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教学队伍
|
|
|
主讲教师:
凤尔银,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授,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所受教育:
学士:1989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
硕士:1998年,安徽师范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
博士:2005年,安徽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
研究领域和方向:
1.原子分子冷碰撞;
2.冷分子化学反应;
3.计算分子光谱学;
个人简历:
1995-2000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
2000年-2005,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
2005年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讲授课程:
1.激光光谱技术(研究生)
2.原子物理学(本科生)
3.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生)
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生)
5.近代物理实验(本科生)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874001):磁场条件下原子-开壳层分子的冷碰撞动力学理论研究;2009-2011年,主持
2、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8057):缓冲气载带冷却分子实验中相关理论问题研究;2008-2010年,主持
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416236):原子分子冷碰撞的理论研究;2007-2009年,主持
4、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科研项目(2006kj072A):缓冲气载带冷却和囚禁若干开壳层的可行性理论研究,2007-2008年,主持
5、若干van der Waals分子的势能面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5-2007年,主持
代表性论文:
1. Eryin Feng,Yu Zhang, Zhongquan Wang,Mei Niu,and ,Zhifeng Cui Rovibr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Xe–CO complex based on a new three-dimensional ab initio potential, J. Chem. Phys. 130, 124311(2009);
2.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Yu Zhang, Eryin Feng*, and Zhifeng Cui,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bound states of the Xe--CO complex, J.Chem. Phys, 128(2008)044309-1-8
3.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Yu Zha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Accurate Kr–CO interaction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with vibrational coordinate dependence, Chem. Phys. Lett., 454 (2008) 7–11
4.Mingyan Gong, Zhongquan Wang, Yu Zha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potential and energy level structure of the Ar–BeH complex, J. Mole. Struc.:THEOCHEM , 857 (2008) 44–50
5. 屈奎,王忠全,凤尔银*,崔执凤, 低碰撞能下H+HF(V=3,j=0)反应的量子动力学研究,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5(2008)387-391
6. Wang Yue,Huang Wuyin, Feng Eryin*,Cui Zhifeng, An accurate three-dimensional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the He-Na2 complex,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 51(2008)539-544
7.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Accurate intermolecular ground state potential of the He–BH van der Waals complex, Chem. Phys. Lett. 443 (2007) 237–242
8. Eryin Feng,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and Zhifeng Cui, Interaction of CO with K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and bound states, J. Chem. Phys, 127(2007)174301
9. Eryin Feng, Wuyin Huang, Zhifeng Cui and Weijun Zhang, State-to-state cross-sections for rotationally inelastic collision of LiH with Ne, Chemical Physics, 303 (2004) 209
10. Shubao Dong, Eryin Feng*,Wuying Huang,ZhifenCui,A quasi-classical trajectory study of the Cl+H2(D2) reaction on a new BW3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Czechoslovak J.Phys, 55 (2005) 27-33
11. Eryin Feng, Wuyin Huang, Zhifeng Cui and Weijun Zhang, Predicted rovibr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Ne-LiH complex based on an ab initio potential, J. Mol. Stru.: THEOCHEM, 724 (2005) 195
12.Cui Zhifeng, Chen Dong, Feng Eryin, Ji Xuehang, Lu Tongxing, Zhou Shikang, Li Xuechu, The ro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five new vibronic bands of NO2 in the range of 5050-5200, Spectroscopy Letters, 33 (2000) 743
13. 凤尔银,黄武英,董书宝, 崔执凤,He-LiH体系转动非弹性碰撞的理论研究,物理化学学报, 21 (2005) 250
14. 黄武英,凤尔银*,季学韩, 崔执凤,He-LiH的从头算势能面,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1 (2004) 406-413
15. 凤尔银,郑贤锋, 崔执凤,分立位置表象中双原子分子振动能级的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 (2002) 341
16.凤尔银,郑贤锋, 崔执凤, 在局域子空间中计算给定范围内的能量本征值,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 (2002) 522
联系方式:E-mail: fengbf@mail.ahnu.edu.cn,电话:0553-3869748
|
黄时中,男,1958年5月生,安徽省宿松县人,中国致公党党员,
现为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学院
院长、教授。 1982年2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
1984年9月至1986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就读理论物理专业硕
士学位课程班;1990年2月至1991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英属
哥仑比亚大学研修;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
代物理系读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
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科生的《量子力学II》、《大学物理学》
和硕士研究生的《原子分子结构与原子分子光谱理论》、
《高等原子结构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95年、1997年获安徽师
范大学教学优秀奖;1999年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曾
宪梓奖”——三等奖;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2006年获安徽
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特等奖。
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物理教学等方面的
研究工作。1995年以来先后主持六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参加四项国家
级科研项目。在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
“Chinese Physics” 、 “Chinese Physics Letter” 、
“Communication in Theoretical Physics” 、 “物理学报” 等国
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1995年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
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9年入选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研究方向简介:
我们已采用对角和方法和拉卡方法对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等原子有关组态的非相对论性原子结构进行了研究。
我们已利用多电子原子哈密顿相对论修正项(包括相对论质量修正、电子与核之间的达尔文修正、电子与电子间的达尔文修正、轨道-轨道相互作用、自旋-自旋接触相互作用)的不可约张量形式,借助不可约张量理论对氦、锂、铍、硼、碳等原子有关组态结构的相对论修正进行了研究。
我们已利用多电子原子精细结构哈密顿(包括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和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不可约张量形式,借助不可约张量理论对氦、锂、铍、硼、碳等原子有关组态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研究。
我们还对氦原子的塞曼效应结构进行了研究。
主要研究原子结构理论,研究工作包括:1、原子的非相对论性能级结构和相对论修正理论;2、原子的精细和超精细结构理论; 3、原子的塞曼效应和斯塔克效应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多电子原子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包括非相对论性原子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原子结构的相对论修正理论和计算方法、原子的精细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等。
1、以对角和方法和拉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多电子原子非相对论性能级结构的一种一般计算理论和程序化计算方法,对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等原子有关组态的非相对论性原子结构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了提高非相对论性能级结构计算精度的方法。
2、提出了多电子原子非相对论性能级结构的相对论修正项的一种一般计算方法,解决了相对论质量修正、单体达尔文修正、双体达尔文修正、轨道-轨道相互作用修正、自旋-自旋接触相互作用修正的计算方法问题,对氦、锂、铍、硼、碳等原子有关组态结构的相对论修正进行了具体研究。
3、借助不可约张量理论,提出了多电子原子精细结构的一种一般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导出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和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正确张量形式,指出了文献中存在的有关错误;先后解决了多电子原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和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问题,提出了多电子原子精细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案,对氦、锂、铍、硼、碳等原子有关组态的精细结构进行了具体研究。
本研究方向在《Euro. Phys. C》、《 Chem.Phys.Lett.》、《 物理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高自旋自由粒子的波动方程、方程的解、投影算符和传播子理论及其在高能物理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我们已论证了几种典型的高自旋自由粒子的波动方程之间的等价性,即:对于自旋为整数的粒子,Bargmann-Wigner(B-W)方程与Klein-Gordon(K-G)方程等价;对于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B-W方程与Rarita-Schwinger (R-S)方程等价。
我们已给出了严格求解K-G方程和R-S方程的方法,解出了自旋为任意整数和任意半整数的粒子在坐标表象和动量表象中的波函数(既包含正能部分又包含负能部分)。
我们已利用所解出的波函数,在运动系中导出了自旋为任意整数和半整数的投影算符的表达式。
我们已利用所求出的波函数和投影算符,在坐标表象和动量表象中导出了自旋为任意整数和半整数的费曼传播子的表达式,从而将低自旋(自旋为0、1/2、1、和3/2)传播子理论推广到了一般情形。
主要研究教学方法改革,包括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方和科学思想教学改革。
我们已编写并出版一套新的大学物理学教材。该教材是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的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学时设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力图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已对大学物理和理论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化难为易的讲述方法。
科研项目简介:
1.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999JL0071
QED效应对氦原子塞曼效应的影响
2.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1KJ109
高阶QED效应及其在原子精细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3.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2002HBL05
高自旋粒子的运动学性质研究
4.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2003KJ035ZD
高自旋粒子的投影算符和传播子研究
5. 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2003BSQD01
高自旋粒子动力学性质研究
6. 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05LXA05
相互作用费米场研究
7.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KJ2008A145
自旋5/2的电磁耦合理论研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90103010 [主持人:中国科大阮图南教授]
理论物理学及其交叉科学若干前沿问题——胶子球中几个理论问题的研究
9.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47001 [主持人:中国科大阮图南教授]
现代物理若干重大前沿课题研究——李-克赖斯特方程的研究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91480 [主持人:中国科大阮图南教授]
粲物理若干前沿课题的研究——物理
11.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20010358028 [主持人:中国科大阮图南教授]
胶子球动力学的研究
发表的主要论文:
1.原子与分子物理
1.1 Rotational Syructure and Perturbations in the Band of ,J. Mol. Spectrosc. 163 (1994) 443-458
1.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随时间演化的实验研究,中国激光,1996年第7期, P627
1.3 硝酸盐-氧化铝复合固体电解质在中温区的离子和质子导电性, 科学通报,1997年第19期, P2063-2066
1.4 jj耦合下二价原子精细结构能级的一般表达式,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97年第1期, P107-112
1.5 分子构形相互作用与转动能级结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998年第1期, P63-72
1.6 非典型耦合下二价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9年第3期, P429-434
1.7 氦原子态的塞曼效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0年第1期, P133-143
1.8 用QED理论建立多电子原子的精细结构哈密顿,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3年第2期,P233-242
1.9 三价原子的非相对论能级结构,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年第1期, P98-104
1.10 氦原子自旋-自旋相互作用精细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4年第3期, P488-494
1.11 类锂离子里德堡态中的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第22卷第2期,P260
1.12 Breit-Pauli哈密顿的正确张量表达式,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第23卷第1期,P113-121
1.13 多电子原子能量的相对论修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第23卷第2期,P323-390
1.14 Fine-Structure Studies of the Ground State of Boron-Like Atoms,
J. At. Mol. Phys., 2008, Vol 25 No.1? P169-174
1.15 Fine-Structure of the Ground State of Carbon-Like Atoms,
J. At. Mol. Phys., 2008 Vol 25 No.2? P321-329
1.16 Relativistic corrections to the ground state energies of the Carbon-like Atoms,
J. At. Mol. Phys., 2008 Vol 25 No.2,P451-456
1.17 Fine-Structure of the Ground State of Fluorine-Like Atoms,
J. At. Mol. Phys., 2008, Vol 25 No.4? P940-944
1.18 氦原子1sns组态能量及其相对论修正, 物理学报,2008, Vol 57 No.9, P5469-5475
1.19 Wavefunction and energy of the 1s22sns configuration in beryllium,
Chinese Physics B, 2008, Vol.17 No.11 P 4175-4179
1.20 Energies of doubly excited states 1s22pnd 1P1 (n=3-50) of Beryllium atom,
J. At. Mol. Phys., 2008,2008,Vol 25 No.5 P1211-1214
2.1 自旋为5/2的Bargmann-Wigner方程的严格解, 物理学报,2001年第8期, P1456-1461
2.2 Solution to Bargmann-Wigner equation for a half-integral spin, Chinese Physics,2002, Vol.11 No.6, P561-567
2.3 The projection operators and propagators for arbitrary integral spin, Chinese Physics Letter, 2002, Vol.19 No.12, P1767-1770
2.4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B-W and K-G and R-S equations, Chinese Physics, 2003, Vol.12 No.1, P25-32
2.5 Solution to Rarita-Schwinger equations,The 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 2003, Vol.26 No.1, P609-623
2.6 The projection operator and propagator for an arbitrary half-integral spin, Chinese Physics Letter, 2003, Vol.20 No.2, P209
2.7 自旋为任意整数的传播子, 物理学报, 2003年第8期, P1882-1890
2.8 Feynman Propagator For A Particle With Arbitrary Spin,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2005 Vol.42 No.3, P.375
3.1 由转动变换推求对称陀螺波函数, 大学物理, 1993年第1期, P8
3.2 关于势能教学的讨论, 安徽师大学报, 1994年第3期, P101
3.3 对称陀螺转动能级的二级Stark效应的简单计算方法,大学物理, 1994年第6期, P8
3.4 用有效哈密顿方法计算氢原子的斯塔克效应, 黄时中,大学物理, 1995年第2期, P12
3.5 氢原子径向矩阵元及其递推关系, 大学物理, 1996年第4期, P25
3.6 核电偶极矩对双原子分子里德堡态量子亏损的贡献,安徽师大学报, 1996年第1期, P27
3.7 利用正则变换推导能量-时间不确定关系,大学物理, 1997年第5期, P18
3.8 刚性对称陀螺分子Stark效应的精确解, 安徽师大学报, 1998年第2期, P115
3.9 双电子体系的简单自洽场计算, 大学物理, 1998年第1期, P7
3.10 锂原子第一激发态能量的变分计算, 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P300
3.11 氢原子径向幂坐标矩阵元的一般递推关系,大学物理,2000年第4期, P16
3.12 交换相互作用和屏蔽效应对锂原子能量的影响, 安徽师大学报, 2000年第2期, P112
3.13 氦原子低激发态能量的变分计算,大学物理, 2001年第3期, P3
3.14 Wigner-Eckart 定理的简单证明, 安徽师大学报, 2003年第4期, P351
3.15 氦原子基态的Stark效应, 大学物理, 2003年第11期, P17
3.16 谐振子径向矩阵元的递推关系, 大学物理, 2004年第1期, P19
出版的著作和教材:
[1] 原子结构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 大学物理学(上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3] 大学物理学(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4] 高自旋自由粒子和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
张先燚,男,1970年,安徽来安人,博士,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E-mail: xyzhang@mail.ahnu.edu.cn
电话:0553-3869748
个人简历:
1993-1998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助教
1998-2003 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
2003年-2008,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
2008-现在,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2003年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004年-现在,安徽师范大学光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和方向:
1. 环境光谱学:
研究与环境污染有关重要物种的光谱、能级结构和动力学是探讨环境污染机理和实现环境污染检测的重要基础。我们致力于利用常用的光谱学和质谱学方法研究环境科学中重要分子和自由基(如污染物种、温室气体、重要大气吸收分子、自由基等)的高分辨、高灵敏度光谱和各种特征谱。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开展环境中重要原子分子的污染机理研究。
2. 非线性光谱学及超快动力学:
利用泵浦-探测技术(反射谱、吸收谱)、瞬态荧光技术(频率上转换技术、光学克尔门技术等)、飞秒时间分辨受激拉曼光谱技术等研究有机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以及染料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动力学过程。
讲授课程:1.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2. 分子光谱学3. 飞秒激光原理及实验 4. 近代物理实验 5. 高等数学
承担课题:
1、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实验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6229,项目主持
2、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7jyxm031,项目主持
3、超振转激发的氮氧化物的激光光谱和反应,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5KJ230,项目主持
4、激光引发自由基反应磁效应及自旋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 2007年,主要参加者
5、含氮氧化物的光谱和光解动力学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4065,主要参加者
6、弗兰克-康顿因子的计算及其在光谱模拟中的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4-2006年,项目主持
7、近代物理实验,安徽师范大学第三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主持
获奖情况:
1、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年,第二完成人
2、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2008年
3、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优秀教师,2006年
主要学术论文:
1. Zhang Xianyi, Wu Jun, Wang Fei, Cui Zhifeng,Ab initio calculations and Franck–Condon analysis of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 J. Mol. Struct.(Theochem), 2008,851: 40-45
2. Zhang Xianyi, Wu Jun, Cui Zhifeng, Franck–Condon analysis of the photo- electron spectra of S2O-:Including Duschinsky effects,Chem. Phys. Lett. 2006,428:1-6
3. Zhang Xian-Yi, Xu Xin-Sheng, Cui Zhi-Feng, Lu Tong-Xing,CIDEP Investigation of the Triplet-Radical System in the Solution of the Triplet Quencher,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0, 18(5): 683-687
4. Wu Jun, Zhang Xianyi*, Chen Feng, Cui Zhifeng,Ab initio calculations and spectral simulation of the photodetachment process,J. Mol. Struct.(Theochem), 2006,767:149-153
5. Xu Xinsheng, Zhang Xianyi, Cui Zhifeng, Lu Tongxing, Theoretical Study of Hyperfine Related CIDEP of Radical-Triplet Pairs, Chem. Phys. Lett. 2003,369:579-583
6. Kong Xianglei,Zhang Xianyi,Luo Xiaolin,Zhang Shudong,Zhang Wei,Li Haiyang, Theory Study on the Laser Gain of a Multi-stage Dye Laser Amplifier, Chinese Optic Letters, 2003,30(5):385-390
7. Jun Liang, Xianglei Kong, Xianyi Zhang, Haiyang Li, Franck-Condon Simulation of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f HNO- and DNO-: Including Duschinsky Effects, Chem. Phys. 2003,294:85-94
8. Jun Liang, Xianglei Kong, Xianyi Zhang, Haiyang Li, Geometries of the Halocarbene Anions HCF- and CF2-: an initio calculation and Franck-Condon analysis, J. Mol. Struct.(Theochem)2004,672:133-139
9. 张先燚,张培,肖伟,汪飞,崔执凤,HOX(X=F,Cl)二聚体红移氢键的理论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9, 26(2): 202-207
10. 王福生,张培,樊建梅,张先燚,季学韩,郑贤锋,郑荣儿,崔执凤,飞秒激光诱导铝等离子体时间分辨光谱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9, 26(6),已录用
11. 张先燚,吴军,崔执凤,CH3NO2和CH3ONO结构及互异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12. 张先燚,阚瑞峰,孔祥蕾,张伟,李海洋,N2O脉冲高压直流放电的光谱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7):102
13. 张先燚,阚瑞峰,刘颖,裴克梅,李海洋,硝酸溴与三重态氧原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化学物理学报.? 2004,(17)5:561
14. 张先燚,罗晓琳,孔祥蕾,李海洋,CF4/Ar微波放电与CS2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12):1502
15. 张先燚,孔祥蕾,罗晓琳,李海洋,O(3P)原子与CS2反应的可见化学发光研究,物理化学学报,2003, 19(3): 260~264
16. 张先燚,孔祥蕾,梁军,李海洋, 光电子能谱的Franck-Condon分析,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 20(4): 567~571
17. 张先燚,孔祥蕾,罗晓琳,裴克梅,阚瑞峰,李海洋,气相CBr2自由基的产生及其荧光色散谱研究,化学物理学报, 2002, 15(3): 203~206
18. 张先燚,许新胜,陆同兴,崔执凤,李海洋,蒽醌/氢给体/氮氧自由基的瞬态电子自旋极化,物理化学学报,2002, 18(4): 346~349
19. 张先燚,许新胜,崔执凤,陆同兴,三重态/氢给体/TEMPO体系CIDEP超精细相关性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 17(2): 121~130
20. 张先燚,陆同兴,许新胜,孙文斌,三重态分子/稳定自由基体系超精细相关CIDEP的理论计算,波谱学杂志,2000, 17(2): 121~130
21. 张先燚,阚瑞峰,孔祥蕾,张伟,李海洋,用于产生瞬态物种的脉冲放电及其光谱探测的分子束装置,光谱实验室,2004.21(4):722
22. 崔执凤,张先燚,姚关心,汪小丽,许新胜,郑贤锋,凤尔银,季学韩,铅黄铜合金中痕量元素定量分析的激光诱导击穿谱研究,物理学报,2006,55(9):4506-4513
23. 姚关心,汪小丽,杜传梅,李慧敏,张先燚,郑贤锋,季学韩,崔执凤,丙酮分子的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解离过程的实验研究,物理学报,2006,55(5):2210-2214
24. 李宽国,刘广菊,张先燚,季学韩,崔执凤,有机分子激光喇曼光谱偏振特性的实验研究,应用激光,2006,26(2):101-104
25. 汪小丽,姚关心,张先燚,许新胜,凤尔银,季学韩,崔执凤,二能级系统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过程的理论研究,中国激光,2005,32(9):1211-1216
|
教学队伍基本情况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 |
学位 |
学科专业 |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
凤尔银 |
男 |
1963.10 |
教授 |
博士 |
原子分子物理 |
主讲教师 |
黄时中 |
男 |
1958.5 |
教授 |
博士 |
理论物理 |
主讲教师 |
张先燚 |
男 |
1970.12 |
教授 |
博士 |
原子分子物理 |
主讲教师 |
黄万霞 |
女 |
1979.11 |
讲师 |
硕士 |
原子分子物理 |
辅导教师 |
朱仁贵 |
男 |
1980.5 |
讲师 |
博士 |
理论物理 |
辅导教师 |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本课程组教师队伍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所有教师长期进行原子分子物理和计算物理领域的研究和相关的教学,具有较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科研造诣。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教学中能够将科学研究成果有机的引入到教学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平均年龄36岁。其中教授3人,讲师2人。2人毕业于中国科大、2人毕业于安徽光机所,1人毕业于安徽师大,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是一支年富力强的教学队伍。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以教材为依托,对讲授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教学大纲,并制订与新大纲配套的实施方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突出“现代化”,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把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引入教学中。将与原子物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课堂。
着力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材料、求证寻据,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适当选择教学内容中一些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或尚留有疑问的题目,指导学生撰写学年论文、读书报告,以此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作了课程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任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以满足教学中大信息量的要求,借助多媒体课件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展示奇妙的微观世界,模拟神奇的自然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结合主讲教师的科研工作编写辅助教材;教学中尝试将原子物理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量子力学打通,对理论物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近年来教学队伍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
1.势参数优化Newton-Raphson方法,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2.Morse势中坐标、动量矩阵元的计算,大学物理,2000年第2期
3. 氢原子径向幂坐标矩阵元的一般递推关系,大学物理,2000年第4期
4. 交换相互作用和屏蔽效应对锂原子能量的影响, 安徽师大学报, 2000年第2期
5. 超维里定理及其应用,安徽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6. 氦原子低激发态能量的变分计算,大学物理, 2001年第3期
7. Wigner-Eckart 定理的简单证明, 安徽师大学报, 2003年第4期
8. 氦原子基态的Stark效应, 大学物理, 2003年第11期
9. 谐振子径向矩阵元的递推关系, 大学物理, 2004年第1期
10.类锂离子里德堡态中的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第2期
11.氦原子相对论能量的理论计算,安师大学报, 2005年第1期
12.情景变换法在高中物理复习中的应用,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3期
13.氦原子自旋-其他轨道相互作用精细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年第6期
14.氦原子激发态能量的程序化计算,安师大学报, 2007年第2期
15.氦原子1s2s组态的斯塔克效应,大学物理, 2008年第8期
16.Energies of doubly excited states 1s22pnd 1P1 (n=3-50) of Beryllium atom,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第5期
近年来教学队伍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学术研究论文:
1. Eryin Feng,Yu Zhang, Zhongquan Wang,Mei Niu,and Zhifeng Cui, J. Chem. Phys. ,130(2009)124311
2.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Yu Zhang, Eryin Feng*, and Zhifeng Cui, J.Chem. Phys, 128(2008)044309
3.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Yu Zha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Chem. Phys. Lett., 454 (2008) 7
4. Mingyan Gong, Zhongquan Wang, Yu Zha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J. Mole. Struc.:THEOCHEM , 857 (2008) 44
5. Wang Yue,Huang Wuyin, Feng Eryin*,Cui Zhife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 51(2008)539
6.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Eryin Feng *, Zhifeng Cui, Chem. Phys. Lett. ,443 (2007) 237
7. Eryin Feng, Zhongquan Wang, Mingyan Gong, and Zhifeng Cui, J.Chem. Phys,, 127(2007)174301
8. Eryin Feng, Wuyin Huang, Zhifeng Cui and Weijun Zhang, Chemical Physics, ,303 (2004) 209
9. Eryin Feng, Wuyin Huang, Zhifeng Cui and Weijun Zhang, J. Mol. Stru.: THEOCHEM, 724 (2005) 195
10.Huang Shi-Zhong et al,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C, 42 (2005) 375
11.Huang Shi-Zhong et al, 物理学报,57 (2008) 5469
12.Huang Shi-Zhong et al, Chinese Physics B, 17 (2008) 4175
13.Huang Shi-Zhong et al, The 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 26 (2003) 609
14.Zhang Xianyi, Wu Jun, Wang Fei, Cui Zhifeng,J. Mol. Struct.(Theochem), 851(2008) 40-45
15.Zhang Xianyi, Wu Jun, Cui Zhifeng, Chem. Phys. Lett., 428 (2006) 1
16.Wu Jun, Zhang Xianyi*, Chen Feng, Cui Zhifeng,J. Mol. Struct.(Theochem), 767 (2006) 149
17.Xu Xinsheng, Zhang Xianyi, Cui Zhifeng, Lu Tongxing, Chem. Phys. Lett., 369 (2003) 579
主编、参编的规划教材与教研项目:
1.原子结构理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安徽省规划教材
2.大学物理学(上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安徽省规划教材
3.大学物理学(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安徽省规划教材
4.高自旋自由粒子和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5.近代物理实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安徽省高校重点课程建设教材
6.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2007jyxm031),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7-2009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