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这里主要是指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种完全新的社会面貌。在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的矛盾,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解决了。在解决了这种矛盾以后,我国除了对外还有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外,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要解决的矛盾。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资产阶级所有制,变革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的小私有制。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基本上已经扫除了。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而斗争,还必须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还必须为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分析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对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2.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2)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特点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明了的回答。后人还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列宁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列宁由于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太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来得及展开论述,没有能够进一步阐述这些矛盾将是什么样的矛盾,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又是怎样,以及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在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以后,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和谐的统一体,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直到1952年斯大林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毛泽东在考察苏联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一命题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些不相适应而相矛盾的方面,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其要点是: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第一次。按照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实际出发,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长期地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同盟军来团结、争取。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本来是具有对抗性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终于将这对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问题,通过和平赎买顺利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人民群众对于这个新制度还需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国家工作人员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提出划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在这里,毛泽东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就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这个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紧迫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可能分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曾根据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了一般性和原则性的设想。主要思想有: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后,未来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不同国家将经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难看出,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式是不同的,不同国家将经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才能达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只作了“相当空泛的假设”。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运用到解决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问题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列宁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探讨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取得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验;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都需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等都有各自的特点。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赫鲁晓夫等领导的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舍弃列宁关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多个发展阶段的思想,简单套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将经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第二阶段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短暂的历史发展阶段;过高地估计了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总的说来,苏共后来的几代领导人都过高地估计了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
第一,正确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与建成社会主义的关系。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很不完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
第二,认识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说明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195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坚持认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需要五十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的艰苦努力。
    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后,毛泽东等再次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此后,毛泽东还多次指出,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年时间是不行的。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回忆和重申了1960年5月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说过的一段话:“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他恳切地劝告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要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第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两个发展阶段。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带领中央领导干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在谈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时,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历史阶段,表明他在区分建立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深化,已经摆脱了苏联的影响,不再简单套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更多地反映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吸取中国实践经验的思想内容。

  1.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人民的利益需要,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战略。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和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等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这也就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国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后,在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党制定的伟大目标努力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随着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毛泽东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作出了更科学、更全面、更具体的规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等都把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主要界定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因此,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毛泽东等就多次阐述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敢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因此,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巩固民族独立,必需实现工业化。他设想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目标被明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4年以后,毛泽东等又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初步论述了科学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周恩来在分组发言中,将毛泽东提出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得到了毛泽东等人的认同。与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相比,毛泽东、周恩来等删除了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增加了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是对现代化认识的一大进步,将现代化的范围从经济和军事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文化领域,且工业现代化已经包含了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在1963年1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告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的估计,毛泽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并提出要用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设想。
    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经过长期的思考和酝酿,于1964年12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周恩来提出:“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了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并对“两步走”的时间作了明确规定,提出: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曾对全国人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过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新时期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战略步骤等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来源。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 - 毛泽东思想概论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张磊  E-mail:yishuihanz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