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考文献 |
|
| |
|
经典著作 |
|
序号 |
著者 |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1 |
马克思 |
《1844年经济学手稿》 |
|
|
2 |
马克思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
|
3 |
马克思 |
《论犹太人问题》 |
|
|
4 |
马克思 |
《神圣家族》 |
|
|
5 |
马克思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
|
6 |
马克思 |
《1848年至1852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
|
|
7 |
马克思 |
《法兰西内战》 |
|
|
8 |
马克思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
|
9 |
马克思 |
《哥达纲领批判》 |
|
|
10 |
马克思 |
《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日记》 |
|
|
11 |
马克思、恩格斯 |
《共产党宣言》 |
|
|
12 |
恩格斯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
|
13 |
恩格斯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
|
14 |
恩格斯 |
《论权威》 |
|
|
15 |
列宁 |
《怎么办?》 |
|
|
16 |
列宁 |
《进一步,退两步》 |
|
|
17 |
列宁 |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
|
|
18 |
列宁 |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
|
|
19 |
列宁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
|
20 |
列宁 |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
|
|
21 |
列宁 |
《国家和革命》 |
|
|
22 |
列宁 |
《论“民主和专政》 |
|
|
23 |
列宁 |
《论国家》 |
|
|
24 |
列宁 |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
|
|
25 |
列宁 |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
|
|
26 |
列宁 |
《民主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
|
|
27 |
斯大林 |
《无产者阶级和无产者政党》 |
|
|
28 |
斯大林 |
《论列宁主义的基础》 |
|
|
29 |
斯大林 |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
|
|
30 |
斯大林 |
《关于苏联宪法草案》 |
|
|
31 |
斯大林 |
《论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
32 |
毛泽东 |
《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 |
|
|
33 |
毛泽东 |
《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 |
|
|
34 |
毛泽东 |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
|
|
35 |
毛泽东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
|
36 |
毛泽东 |
《新民主主义论》 |
|
|
37 |
毛泽东 |
《整顿党的作风》 |
|
|
38 |
毛泽东 |
《论联合政府》 |
|
|
39 |
毛泽东 |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
|
|
40 |
毛泽东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
|
41 |
毛泽东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
|
42 |
毛泽东 |
《论十大关系》 |
|
|
43 |
邓小平 |
《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
|
|
44 |
邓小平 |
《共产党要接受监督》 |
|
|
45 |
邓小平 |
《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 |
|
|
46 |
邓小平 |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
|
47 |
邓小平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
|
48 |
邓小平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
|
49 |
邓小平 |
《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 |
|
|
50 |
邓小平 |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 |
|
|
51 |
邓小平 |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
|
|
52 |
邓小平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
|
53 |
邓小平 |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 |
|
|
54 |
邓小平 |
《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的迫切任务》 |
|
|
55 |
邓小平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
|
56 |
邓小平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
|
57 |
邓小平 |
《政治上发展发展,经济上实行改革》 |
|
|
58 |
邓小平 |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
|
|
59 |
邓小平 |
《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
|
|
60 |
邓小平 |
《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
|
61 |
江泽民 |
《“七一”讲话》 |
|
|
62 |
江泽民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
|
63 |
胡锦涛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
|
|
64 |
胡锦涛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