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针孔成像、球面镜聚焦原理,后来还研制出玻璃质球面镜、影戏、冰透镜、聚光灯等,发现了色散现象,建立了照度学思想体系等等,为摄影术的发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早关于光学现象的文字记载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墨经》,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光学著作。
    我们祖先在探索针孔、平面镜、凹镜和凸镜成像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几何光学体系。从《墨经》的问世,到《淮南子》、《论衡》的补充,体系日臻完备。到了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又提出几何光学的“格术”,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几何光学体系。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对凹凸镜聚焦成像和物象关系等均作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
    明清时期,我国科学家一方面吸收了古代光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借鉴了西方光学的研究成就,掀开了光学研究的新一页。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经数十年研究,写成《物理小识》一书,书中系统论述了针孔成像、光的折射、球面镜聚焦成像等问题。清代的物理学家郑复光写成《镜镜 痴》一书,论述了各种光学现象,介绍了绘画暗箱的制作方法。

您的位置:首页 ->> 电子教材 ->> 第一章 摄影发展史 ->> 第一节摄影技术发展史 ->> 照相机的发展
1544年 荷兰医生、数学家弗里休斯写下了《宇宙之光与空间几何学》,绘制出暗箱的图样,书中还画出了观察日蚀现象的小孔成像图。
1558年 意大利科学家波尔塔写下了《科学魔术》一书,详细的论述了运用暗箱进行绘画。
1568年 意大利科学家巴巴罗首次在暗箱上装上镜头,取得了清晰的影像。
1636年 德国数学家休温特研究出将两块或三块不同焦距的透镜组合在一起能结成比分别使用单块透镜时更短的焦点。
1725年 德国医学教授舒尔茨经实验发现光的作用能使某些银的混合物变黑,他还将一些图案贴在装有硝酸银的瓶子上,经曝光后揭去能留下白色剪影。
1799年 英国人韦奇伍德开始进行影像实验,后来成功的把树叶和昆虫的翅翼置于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经阳光曝晒,获得了白色的轮廓影像。
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