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image  Molecular Biology   
  
 
课程负责人

姓名 朱国萍
最终学位 博士
留学经历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后研究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授课程 分子生物学(双语)(本科生课程)
高级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
学科带头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蛋白质功能进化、生物大分子进化 、 分子生物学
E-mail gpz1996@yahoo.com
电话 0553-3869297
相关链接 点击

 
1. 国外学习、进修及学术经历:
     200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至2004年9月,课程负责人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从事博士后助理研究。课程负责人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项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目前课程负责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2005年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Annals of Microbiology》、《Conservation Genetics》、《Bioresource Technology》、《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及《激光生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

主要科研论文:
(1) The selective cause of an ancient adaptation. Science, 2005, 307:1279-1282 (Research Article) SCI收录 (第一作者)
(2)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fte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Primula merrilliana (Primulaceae), an endemic from China.Conservation Genetics, 2009, Published online,0.1007/s10592-9756-1 SCI收录 (通讯作者)
(3) Physiologic roles of soluble pyridine nucleotide transhydrogenase in E.coli as determined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2008, Annals of Microbiology, 58 (2): 275-280 SCI收录 (通讯作者)
(4)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basic dye sorption on phosphoric acidesterifying soybean hull with solid phase preparation technique.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 4510-4514 SCI收录 (通讯作者)
(5)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08, 8:584-586 SCI收录 (通讯作者)

科研项目:
    (1) 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分子进化机制及相关代谢途径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主持人。
    (2) E.coli异柠檬酸脱氢酶分子进化机制的普遍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8,主持人。
    (3)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2009,主持人。
    (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7-2009,主持人。
    (5) 安徽省人才开发资金“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基金”项目,2006-2008,主持人。
    (6) 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2006-2007,主持人。
    (7) 异柠檬酸脱氢酶功能进化的分子机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06-2008,主持人。

2. 教学研究情况:
    1996年首次为安徽师范大学的生物技术新专业开设《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基因工程》课程。2004年底回国后,2005年首次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尝试双语教学,并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双语教学项目的资助。2006-2009年作为主讲及课程负责人连续4年从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
    (1)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安徽师范大学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5-至今,项目负责人。
    (2) 《高师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安徽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07jyxm194,2007-2009,主要学术骨干。

3.主讲课程:
    (1)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双语课程),4学时/周,5届,约490人;
    (2)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学时/周,5届,约130人;
    (3) 《高级分子生物学》(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2学时/周,4届,350人。

4. 实践性教学:
    (1) 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7-9名;
    (2) 每年指导硕士研究生5-7名,博士研究生1-2名;
    (3) 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50名。

5. 主要教学成果:
    (1) 2008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2005年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奖
    (3) 本科生导师期间,1人作为主要成员获得第二界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冠军;1人获得安徽省“第三界十佳青年学生”;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助学金;1人获得美国晨光助学金;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 

6. 近年来主要获奖情况:
    (1) 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 2007年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3) 2006年获2006年中国致公党芜湖市“优秀党员”称号
    (4) 2005年获安徽省第五届“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
    (5) 2005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奖 二等奖(6)
    (6) 2005年获“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奖

 
教学队伍

姓名 聂刘旺
最终学位 博士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授课程 分子生物学(本科生)、现代生命科学概论(本科生)
高级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课程)
学科带头人 细胞生物学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动物及医学分子遗传学、动物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分子生态学及应用
E-mail lwnie@mail.ahnu.edu.cn
电话 0553-3869297
相关链接 点击


1. 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1998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皖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部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安徽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学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安徽省生物工程学会、生化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的遗传学、动物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和性别人工控制、生物化感作用的分子机制等研究。现指导博士生3名、硕士研究生16名。2005年以来在《Gene》、《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Amphibia-Reptili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

2. 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课题编号:2001144。
     (3) 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特优强”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主持人,课题编号:2004-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生物科学),主持人,课题编号:TS1Z06。
     (5) 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主持人。
     (6) 刘祥林 聂刘旺主编,《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5年
     (7) 安利国主编,杨桂文、聂刘旺副主编,《细胞工程》,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
     (8) 王曼莹主编,聂刘旺等参编,《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6年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课程有:《分子生物学》、《高级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 及《现代生命科学概论》。

 

 
姓名 阚显照
最终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讲授课程 分子生物学 (双语) (本科生)、
生物信息学(本科生)
研究方向 分子系统学与分子进化、分子生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
E-mail xianzhaokan@gmail.com
电话 0553-3869297
相关链接 点击


1. 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及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兼任安徽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2005年以来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激光生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1篇。

2. 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主持“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
     (3) 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第二主研。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及研究生主讲课程有:《分子生物学》、《高级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

 

 
姓名 葛亚东
最终学位 硕士,在读博士
职称 讲师
讲授课程 分子生物学 (本科生)、
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科生)
研究方向 分子进化生态学
E-mail geyd2002@yahoo.com.cn
电话 0553-3869297
 


1. 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子进化生物学。目前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安徽安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以及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2005年以来在《Annals of Microbiology》、《激光生物学报》、《中华医学研究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SCI收录1篇。

2. 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主要青年学术骨干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第五主研。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有《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基因工程实验》。

 

 

 
其他教学人员
Antony M. Dean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态、进化与行为学系和生物技术学院终身教授,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分子进化、新陈代谢调控的进化机制等分子遗传学研究,并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在《Science》、《Nature》、《Nature Review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J Biol Chem》、《Genetics》、《Biochemistry》等期刊上各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通过学术报告和网络系统为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定期来访进行学术交流。
 

程双怀副教授
1. 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2007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生态学。近年来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2005年以来在《动物分类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2. 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主要青年学术骨干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第四主研。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有《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遗传学实验》及《细胞实验》。

 

葛雅丽讲师
1.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轮虫生物学。目前主持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1项。2005年来在《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期中SCI收录3篇。

2. 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主要青年学术骨干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参与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主讲课程有《分子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和《生物安全导论》。

 

卜兴江讲师
1.国外学习、进修与学术经历
   在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分子生态学。2005年来在《生物工程学报》、《中国水产科学》、《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2.教学研究情况
   (1) 2008年作为青年学术骨干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学科。
   (2) 参与安徽师范大学“现代遗传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3) 2009年在《陕西教育(高教版)》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

3. 授课情况
   为本科生主讲课程《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细胞生物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