申 报 表
 
  课程介绍  
  师资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习题试卷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
1,历史背景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发展至顶峰。
2,基本特征
1)着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感情(——主观性)
2)歌颂大自然
3)重视民间文学
4)喜欢用夸张、对比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德国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18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兴起,后来很快传播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在许多国家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这里,我们首先来了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1,早期
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代表人物包括:施莱格尔兄弟(威廉·施莱格尔和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浪漫主义的理论家)和诺瓦利斯(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是《夜的颂歌》)。
2,中期
德国中期浪漫派重视发掘民族遗产,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素材,风格质朴、乐观,但宗教思想和封建观念也比较明显。
代表作家包括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林兄弟(雅克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格林童话:《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等。
3,后期
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倾向,逐渐向民主主义文学过渡。
代表作家包括霍夫曼(童话《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海涅(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三、英国文学
如前所述,同德国一样,英国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较早的国家。
1,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
2,“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
3,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拜伦、雪莱、济慈
1)拜伦(1788—1824)
拜伦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坛的杰出代表,以其卓越的诗歌创作和战斗精神而备受世人景仰。
(1)生平简介
拜伦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然由于历经波折,他的诗歌中流露出个人主义的孤独感和忧郁悲观的情绪,但是他始终为着人类的自由、平等和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显示出火热的情感和独立不羁的风采。
(2)创作概况
拜伦的诗歌艺术成就体现在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诗剧等等各种领域,它们虽然体裁各异,风格多样,但无不显示出诗人的激情与天才,极富表现力和个性色彩。
拜伦的主要诗作包括: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等六篇)、讽刺诗《审判的幻景》、诗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等,其中叙事长诗《唐璜》堪称拜伦的顶峰之作。
拜伦式英雄:
以《东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为代表的拜伦笔下的叛逆者的统称。他们高傲、孤独、倔强,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但他们的反抗带有明显的人个主义特征,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只能以悲剧而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绝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在斗争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忧郁、孤独和彷徨。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唐璜》
《唐璜》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也可视为一部诗体小说,全诗一万六千余行。诗人预计写二十四章,后来因为赴希腊参战、并不幸英年早逝而没有能够最后完成(只留下了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开头几节)。然而,尽管如此,长诗《唐璜》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欧洲浪漫主义诗坛中的佼佼者。
2)雪莱(1792—1822)
雪莱是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贵族之家,但具有强烈的革命倾向,提倡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同拜伦一样,雪莱受到英国当权者的迫害,流亡国外,于1822年在渡海去意大利途中不遇风暴,不幸溺水而死,死时年仅29岁。
雪莱的代表作品有:《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如果冬天已经来临,西风呵,春天还会远吗?”)等。
3)济慈(1795—1821)
济慈是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他的诗歌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可惜的是,他26岁便不幸夭亡,其诗歌天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济慈的代表作品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
4,司各特(1771—1832)
司各特最初也是一位诗人,后来转向写小说,以“历史小说”的创作而著称,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有《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形象)等。

四、法国文学
1,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等。夏多布里昂的小说《勒内》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斯塔尔夫人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其理论著作包括《论文学》、《论德国》等,对于传播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文学代表作有小说《黛菲娜》、《柯丽娜》等,作品的女主人公追求个性自由、爱情幸福,但终究无法突破社会的种种压制,最后悲惨的死去。
2,复辟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以诗人拉马丁、维尼为代表,其中代表作分别为拉马丁的抒情诗集《沉思集》和维尼的哲理诗集《古今诗集》等,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充满忧郁、悲观的情调。
3,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浪漫主义作家走上文坛,其中雨果成为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关于雨果,我们将在下一节作专门介绍),其他著名作家还有缪塞、梅里美、乔治·桑、大仲马等。缪塞的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著名的“世纪病”形象——沃达夫。梅里美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品有《高龙巴》、《嘉尔曼》(即“卡门”)等。乔治·桑是世界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的女小说家,代表作品有《安吉堡的磨工》、《魔沼》等。
大仲马(1802—1870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颇耐人寻味,其作品流传之广、受欢迎程度之深在其生前死后均罕有堪与之相媲美者。然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大仲马总是作为一个“通俗作家”而被排除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换言之,不少专家、学者总是以一种鄙视的眼光去看待大仲马,认为其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其本人也难入经典作家之列。
大仲马现象对于我们今天思索所谓“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关系,无疑提供了一个颇值得研究的典型个案。
《基督山伯爵》
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在描写个人仇恨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给世人留下了众多辉煌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以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备受世人敬仰。

一、生平与创作
1,雨果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贝尚松。
2,历史重大事件与雨果(——从中透视雨果的思想发展及其斗争精神)
1)“七月革命”(1830)
2)“二月革命”(1848)
3)“法兰西第二帝国”(1851)
4)普法战争(1870)
3,文学创作概况
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雨果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均硕果累累,其中主要作品包括:
诗歌:《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历代传奇》)等
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戏剧:《克伦威尔》、《欧那尼》等
散文:《莱茵河游记》等
文艺批评论著:《威廉·莎士比亚》等
雨果去世之后,法国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法国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中,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仁爱与战斗精神则与世长存,亘古不衰。

二、《巴黎圣母院》
1,情节简介
2,时代意义
小说描绘的是发生在15世纪、法国路易十一王朝的一个故事,反映的却是“七月革命”前后法国的社会百态,主要表现为社会的黑暗平民的反抗两个方面。
3,艺术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其浪漫主义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1. 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1)场景
(2)情节
(3)人物
2)对比原则的运用
小说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雨果本人所倡导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对比原则的运用。其具体表现为:
(1)人物的对比
A、外表的对比
外美与外丑:
比如,从外表上看,爱斯美哈尔达与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作为同样热烈地追逐于爱斯美哈尔达美色的弗比斯和克罗德,单从外表上看,无疑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B、内心的对比
外美内美与外美内丑:
比如同样有着美好的外表,爱斯美哈尔达与弗比斯的内心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外丑内美与外丑内丑:
比如卡西莫多与克罗德,就外表而言,两个人都是丑陋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天渊之别。
(2)环境的对比
比如乞丐王国与路易十一王朝的对比。
(3)结构的对比:
比如充满欢乐气氛的宗教盛会的开场与爱斯美哈尔达屈死的凄凉结局形成鲜明对照。
总之,通过对比原则的运用,小说突显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由此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悲惨世界》
1,情节简介
2,思想意义
1)宣扬宽恕、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2)揭露社会罪恶,同情穷人的悲惨命运
3)歌颂共和,赞美人民大众的英勇献身精神
3,艺术特色
小说《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夸张手法的运用
3)传奇性
4)抒情性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重点扶持课程 - 外国文学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纬六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