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

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或中国近现代史纲

总学时:51

学分:3

理论学时:45

讨论学时:6(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社会学院

适用专业:历史学经济学

大纲执笔人:马陵合

大纲编写时间:2007-1-09

教研室主任审核:

教学院长审定: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历史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了解1840至1949年中国经济各个领域的基本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内容;重点考察经济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经济史实、研究史料和学术动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经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中国国情;着力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进行思考学习的能力。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中叶。因此经济现代化也是中国1840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本质和主线。经济现代化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动态过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前仍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找准它的历史起点——即中国传统经济状况的分析。
经济史是研究经济发展历史的一门科学。它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具有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是一门融合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经济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懂得中国近现代经济演变的基本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特点,加深对中国的经济国情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分析各种经济现象。
(3)力求做到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进程的统一;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使其不仅具有经济学的全部特征,而且还兼有历史学和政治、社会、文化学科的部分特征。其目的是为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部立体的、内容较为丰富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
4.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传统中国经济体制的回顾、近代中国新型工商业的兴起、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出现、近代金融业、农业和商业的演变等等基本经济知识的讲解,了解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障碍和症结;
(2)通过课堂讲授和学习教材,重点归纳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诸种变化、特点和成因;
(3)探讨近代中国独特的国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4)学习了解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状况和最新动态。

5.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授课学时

第一章 概论

3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概论

4

第三章 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局

6

第四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4

第五章 政府经济职能与国家资本发展道路

6

第六章 近代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4

第七章 财政金融的近代化历程

6

第八章 近代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4

第九章 交通发展与市场网络扩展

4

第十章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宏观考察

4

 

二、教学大纲
第一章 概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习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学习近代经济变迁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学习如何合理运用经济学理论,如何从宏出把握经济发展的主要脉胳。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分析,阐明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状况、运行机制,对它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说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史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经济史的概念
二、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工具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特征
一、小农经济的基本认知
二、关于小农经济的过密化
三、闭关政策与传统市场机制的特点
四、近代以前的资本主义萌芽
五、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掌握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建国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表现出的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性。了解近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近代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变动特征,从中外关系、城乡关系、官商关系、官商关系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相关性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近代经济发展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 近代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三、经济形态变动的的特征
四、近代经济史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局
【教学目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关系变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掌握条约口岸、中外贸易的变局、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启动阶段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条约口岸制度与市场开放
一、条约口岸与租界的经济功能
二、海关与关税主权的丧失
第二节 流通领域的制度转型
一、外国工业品的大量进口
二、中国农副产品的源源出口
三、上海在全国对外贸易中首要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
一、洋行
二、买办
三、外国资本对中国工矿业的侵略活动
第四节 农村经济结构的局部松动
一、甲午战前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表现
二、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教学目的】主要以洋务运动从求强到求富,官督商办企业制度为重点,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启动的多重复杂影响。
【重点难点】理解洋务运动时期求富时期发展及内涵的变化,通过产权制度理解洋务运动企业制度的弊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求强与求富
一、富与强相因
二、铁路论争与求富思想的发展
三、张之洞的产业结构观
第二节 公司制的试行与变异
一、公司制的源流
二、官督商办的缘起与特征
三、官商关系的恶化

第五章 政府经济职能与国家资本发展道路
【教学目的】依时间顺序,从经济管理机构和经济法律制度二个角度理解近代中国政府经济职能与国家资本发展道路。
【重点难点】北洋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的资本构成和企业制度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政府经济职能与经济政策
一、晚清经济政策的转换
二、北洋政府时期放弃限制的经济政策
三、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强化
第二节 近代国有经济的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工矿业
二、清末国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三、北洋时期国有经济的停滞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垄断经济的形成与崩溃
第三节 近代国有经济制度及效应
一、产权结构分析
(一)企业资金来源多样性与产权边界模糊
(二)政治权力体现为最高产权
二、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一)行政长官的决策权
(二)有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缺失
(三)内部人控制和官员寻租交织在一起

第六章 近代民营经济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产生、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体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对现阶段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基础作出有效阐释。
【重点难点】近代中国民营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及其与政府间的特殊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进口替代与民营经济的起步
第二节 近代民营工商业发展周期
第三节 统制经济下民营经济走向衰败
(一)工厂内迁和民营经济的保存与空间转移
(二)战争初期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三)民营经济走向衰退

第七章 财政金融的近代化历程
【教学目的】财政制度的变化是近代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也是晚清到民国不同时期政府力图利用国家机器影响和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近代金融是近代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对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枢纽作用和经济宏观控制功能。金融体系的变迁过程是复杂的,传统与近代的因素纠葛一起,外来与内生的力量交织作用,不过与近代中国的其他经济构成相比,金融体系的演变轨迹相对完整,制度建设相对完善,运作方式也相对规范,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金融市场。
【重点难点】准确理解相关财政金融专有概念,理解财政金融的发展趋势。理解币制改革对近代经济的影响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财政体制的演进
一、晚清时期财权下移。
二、清末财政清理与改革
三、民国时期分级财政体制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外债与列强对华财政控制
一、西征借款
二、三大洋款
三、庚子赔款
四、善后大借款
五、庚子赔款债务化
六、抗战时期外债
第三节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传统金融机构在近代的发展
二、近代银行业的发展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四节 币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一、清末民初混乱的货币制度与货币体系
二、银本位的建立
三.法币改革

第八章 近代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教学目的】对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城乡关系与城市化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尤其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重点难点】对近代城市化道路的多元化的理解,结合具体史实和依据相关理论理解中国二元经济下的城乡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农村经济危机
第二节 代城市化的动力与阻力
第三节 二元经济与城乡对立

第九章 交通发展与市场网络扩展
【教学目的】从进出口贸易、农产品商品化、新兴市场的开拓和近代城市的兴起等几个方面,对交通发展船与市场网络间的关系进行宏观的考察。
【重点难点】在了解交通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商路变迁的历程,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价格结构和市场整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交通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交通与市场化测度
一、交通与近代中国市场化程度提高
二、商品结构和商品流向
三、价格结构和市场整合

第十章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宏观考察
【教学目的】从经济周期、总需求变动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三个角度出发,把握近代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重点难点】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相关史料,准确理解有关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总需求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经济周期
第二节 近代总需求变动的一般趋势
一、近代中国总需求的变动发展趋势
二、影响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
三、中国与日本总需求变动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贸易、金融发展水平
三、经济成分和资本结构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国近代经济史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师范大学南校区 邮编: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