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普通生态学》精品课程 >> 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生物统计学、动物学、植物学

总学时:51

学分:3

理论学时:51

实验或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适用专业:生物学本科专业

大纲执笔人:张杰、王友保

大纲编写时间:20058

教研室主任审核:王友保

教学院长审定:席贻龙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改变环境能力的增强,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在研究解决这些危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生物科学中众所瞩目的前沿学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学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生态观点生态危机生态工程等名词已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用语,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生态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对生态建设与保护,对提高维护地球生命支撑体系的指导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述,同时突出现代生态学研究与发展的最新动态。

要在生态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教给学生有关生态学的知识轮廓。理解生态学的轮廓就是生态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目的之一。有清晰的生态学的轮廓,学生可以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有的放矢。有目的地拓宽自己的生态学知识范围和深度。

每章学完后,应布置相应的思考题,以巩固该章所学主要内容,并从作业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认真及时的弥补和改进。同时要求作业认真仔细,表述清楚,简明扼要,提倡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水平上,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生态学意识,学习应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难点: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生态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社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教学方式

绪论

2

多媒体教学

 

生物与环境

7

多媒体教学

种群生态学

12

多媒体教学

群落生态学

9

多媒体教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9

多媒体教学

应用生态学

12

多媒体教学

 

     

51

 

 

 

 

三、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生态学”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生态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理解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4、掌握当前生态学的发展情况,掌握几种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手段

重点难点

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当前生态学的发展情况及几种重要研究手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一、生态学的定义  二、生态学研究历史  三、生态学研究内容四、生态学一些重要分支学科简介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 生态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生态学发展三个时期的主要区别。

3. 阐述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生态学分支学科是如何划分的?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分类及生态因子的特点;

2、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3、掌握生物与光照、温度、水、大气、土壤的关系;

4、理解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难点

1、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分类及生态因子的特点;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3、生物与光照、温度、水、大气、土壤、地形等因子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二、限制因子与生物耐受限度  三、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四、适应组合  五、辐射适应和趋同适应

 

第三节 光及其生态作用

一、光的性质与组成  二、影响光照的因素  三、光的生态作用

 

第四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

一、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  二、温度与动物生态类型  三、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四、节律性变温对生物的影响  五、极端温度与生物  六、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 水及其生态作用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与存在形式  二、水的特性及其生态作用 三、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四、植物对水的适应  五、动物对水的适应

 

第六节 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一、土壤质地结构对生物的影响  二、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三、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思考题

1.          名词:生态因子、适应组合、趋同适应、辐射适应、生态型、 生态幅、阿伦规律、贝格曼规律、驯化、环境

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举例说明)

3.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 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4.          光的生态作用及光因子主导的动、植物的生态类型。

5.          温度的生态作用和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6.          试述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哪些?每种类型举例不少于2种植物。

7.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8.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9.          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教学目的

1、了解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2、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及其测定方法;

3、掌握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年龄结构和性比,物种的种内关系及两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生命表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在无限和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种群的适应对策,种群的调节

重点难点

1、种群的基本特征;

2、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与作用方式;

3、种内关系及两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4、种群的适应对策与种群的调节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定义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  三、年龄分布  四、性比  五、生命表  六、存活曲线

 

第三节 种群增长

一、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  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三、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  四、自然种群数量变动

第四节 种内关系

一、种内竞争  二、两性关系  三、空间行为  四、社会等级

五、通讯行为  六、利他行为

 

第五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竞争  二、捕食作用  三、寄生作用  四、共生作用

 

第六节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

一、种群的遗传进化  二、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  三、种群的适应对策

第七节 种群密度调节

一、内源性因素  二、外源性因素

 

思考题

1.          名词:种群、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内分布型、最大出生率、实际死亡率、年龄锥体、动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内禀增长率、生态入侵、遗传漂变、渐变群、r-K连续体、领域、利他行为、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社会行为、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2.          对于一个生命表:
通常包括哪些栏目?生命期望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区分动态和静态生命表?它们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3.          写出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的模型,并说明各种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4.          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及其主要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5.          写出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6.          写出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7.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8.          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9.          如何根据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确定在不减少鱼的种群数量下,有一个持续的最大捕捞量?

10.       试用r-k理论阐明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何要严加保护,否则将有灭绝的危险。

11.       什么是化感作用?研究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性质、基本特点以及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2、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含义、测定及主要影响因素;

3、掌握生物群落的结构单元和结构类型、动态和演替、分类与排序;

4、理解地球上四类主要生物群落(陆地、海洋、淡水和湿地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1、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2、群落物种多样性含义、测定及主要影响因素;

3、生物群落的结构单元和结构类型、动态和演替、分类与排序

4、生物群落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

 

第一节 生物群落概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三、生物群落的性质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二、物种多样性  三、种间关联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单元  群落的结构类型  三、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四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一、群落的分类  二、生物群落的排序

 

第六节 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

一、 陆地生物群落  二、海洋生物群落  三、淡水生物群落  四、湿地生物群落

 

思考题

1.          名词:生物群落、优势种、建群种、物种丰富度、边缘效应、同资源种团、关键种、群落演替、群落交错区、镶嵌群落、顶极群落、演替系列、次生演替、气候顶极、生活型、层片、湿地

2.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4.          种的多样性包括哪两种涵义?多样性梯度及其决定因素有哪些?

5.          什么是群落的最小面积?如何来确定群落的最小面积?

6.          利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说明如何建立自然保护区?

7.          在亚热带地区,从一片火山爆发造成的裸地开始直至顶极群落,整个演替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代表性群落?各有何特点?(讨论)

8.          试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学说的区别和联系。

9.          简述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和系统。

10.       试以水分和热量为主导因子阐明我国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

11.       什么是热带雨林?简述其分布与主要特征。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

3、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

重点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基本结构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五、生态效率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分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研究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  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  三、初级生产  四、次级生产  五、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六、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二、物质循环的类型  三、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信息传递

一、信息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特点  三、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  四、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信息传递

 

思考题

1.          名词: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产量、生物量、同化效率、林德曼效率、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态危机、生物地化循环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再循环

2.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简述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意义。

3.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功能类群的基本功能。

4.          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各类型有何异同?

5.          为什么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而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6.          试举一实例说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净初级生产力?

7.          试举一实际的生态系统,说明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8.          试举一实际的生态系统,以碳循环为例来说明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9.          请您谈一谈,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重要联系?(讨论)

 

第六章 应用生态学

教学目的

1、了解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与生态调控,理解生态农业的原理、特点及其实施的主要技术;

2、了解城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化及其生态效应,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3、了解人类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类种群的基本特征与动态,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关系,亟待解决的人类生态学问题;

4、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及其生态过程,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掌握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生物监测及其生物防治;

5、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及重要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危机及其产生原因,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特点、受威胁主要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重点难点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

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化及其产生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人类生态学的概念,人口动态,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类型及其生态过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生物监测及其生物防治;

5、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危机及其产生原因,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受威胁主要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

一、农业生态学概述  二、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  三、农业生态系统  四、农田、草地和林地生态系统  五、农业害虫的防治与生态调控  六、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生态学概述  二、城市生态系统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建设

 

第三节 人类生态学

一、人类生态学概述  二、人类种群生态学  三、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亟待解决的人类生态学问题

 

第四节 污染生态学

一、环境污染及其生态过程  二、污染生态效应及其评价  三、污染生态诊断与监测分析  四、生态系统污染控制与污染生态工程  五、生态系统污染的综合防治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二、全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思考题

一、  名词: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人类生态学、人类生态系统、环境污染、污染物、生物监测、生物富集、生物多样性

二、  请你谈一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原因。

三、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四、  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特点。

五、  简述城市化的标志、特点及其生态效应。

六、  简述我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七、 试述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危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课程考试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书面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书面考试主要为欺末的闭卷考试,也可在期中组织和举行一次开卷考试。三者的分数比例可设定为欺末:期中:平时成绩=702010;若不组织期中考试,则课程成绩设定为期末:平时成绩=8020

 

四、使用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林育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4

教学参考书目

1、戈峰等: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2

2、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儒泳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三版

5、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

6、李博等: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骆世明等: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8、 杨小波等: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2

9、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0、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1、孙铁珩等: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

12、王焕校:污染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13、陈灵芝: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出版社, 1993

Copyright ©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