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报 单 位:经济管理学院
课 程 名 称:微观经济学
课程负责人 :龚基云
课程建设时间:2年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龚基云

年龄

38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副院长

学历及学位

博士

大学教龄

13

从事
专业

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

教学情况

⑴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⑵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⑶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⑷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
⑸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①《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研究生课程班、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课程,周学时分别为4节和3节,2届共100余人;②《经济学概论》:校内科类基础课,周学时2节,3届1000余人;③《人力资源管理》:北校区系列讲座,大约300余人;④《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周学时2节,2届300余人;⑤《发展经济学》:经济学专业,1届122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20余人,毕业论文15篇,为一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50余人,研究生论文2篇。
(3)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目前只是参与了一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获得教务处教学建设基金一项,并于2004年12月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另外主编《经济学概论》教材一部,参与《公共管理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
(4)以第一署名人发表教学相关论文:《第七届全国经济学管理学大会综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以第二作者发表《从委托-代理理论看权力监督的理论依据与体系建构》,《求实》,2004年第9期;另外,还写了一篇关于“双轨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的教学研究论文。
(5)获得的教学表彰或奖励:2006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奖,2005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学术研究

⑴近三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⑵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⑶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1)学术研究课题:《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安徽师范大学青年资金项目,2003.10-2005.10;《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博士资金项目,2004.10-2006.10;《芜湖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芜湖市科技局项目,2005.12-2007.12;《转型期安徽省劳资关系问题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005.12-2007.12;《所有制、劳资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安徽省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5.12-2007.12。
(2)学术论文:近三年发表《转型中的劳动关系对劳动关系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12期;《也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8期等论文10余篇。
(3)学术研究表彰:2004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奖——“益诛奖”。

 

 

二、主要教师情况


姓名

年龄

学历及学位

职称

大学教龄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孙良

46

本科 学士

教授

23

经济学原理

张廷龙

29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2

管理学原理

周端明

34

研究生 博士

讲师

10

微观经济学

马骥

34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10

宏观经济学

姚国荣

34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11

中外管理思想史

许仁青

44

本科 学士

副教授

16

财务管理

戴家龙

42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20

经济思想史

伍旭中

37

研究生 博士

副教授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张建华

43

研究生 硕士

副教授

2

薪酬管理

胡庆十

50

本科 学士

副教授

25

统计学

张旺玉

35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12

管理会计

孔庆洋

39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4

计量经济学

郭斌

31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7

微观经济学

余攀峰

30

研究生 硕士

讲师

2

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描述


现状(含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结构、共同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共同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必修课程。为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为了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多年来,我院为本院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政法学院政教和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等专业,国旅学院土地管理专业,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两个层次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经过经济学家们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形成了导言、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知识模块顺序。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即主要回答“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同时运用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法来讨论各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在产品市场,即如何正确分析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如何正确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极端形式和几种特殊形式,其中包括案例分析、模型建立等。
教学方法:我们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规范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教会学生能把抽象的理论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微观经济学难点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教材建设:①金开好:《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版;②戴家龙:《中西方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③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④吴奎罡、龚基云:《简明原意的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⑤龚基云:《经济学概论》(参编),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8月印制。
教学条件:①经济学综合实验室建于2002年,2005年投入使用;②拥有可观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如计算机、投影机、专用服务器、处理机、数码相机等;③拥有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开发银行、芜湖卷烟厂、中国人民银行芜湖中心支行和新百大厦,以及亳州酒业集团、鲁班建设集团等多个市内、外实习基地;④拥有专业图书(包括院、图书资料室、个人藏书)7万册以上和各种专业报刊杂志数十种。⑤《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已于2006年获教务处批准立项。
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规范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教会学生能把抽象的理论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微观经济学难点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教学效果:据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团和学生信息员的综合反映,经济学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授课效果良好,大多数教师的学生测评分在80分以上,龚基云等教师的测评分达到了90分以上;教学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四、课程总体建设目标、步骤及主要措施


课程总体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瞄准国内先进水平 ,力争做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一流”。使师资队伍更加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计划在3-5年的时期内,把本课程建设成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如果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还准备冲击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步骤与主要措施:
1.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跟踪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国际接轨。为此我们将不断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建立起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
2.在教学方法上,为适应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趋势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需要,继续完善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3.在师资队伍方面,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课程教学骨干,积极引进经济学博士和教授,重点是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手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和专业方向结构均达到最优化的科研学术团队。
4.加强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开阔自己的理论视野。
5.围绕经济学学位点建设,建立1支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实行校院、科研处统一管理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具体负责专业与学科以及学位点的建设工作。
6.争取在2-3年内,出一批学术成果,包括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教研论文,出版1-2本学术专著和主编或参编2-3部经济学方面的教材。积极开辟横向经费渠道,争取更多的纵向经费, 加强与当地企业、政府等的联系和合作。

 

课程负责人(签章)
2007年4月18日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 微观经济学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An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