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52

讨论学时:8

开课学院:政法学院

适用专业:中哲、马哲、外哲等

大纲执笔人:郭淑新

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8月

教研室主任审核:

教学院长审定: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整个哲学专业(包括马哲、外哲、伦理学、美学等)的专业基础课。因此《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设置和讲授,直接关系到其他学位点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既是理论思维的锻炼过程,又是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在讲授中,我们针对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特别注意把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发展脉络、演进规律有一定程度了解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有利于培养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有益于感悟、体证中国哲学精神,有益于理想人格培育和社会责任担当。
  该课程任务是使这门课程成为既在“理论框架”上又在“义理深度”上区别于本科生《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哲学专业研究生主干课程。这就需要将给本科生系统讲授的“中国古代哲学”提升为给研究生讲授的“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以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为线索、以近现代哲学内容为主干。由于学科领域拓展需要,我们以“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为中心,开拓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主干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相互配套的课程系统。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厘清中国哲学从古代向近现代演进的脉络。
(2)探寻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
(3)认识中国哲学的性质。
(4)深化对中西哲学特质的比较研究。
(5)探究中国哲学学科建构的新“范式”。
(6)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开拓视野、加强哲学思维训练为圭臬。
(7)组织2-3次小型学术研讨会,旨在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
(1)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中国哲学起源、演进的历史线索进行梳理,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及演进规律;
(2)运用内籀与外籀相结合的原则,对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哲学的基本内涵、理论特质、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及其民众心理的影响;
(3)运用诠释学方法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进行当代诠释,发掘其当代价值。
(4)将比较与会通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对中西哲学的比较,探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新路径。

本课程难点:
(1)作为现代学科建制中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产物,至今未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建构范式,我们也正处在探索的过程之中。
(2)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缺乏阅读古代哲学经典所必须具备的训诂学基础;哲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也有待于加强。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活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如何深化对经典文本的研究,也是本课程的难点。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章目

教 学 内 容

教学
时数

教学方式
或 手 段

课 后 作 业

思 考 题

练 习 题

绪论

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讲 授
多媒体

 

上篇

中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

共计22学时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一讲

从有无、理气、道器之辩到对历史观问题的考察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讲

从天人之辩到对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的探讨

5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讲

从名实、言意之辩到对逻辑学、方法论问题的关注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讲

知行范畴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嬗变

5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写小论文

下篇

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共计36学时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一讲

胡适兼治中西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发生现代转换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二讲

熊十力坚守现代性理念,对传统哲学作出适应时代的调整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讲

梁漱溟的比较文化观,凸显了对中西文化的辩证审视

4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讲

冯友兰在方法论上会通中西,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写小论文

第五讲

金岳霖融会东西方智慧,构筑现代中国的形上学体系

6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六讲

冯契的“世界哲学”思想,从胡适的哲学中受到启迪

4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七讲

追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重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

4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专题讨论

合计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