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通过对近代中国国情的分析,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长期的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周恩来等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随后在各地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衔接,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中,强调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还强调了武装与民众的结合,即不能搞单纯的军事斗争,革命的武装必须与广大的民众相结合,要使武装成为民众的武装,民众成为武装的民众,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以学生为主,包括各阶级、阶层人民参加的大规模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和基本途径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论在中国在外国都是对的。但在同一原则下,武装夺取政权走什么道路,则基于各国条件的不同,而不应强求一致,应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而定。
毛泽东在比较分析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情况后,认为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那样,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的道路,也不能像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那样,走先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只能走相反的路,即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以革命的农村包围反动统治阶级占据的城市,夺取城市,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分析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
    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形成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中国的中心城市,不能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控制全国的经济与政治;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论证和分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而且还提出 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并将其作为实现这一革命道路的基本途径。
    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因为,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动员广大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进行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同样,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军事战略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必须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军队,它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完成共产党的政治任务的工具。因此,这支军队必须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党指挥枪”,而决不是枪指挥党,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三位一体的任务,它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
    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与此相一致,人民军队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以保证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
    人民战争是特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而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进行的革命战争。
人民战争必须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把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兵民是胜利之本”。
    要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必须制定和执行一整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从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特点人手,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经验,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第二,敌人的强大;第三,人民军队的弱小;第四,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第一和第四两个特点规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和第三两个特点又规定了人民军队不可能很快发展和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决定了人民军队在战争全局上,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因此,积极防御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主要的作战形式则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个主要法宝。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虽然革命性最强,但人数毕竟很少;作为革命对象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尽管人数不多,但掌握着强大的反动国家机器;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即处于无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阶级力量占着绝大多数。因此,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反革命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造成了中国最广大的各阶级、阶层民众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境地。除了无产阶级之外,农民是近代中国最广大的革命民主派,革命要求强烈,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也有很强的革命要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要求,有参加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而且可能将民族资产阶级吸引到自己的一边;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一部分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矛盾的冲突和自身的利益,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全可以利用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这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1)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第一,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同中国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深刻认识了中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而且懂得了对付资产阶级两重性的惟一正确的政策,即又联合又斗争。
    这里的联合,就是对于他们的积极性方面实行团结的政策,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保持,以利于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以利于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这里的斗争,就是对于他们的消极性方面实行批评或者斗争的政策,以克服他们的动摇性。当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党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并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又联合又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理资产阶级(包括一些大资产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点之一。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党对大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和对民族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是有区别的。对于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是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的暂时的合作;对其斗争是对抗性的,从政治的批判到武器的批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是把他们作为革命力量的长期合作;对其斗争,主要是批评教育,按人民内部矛盾对待。
第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和资产阶级联合时,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既坚持联合、团结、维护统一战线,又严格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认为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是必要的,“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从思想上加强武装,这是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最重要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独立性,也就谈不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忘记自己的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
第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包括三种政治势力,即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的策略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这是三个不可分离的环节,是又联合又斗争政策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在统一战线内各个阶级相互关系上的体现。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共产党组织到全国。进步势力是抗日的基本力量,也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基本力量。发展进步势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也是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发展进步势力是上述三个环节中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发展进步势力要大胆放手,切不可受国民党束缚限制。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间势力是抗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又是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争夺的对象,它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砝码,往往可以成为进步势力同顽固势力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不发展进步势力,固然不能有效地孤立顽固势力,但顽固势力是否有效地被孤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中间势力争取工作做得如何。当中间势力离开顽固势力时,就说明顽固势力已经有效地被孤立了。要争取中间势力,第一,我们必须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必须尊重他们的利益;第三,必须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一步步取得胜利。为了争取中间势力,势必做些让步,但让步是有限度的,以不妨碍抗日、民主和共产党的领导为原则。因此,争取中间势力也是经过斗争的。
     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国民党内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顽固势力在抗日与联共问题上都有两重性,既赞成抗日又企图妥协,既主张联共又摧残进步势力。所谓孤立,就是坚决揭露与打击他们妥协与反共的一面,使其不可能实现,或使之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只有如此,才能发展进步势力,也才能把中间势力争取到我们这边来。但孤立的政策不同于消灭的政策,最后还要争取他们共同抗日。为达此目的,同顽固派作斗争必须遵循有理、有利、有节三项原则。有理,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原则又叫做自卫原则。有利,就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不斗则已,斗则必胜。这个原则又叫做胜利原则。有节,就是斗争应适可而止,在击退了顽固派的进攻之后,应主动休战,妥善处理后事,求得共同反对民族敌人。这个原则又叫做休战原则。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一致性,是抗日时期处理同国民党顽固派关系的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则。
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这就是原则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但是,原则性必须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否则,就没有统一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2)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第一,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具体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二,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第三,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第四,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1.在中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有利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
特殊的困难是:
(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还不长,党成立后又忙于实际斗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于实践;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以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
(3)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
(4)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新鲜经验。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工程”。

2.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在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村的情况下,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重大问题。这主要是,坚持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的;同时,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党的队伍的迅速扩大,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整风的方式,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提高了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毛泽东指出,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如果不整风,党就会变了性质,无产阶级其名,小资产阶级其实;只有整风才挽救了党,挽救了无产阶级的领导。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常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必须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必须坚持正确的开展思想斗争的方针、政策,采用整风的方式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辩证关系,科学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既反对党员成分问题上的“唯成分论”,把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来自知识分子,甚至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大胆地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使党真正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又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将全体党员,特别是来自农民等其他阶级、阶层的党员的思想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的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制定的纲领、路线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要求全体党员自觉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而奋斗,从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使党肩负起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3)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及周围同志应有的正确态度。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 - 毛泽东思想概论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张磊  E-mail:yishuihanz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