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才,男, 1963 年 12 月生,安徽省六安市人,教授,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组组长,安徽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联委员、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
                        更多介绍
教学大纲课程说明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

 

                      更多内容…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更多内容…

第一章教学课件(ppt)

第二章教学课件(ppt)

第三章教学课件(ppt)

第四章教学课件(ppt)
第五章教学课件(ppt)
 

                      更多内容…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第二部分 不定项选择题

第三部分 辨析题

第四部分 分析题
第五部分 习题答案
 

                      更多内容…

 
 
        
       前  言

          黄德渊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中最大贡献,从实践上讲,是以他为主要领导人,领导我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思想和理论上讲,就是以他为主要代表,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它不仅在内容上,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马列主义。而且在形式上,它用中国民族的语言,中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气派,阐明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每一个科学原理和科学结论,它一方面都是牢固的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同时它都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和鲜明的中国特点。所以,刘少奇说“它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在创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一贯倡导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采取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科学态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一条源远流长广阔发展新境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证。

    毛泽东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96 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实践经验,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据此党的十六大乃作出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决策,这是实践已发展,时代在前进,理论有创新,党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但不能由此得出当今我们就可以不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错误结论。因为:

    第一,从理论本质来看,科学理论或者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毛泽东思想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它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个历史任务早已完成,但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它和任何真理一样,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反映那个时代的内容是相对的,而它反映了客观规律的内容又是绝对的,因此,它的意义和作用又往往是超越产生它的那个时代,超越它的那个时空。所以,毛泽东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但其反映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从历史发展关联的视角看,因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是循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因此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当然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所以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就可以达到“察往知来”、“前轨可迹”的目的。

    第三,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中,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理论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所相承的这一脉,首先就是,它们都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脉。其次,它们都是遵循毛泽东创立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道路的这个脉继续前进的。再次则是它们都是沿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之脉。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语言之脉,由于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民族的语言和形式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以独创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语言和词汇。可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词汇写出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说如果不懂得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也就不能搞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原则、思想方法上、创新精神等许多方面,都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事业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学习毛泽东思想不仅能使我们对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全面、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特别是它的活的灵魂,还可以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当党的十五大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时,江泽民就明确地告诫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样,当党的十六大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则将“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前面,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首要“义务”。

    由安徽师范大学三位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学者, 张奇才 教授、 王先俊 教授、高正礼副教授撰写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著作、党的历史文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吸收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阐述,既恪守了《决议》的原则,又发展了《决议》的内容,全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形成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问题,以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科学地概述了党和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富有成效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全书观点正确,逻辑严谨,较好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3 页。)这本书是一部有理论深度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政治理论读本。邓小平同志生前就提出建议“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同上,第 44 页。)作者遵循着邓小平同志的教导,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可喜的贡献。本书的面世为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供了一本好教材。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相通的脉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最核心、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本书在最后一部分画龙点睛的着力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史论结合的分别作了科学概括和较深刻的理论阐述,并进而揭示了这三个基本方面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和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性、严密性的道理,认真领会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至关重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当然要掌握它的体系和其各个方面的原理,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则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真正掌握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才能真正掌握其体系和各个原理的精神实质。只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算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了手。

 

2004.07.28 于芜湖凤凰山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中共党史图书网
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网
毛泽东思想研究
毛泽东旗帜网
毛泽东纪念馆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 - 毛泽东思想概论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张磊  E-mail:yishuihanz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