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申请书 |  项目组人员  | 课程情况 |  教学大纲 |  教案提要 |  习题汇编 |  参考书目 |  试卷答案 |  教学录像 |  田野采风 |  成果活动

 


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安徽师范大学      

所 属 学 校       安徽师范大学  否(是否部属)

课 程 名 称                  曲  

课 程 类 型      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艺术学    

课 程 负 责 人            张建华    

申 报 日 期              2009-06-25  

安徽省教育厅制

○○九年五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张建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6-09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13305533963

 

硕士

 

副院长

传 真

0553-3869316

所在院系

音乐学院

E-mail

wuasdzjh@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安徽芜湖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研究方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多声部音乐写作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2 3 456人;

基础和声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2 2 360人;

基础复调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2 2 360人;

和声学         专业方向课 周学时2 5 148人;

复调           专业方向课 周学时2 5 97人。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教学

1.指导毕业论文9篇;

2.指导硕士学位论文6篇;

3.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2次;

4.指导学生音乐创作15人次;

5.指导学生创作比赛舞台表演18人次;

6.指导音乐会10余场。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作曲,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2005-2008年;

2.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的教材编写项目,2005-2007年;

3.论高师作曲与作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YXM2005168),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6-2008

四、近五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构想 中国音乐教育 国家级 2006.12

2.音乐表演中的审美原则 文艺研究 国家重点 2007.1

3.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 2007.3

4.关于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中国音乐教育 2007.4

5.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教学研究 音乐创作 国家级 2007.4

五、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

1.优秀教学成果奖,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优秀教学二等奖,获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3.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

4.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安徽省教育厅,2009年;

5.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教育部,2009年。

六、近五年主编的规划教材

主编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基础教程》,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3月出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九传四海 曲与日争辉——张曙音乐作品的创新及其艺术价值研究

(2005sk05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5年,主持;

2.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与声乐表演关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校级课题,2006年,主持。

二、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和声处理手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 2004.2,第一;

2.调式旋律与功能和声两种调性体系的结合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国家重点 2005.1,第一;

3.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中的线性思维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国家重点 2006.4,第一。

三、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创作民乐作品《缘》获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民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2004,第一;

2.学术专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和声研究》 获华东地区第十七届优秀文艺类图书二等奖 2004,第一;

3.学术专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和声研究》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第一。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王自东

 

出生年月

1965.6

最终学历

 

 

副教授

 

3937165

 

 

 

 

 

 

所在院系

音乐学院

E-mail

wangzd9828@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安徽,芜湖,北京东路1号,安师大音乐学院

研究方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音乐分析,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3届,499人;

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基础课(作曲专业)、专业选修课(音乐学、音乐表演),周学时25届,599人;

钢琴即兴伴奏,音乐学专业必修课,周学时23届,296人。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教学

1.辅导大学生基本功大赛选手36人次;

2.辅导本科生论文20余篇;

3.指导研究生论文7篇;

4.指导音乐会20余场;

5.本科生论文辅导报告3次。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系统研究(jyxm2003172),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03-2006,主持。

四、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谈钢琴伴奏,中国音乐教育,独著,2004.6

2.谈儿童钢琴学习中视谱演奏习惯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独著,2004.2

3.《金色音乐听-音乐欣赏分级指导第5级》,山西教育出版社,分级独著,2004.1

五、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

1.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奖,2004年;

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08年。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威伯恩管弦乐5首研究,主持,安徽师范大学专项课题,2005

2.周文中音乐构造学研究-兼及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作曲家新音乐创作思维(2009sk067zd),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2009

二、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瓦雷兹《密度21.5》音高结构透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独著,2003.2

2.雏形三段式概念辨析,艺术教育,第一作者,2009.3

三、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安徽省第二届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指导教师奖两项,省教育厅,第一,2006

2.安徽省第三届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指导教师奖,省教育厅,第四,2008

3.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教育部,2009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2.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13805539059

   

 

 

 

 

0553-3869316

所在院系

音乐学院

E-mail

Hejing158@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研究方向

作曲理论与教学研究(《视唱练耳》)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乐理与视唱练耳》,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5届,450人。

二、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西方音乐史论与作品鉴赏 安徽师范大学教材建设基金 2005

三、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高校音乐审美教育  合肥学院学报 200611

四、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

安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

五、近五年主编的规划教材

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副主编10万字)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渗透协同的发展效应 中国音乐教育 国家级 200512

2.浅析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民族性 广播歌选 省级 200512

3.两朵竞相盛开的艺术歌曲之花 艺术教育 省级 20064

4.欧洲中世纪经文歌 皖西学院学报 省级 20068

5.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艺术研究 省级 20073

二、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皖之风 徽之韵》 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作曲一等奖 2008年 第二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2.10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讲师

13956188300

 

文学硕士

 

 

 

所在院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E-mail

fj8300@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41000

研究方向

计算机音乐制作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电脑音乐制作》(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9届,学生人数900

《录音与舞台音响》(专业课)周学时26届,学生人数500

《音乐课件制作》(专业课)周学时24届,学生人数400

《音乐制作》(专业技术课)周学时16届,学生人数20

二、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教学

1.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30余人/次;

2.指导音乐会20余场;

3.指导学生专场音乐会3场。

三、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校专项项目,2004年;

四、近五年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高师计算机音乐教学模式之探究》发表于《歌海》,独著,2009

2期;

2.《挖掘戏曲音乐在早教活动中的潜力》发表于《歌海》,独著,2009年第3期;

五、近五年主编的规划教材

主编安徽省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计算机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2004年承担全国社科基金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

题《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新世纪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材系列——计算机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部分章节的编纂;

2. 2004年参与校级精品课程”——《作曲》课程的课程建设;

3. 2008年参与省人事厅《周文中音乐构造学研究-兼及20世纪下半叶

中国作曲家新音乐创作思维音乐素材的搜集、制作与整理;

二、近五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从具体虚拟”——探究电子音乐的历史演进》发表于《乐器》,独著,20096期;

2.《关于电子音乐审美的新思考》发表于《乐器》,独著,2009年第

7期。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张建华

1966.9

 

音乐学

主讲和声、复调

王自东

1965.7

副教授

音乐学

主讲曲式与作品分

 

1972.11

副教授

音乐学

主讲乐理与视唱练

 

1972.10

 

音乐学

电脑音乐

辅导电子音乐导读

 

(外聘)

1953.2

一级作曲

音乐学

主讲作曲、配器

 

1954.4

 

音乐学

主讲复调等

孔静柳

1972.4

副教授

音乐学

主讲乐理与视唱练

 

1972.6

 

音乐学

主讲基本乐理

叶长春

1979.8

 

音乐学

主讲歌曲写作

辅导音乐表演中作

曲技术理论分析

张春林

(返聘)

1947.3

副教授

音乐学

主讲作曲

辅导近代音乐作品

分析

 

1983.4

 

音乐学

辅导曲式与作品

分析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一、知识结构:

本课程11位教师,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11人中博士在读1人,硕士9人。研究领域涉及作曲、和声学、复调、曲式学、配器、MIDI音乐制作、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领域。

11人中,硕导4人,艺术硕士·作曲方向导师4人,教育硕导1人。

二、年龄结构:

11人中60岁以上1人,50-602人,40-452人,35-394人,35岁一下2人,梯队比较明显,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潜力强。

三、学缘结构:

11人中,有1人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有2人为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有1人为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有1人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有1人为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有2人在中央音乐学院读过研究生进修班,学缘结构合理。

四、师资配置:

11人中10人均为主讲教师,其中专职辅导教师1人,3人兼辅导

教师。师生比为1:9

3-3

教学改

革与研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情况:

本课程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致力于教学改革,近5年来在教材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编写系列教材

以作曲为中心,有组织地编写“多声部音乐写作与分析”的系列教材,注意每部教材各自的知识特点,注意每部教材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补充,使多种教材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建构立体教学体系

在现行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定期举行相关专题的讲座与讨论,并且改变基础课与选修课各不相干的现有局面,使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立体教学体系。以基础课为基点,以选修课为提高,以专题课为补充,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结构。

3.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优化层;分析思维训练层;创作能力培养层。为提高教学效率,不同课程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课侧重知识的优化;选修课侧重分析思维的训练;专题课侧重创作能力的培养。

4.改善现有教学手段

原有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依靠黑板和粉笔,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内容丰富复杂,课堂上有大量的绘谱内容,单纯依靠板书来讲解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我们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已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

二、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不包括主讲教师的)

参编教材:

1.参加《和声学》教材中六章近12万字的编写(由国家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20057月有高教出版社出版

2乐理与视唱练耳 副主编 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8

发表论文:

1琵琶轮指的演奏技巧 乐器 2007年第10

2.和弦听辨训练三个维度的思考 音乐创作 2008年第1

3.浅析<渭水情>的情感特质及演奏技巧 乐器 2008年第5

4.论单音、音程、和弦听辨的层递训练 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

5.影响高校交响音乐普及教育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教育与职业20089月第27

6.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美学特征以及阉伶歌手 芜湖师专学报 2005年第3

获奖:

论文《“巴洛克”时期的声乐艺术特征及其对当今声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获“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安徽省教育厅 2008.11

三、近五年来解决的问题:

1.完善了课程体系

经过3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以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为基础培养,

以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为技法训练,以作曲为创作能力的提高,

立体的、多维的课程体系。

2.加强了教材建设

由本院教师主编出版了省十一五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计

算机音乐》、《基础和声》、《基础复调》等系列教材。

3.优化了教学手段

过去是单纯的口头讲授,现在课堂教学多能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4.强化了实践环节

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每两年举办创作比赛。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基本措施

1.以老带新,促进教学。教学方面实行“导师制”,获硕士学位进入教师队伍者,由一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教学导师,随堂听课、指导教学;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完整的教案,同时每学期以书面形式作一次学习总结。

2.悉心指导,提高科研。科研方面实行“帮带制”,即指定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科研从确立方向、学术选题到科研立项及研究过程予以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立项课题的研究。

3.加强交流,丰富学识。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内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做访问学者,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有1位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4.教研相长,整体提高。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省级、厅级教学类和科研类项目,对有一定学术成就的青年教师,鼓励其申报国家类项目;通过教研室例会和随堂听课的机会,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二、主要成效

1.所有青年教师都能胜任教学;

2.所有青年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

3.冯杰老师主编了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音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4.何静、孔静柳作为副主编,刘莉参编,编写了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5.叶长春获得了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我省目前从事音乐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也是最早的摇篮。始建于1943年,历经安徽学院艺术科、皖北师范文艺班、安徽艺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系和美术系、艺术学院等历史沿革,200112月经批准成立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曲这一课程最早的内容只是单一的歌曲写作,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渐整合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钢琴伴奏写作、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的等教学内容。

2005年,该课程被列入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3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以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为基础培养,以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为技法训练,以作曲为创作能力的提高,立体的、多维的课程体系。

曾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既有洪波、朱予、朱家红等老一代专家级的知名教授,又有张春林、王求珍、张毅等后继名师,安徽籍的知名作曲家谢国华、盘石、徐昌俊、朱晓谷、盘龙、王斌等均为我院的兼职教授。

2009320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丁凡教授,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教授,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等专家来我院考察,对本课程的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陪同的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授及省教育厅高教处储常连处长对本课程的教学给予了极大肯定,称赞本课程的教学具有扎实性、创新性和理论性,为安徽省内高等音乐教育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20096月,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其中就有作曲方向。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一、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音乐专业主要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合格的教师。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环境适应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将来可以从事知识面更广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

二、课程目标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音乐作品分析能力和音乐作品创编能力,为将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和终生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

1.基本乐理:30学时

2.视唱练耳:120学时

二、作曲技法模块

1.基础和声+和声:60+30学时

2.基础复调+复调:30+60学时

3.曲式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30+30学时

4.配器:60学时

三、创作模块

1.歌曲写作:30学时

2.    曲:120学时

3.电脑音乐:30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

讲清楚有关旋律的形态、旋律与节奏的关系、旋律与和声的关系及旋律发展的四个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写作原则;理顺作曲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创作中的灵活运用。

二、课程的难点

1.音乐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旋律写作、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的讲解;

2.现代音乐创作理论、技法在教学中的渗透;

3.作曲技术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渗透;

4.作曲技术理论课与基础音乐教育之间的渗透。

三、解决办法

1.各模块的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加强课程体系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2.密切关注学术动态,鼓励主讲教师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技法的研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行关于现代音乐创作理论、技法的讲座;

3.加强本课程组的教师与其他课程组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

4.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加强与一线音乐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一、采风活动

我们的作曲教学体现民族化特色,贯穿“民间音乐是创作的不竭之源”的基本原则,组织学生的采风活动;将采风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同时结合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文化部分合作,加强采风基地建设。

二、创作比赛

对于初学作曲者来说,创作必须结合表演,才可以有直观感受,才可以有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纸上谈兵”。我们的创作比赛自2005年开始举行,已连续三届,要求每位创作者都要把作品立起来,最终以舞台上展示的效果评奖。促使创作者与表演者之间的协作,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效果

培养的学生获院级音乐创作奖项38项;学生李叶创作的声乐作品《为了老百姓》获《音乐生活》第一届全国歌曲作品比赛三等奖,同时获得中共安徽省纪委办公厅全省反腐倡廉歌曲创作优秀奖,声乐作品《走月亮》于20068月发表于国家级音乐类核心刊物《广播歌选》;学生张凌创作的声乐作品《英雄的故事》获中共安徽省纪委办公厅全省反腐倡廉歌曲创作三等奖。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一、教材选用与建设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方面的教材:1993年以前,采用本院教师杨自真副教授编的《基本乐理》和翟 从盛副教授编的《视唱练耳》;1993年至200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教材;2008年开始,采用本院 张毅教授主编的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

技法训练方面教材:1993年以前,采用本院教师朱予、朱 家红副教授编的《和声》等;1993年至200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斯波索斌等编的《和声学教程》、 杜晓十教授主编的《和声学》、 王安国教授主编的《复调教程》、 于苏贤教授主编的《复调基础教程》等;2008年开始,采用本院 张建华教授主编的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和声》、《复调基础》等。

作曲方面的教材:1990年以前,采用本院教 师洪波教授主编的教材;1990年至2003年,采用采用本院教师张春 林副教授主编的教材;2004年开始,采用 杨青教授著的《作曲》等教材。

二、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开列精要的“参考书目”,并作具体的阅读指导;

2.在讲授课过程中,针对授课内容提供本专题经典作品,并作阅读指导;

3.增订《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最新版),供学生查阅;

4.增订《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供学生查阅。

三、配套教材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现在使用的配套教材,主要由授课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集体编写,教材融入了教师常年的教学心得,教学效果良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教育实习和本科论文指导工作;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每两年举办创作比赛。学院有一流的专业音乐厅、多功能录音制作室以及电脑音乐教室供实践教学使用。

五、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赭山校区上课,该校区已建成校园网,网络直达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师家中。学生借助文学理论精品课程网页,可以和任课教师互动交流。

网址为: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8/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一、教材选用与建设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方面的教材:1993年以前,采用本院教师杨自真副教授编的《基本乐理》和翟 从盛副教授编的《视唱练耳》;1993年至200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以及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教材;2008年开始,采用本院 张毅教授主编的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乐理与视唱练耳》。

技法训练方面教材:1993年以前,采用本院教师朱予、朱 家红副教授编的《和声》等;1993年至200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斯波索斌等编的《和声学教程》、 杜晓十教授主编的《和声学》、 王安国教授主编的《复调教程》、 于苏贤教授主编的《复调基础教程》等;2008年开始,采用本院 张建华教授主编的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和声》、《复调基础》等。

作曲方面的教材:1990年以前,采用本院教 师洪波教授主编的教材;1990年至2003年,采用采用本院教师张春 林副教授主编的教材;2004年开始,采用 杨青教授著的《作曲》等教材。

二、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1.开列精要的“参考书目”,并作具体的阅读指导;

2.在讲授课过程中,针对授课内容提供本专题经典作品,并作阅读指导;

3.增订《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最新版),供学生查阅;

4.增订《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供学生查阅。

三、配套教材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现在使用的配套教材,主要由授课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集体编写,教材融入了教师常年的教学心得,教学效果良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教育实习和本科论文指导工作;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进行采风活动,每两年举办创作比赛。学院有一流的专业音乐厅、多功能录音制作室以及电脑音乐教室供实践教学使用。

五、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赭山校区上课,该校区已建成校园网,网络直达教室、学生宿舍和教师家中。学生借助文学理论精品课程网页,可以和任课教师互动交流。

网址为: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8/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一、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2009320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艺教委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丁凡教授,艺教委音乐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杨静茂教授,艺教委委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贾达群教授等专家来我院考察,对本课程的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陪同的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教授及省教育厅高教处储常连处长对本课程的教学给予了极大肯定,称赞本课程的教学具有扎实性、创新性和理论性,为安徽省内高等音乐教育中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现代化发展步伐。

80年代初期,洪波、朱予等参与了全国作曲类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1996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张春林副教授创作的女声独唱《青青芳草地》

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7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张毅教授被列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

带头人后备人选名单;

2005年,组织召开了安徽省首届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研讨会;

2005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张建华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高校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名单;

2007年,组织召开了安徽省首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材编写研讨会;

2008年,主持编写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系列教材,其中多部教材列为安

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96月,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其中就有

作曲方向。

二、校内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校内督导组成员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兼有基础性、创造性和理论性,并不断发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这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学效果优秀。

《作曲》作为校级精品课已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通过了验收。

三、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该课程,由于其雄厚的师资力量、较高的师资水平、严谨的教育教学作风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特点,教学成绩优秀,教学效果显著,受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好评与热爱,近三年学生对本课程不同教师教学情况评价均达优秀,其中最高为95分。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课堂教学录像

张建华老师视频介绍:

一、教学内容:运用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二、内容简介:

1.回顾上堂课的相关内容——原位正三和弦的平稳连接;

2.新课内容——运用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3.课堂练习;

4.课堂小结;

5.布置课后作业。

王自东老师视频介绍:

一、教学内容:大型回旋曲式

二、内容简介:

1.基本定义——次级结构(主要指叠部)是单二部以上,即为大型回旋曲式;2.主要特征——五部分、各分部为单二以上曲式、增加连接与尾声等结构的

附加成分、插部对比性增加及不稳定程度较大、叠部再现时,多有缩减;

3.实例分析——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Op.14No.2,Ⅲ;

4.课后练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49 NO.2Ⅱ、贝多芬回旋曲OP.55NO.1

何静老师视频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声听觉训练、视唱与旋律听写训练

二、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和声听觉训练

1.d1为低音构唱已学三和弦与七和弦,通过构唱练习回顾已学和弦,要求熟练准确;

2.导入新课——大小2和弦;

3.学习调式中Ⅴ2的解决;

第二部分  视唱与旋律听写训练,本单元视唱曲的要素是辅助变音。

1.通过调式变音与辅助变音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调式变音与转调的区别、辅助音与辅助变音的区别。

2.精唱视唱;

3.听写旋律;

4.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

冯杰老师视频介绍:

一、教学内容:MIDI音乐制作中的非音符控制信息

二、内容简介:

    1.控制信息分类:音符类、非音符类;

2.音符类控制信息的种类及用法;

3.非音符控制信息的种类及用法;

4.课堂实践:将已经删除控制信息的三首音乐作品,运用本课的内容,自己设计添加合适的非音符控制信息;

5.课后作业:自主阅读教材P.77P.85相关内容。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创立集体课 、小组课、个别课、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小型网络教学、采风相结合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确立了集体批改、个别批改、课堂讲评相结合的作业批改方式;

2.建立了以作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作曲、歌曲写作与分析、多声部音乐写作、和声、复调、曲式、配器、MIDI制作、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钢琴伴奏写作与弹唱等;

3办了“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比赛作品征集活动”及由学生自创、自编、自演的获奖作品音乐会。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三年来,校精品课程前期负责人 张春林老师带领本课程组成员,在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课堂的应用、教学模式的创新、创作实践的探索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根据近三年到全国同类院校考察了解的情况,我们认为:从各方面的综合条件来看,我院开设的本课程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与省外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本土音乐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安徽地方音乐的采风学习、搜集整理工作更要加强,要建立民歌采风基地。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要随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要进一步突破目前以传统作曲技术理论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向其前后延伸。

3.课程组中的相关教师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水平,加强培训和自身知识的更新。

4.要以该精品课的建设为中心,申请高级别的教研、科研课题。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准备在5年内建设成有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特色之处主要有二:一是系列教材之间的互相配合,二是各位主讲教师都将自己的课程资源上网。具体步骤如下:

一、5年内完成系列教材的全部编写工作,包括《曲式基础》、《配器》、《经典音乐作品导读》等。

二、5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具体时间为:

1.20106月前,本课程所有教师的信息全部上网。

2.20119月前,本课程的所有的教案、教学大纲、课件、习题以及教材电子版上网。

3.20129月前,所有配套系列教材的教案、教学大纲、课件、习题以及教材电子版上网。

4.20139月前,历年考试试卷加密上网。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20106月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授课录像上网;

2.20116月前,作曲技法模块授课录像上网;

3.20126月前,创作模块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1.    部分教师信息

2.    《作曲》课程情况

3.    《作曲》教学大纲

4.    《作曲》教案提要

5.    《作曲》习题汇编

6.    《作曲》参考书目

7.    《作曲》部分成果

8.    部分试卷及参考答案

9.    部分创作比赛录像

网址为: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8/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网址为:http://210.45.192.19/kecheng/2009shengji/8/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一、政策文件

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对精品课程的申报、建设、管理等提供了政策支持。主要政策措施包括:

1.实施精品课程申报制度。精品课程项目每年评审一次,完成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已验收完成的项目可申报各类优秀教学奖和相关课程奖励。

2.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聘任制。岗位负责人由院(部)推荐,学校聘任。负责人一般应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担任课程主讲,且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

3.课程上网。被评为“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的课程必须啊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上运行,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4.年度检查。学校指定完善了《安徽师范大学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将组织专家对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检查结果将作为学校经费支持的主要依据。

5.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评估体系,将课程立项、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

6.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两年核定拨付的办法。

7.对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学校按每个项目1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同时,按择优原则推荐省级精品课程评选。

8.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学校按1:1的比例配套资助。

二、实施情况

2003年以来,学校已先后四批次评出校级精品课程113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都严格按照政策文件的具体规定来实施管理。

三、实施效果

根据政策文件,主要从科学规划、严格把关、注重评估、加强服务四个方面来执行,效果良好。各级精品课程目前在学校已产生积极影响。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一、学校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学校按1:1的比例配套资助,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本课程提供后续建设,同时,学校将在视频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从而完善本课程的后续建设。

二、其他支持

本课程所依托的“音乐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音乐学、艺术学、艺术硕士(其中含有作曲方向)三个硕士点,可以从建设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等方面为本课程后续建设提供软性支持。

 

8. 说明栏

 

 

 


© Copyright reserved  作曲精品课程.     网页制作:王旭 Email:wangxu@mail.ahnu.edu.cn      Internet Explorer @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