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土壤学》精品课程!
       

网站首页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多媒体课件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立项申请书

中期检查报告

结题报告

 

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位:    环境科学学院   

  课 称:    环境土壤学     

  课程负责人              

 课程建设时间:  2007~2008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二○○六 二十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戴万宏

     

41

   

职务

教研室主任

学历及学位

博士

大学教龄

8

从事

专业

 

 环境土壤学、全球变化生物学、环境科学

           

 

⑴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⑵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

⑶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⑷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

⑸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环境土壤学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3     2002级环境科学  42

                                                                          2003级环境科学  31

                                                                          2004级环境科学  26

      环境监测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3     2003级环境科学  77

                                               2004级环境科学  85

      土壤环境及其处理  专业课    周学时  3    2002级环境科学  32

 2)实践性教学: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         2003级环境科学    75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         2002级环境科学    20

                                               2003级环境科学    15

      环境科学本科毕业论文     2002级环境科学     5

 3)教学研究项目:

      《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  安徽师范大学双语教学项目(2005年)  主持人

 

     

 

⑴近三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⑵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⑶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1)         研究课题: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地-气交换及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7年,参加人。

酸碱度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关系研究,校专项基金,2005~2006年,主持人。

土壤有机质分解及温室气体排放与酸碱度的定量关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2006~2008年,主持人。

(2)         学术论文(均为第一作者)

干燥和重新湿润过程引起土壤CO2激发释放模拟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国家级),2004年。
塿土剖面CO2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土壤学报(国家重点刊物),2004年。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国家级),2004年。

Rel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to Climate and Altitude in Zonal Soils of ChinaCATENA(SCI), 2006(65): 87-94

(3)         成果奖励

主要作物硫钙营养特性、机制与肥料高效施用技术研究,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名)

 

 

       二、主要教师情况

姓 名

年龄

学历及学位

职 称

大学教龄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发扬

54

大学

研究员

34

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王丹丹

32

博士

——

1

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杨文斌

38

硕士

讲师

5

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34

硕士

讲师

4

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三、课程描述

 

现状(含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

 环境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在漫长的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居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作为人类食物来源基地和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土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土壤质量日趋恶化,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源和环境,首先要认识土壤及其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由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及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了解目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产生机理,了解如何通过人类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措施实现保护土壤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科课程对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本课程教学内容由绪论和三篇构成:绪论着重介绍土壤的基本概念、土壤在人类生存和环境要素中的重要性,同时简要介绍环境土壤学的起源、发展、科学体系和研究内容等等;第一篇土壤物质组成和性质分章节着重介绍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和土壤空气)以及土壤的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第二篇土壤环境过程重点介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具有的与环境其它要素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和土壤中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重要元素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第三片土壤管理与保护重点介绍了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评价、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等)、污染现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作为重要环境要素的土壤,了解目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及其严重性,同时掌握修复污染土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本课程以理论课教学为主,采用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结合国外原版英文教材尝试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在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中也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实验课程,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了解有关土壤污染的指示,撰写课程小论文。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增加学生对理论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在几届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总体建设目标、步骤及主要措施

(可另附纸张)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是:通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经过2年左右的课程基础建设,力争使《环境土壤学》这门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达到或超过学校规定的校级精品课程的水平和要求,为环境科学学院及其相关学院的本科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共享服务,为例高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建设步骤和主要措施:

1.          广泛吸收环境科学院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中、青年教师,组成一支有活力、有创新情深的教学梯队,参加到该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当中,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环境科学其他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          全面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三届上课后,教师和同学们普遍感到该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需要拓宽,才能及时把握环境土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度,才能使学生具有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3.          课程教材建设。该课程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5年第七次印刷的《土壤学》教材,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和教材的侧重点并不是很认同,但是现在又无一本普遍认同、完全适合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环境土壤学》教材,因此,课程组成员需要再结合环境科学专业需要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充实和调整课程内容,编写教学讲义,完善该课程教材。

4.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该课程虽然现在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同时该课程也先后对大部分教学内容实行了双语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件的制作还较粗放与精品课程的多媒体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课程组成员换需要在编写教案及制作灵活多样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上下功夫,同时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继续推进双语教学的实施,力争使学生在学是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同事提高学生参与对外国际交流的能力。

5.          在完善和提高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设计和增加学生参与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教师的相关研究活动,使学生能亲身投入到与课程有关的实验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去,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课程负责人(签章): 戴万宏

    年       

 

      五、推荐评审意见

学院意见

 

  

 

院长(签章)

       

 

评审委员会意见

 

 

 

 

 

 

 

 

 

 

 

主任(签章)

       

 

学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