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
先修课程:无 |
总学时: 68 |
学分:
4 |
理论学时:60 |
讨论学时:8(无课程实验) |
开课学院:政法学院 |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 |
大纲执笔人: 李宗楼 |
大纲编写时间:2006年5月 |
教研室主任审核: 范佩伟 |
教学院长审定: 张奇才 |
一、说
明:
1.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行政管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政治学原理》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政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并熟练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分析和研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政治思维和政治实践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政治学原理》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所应具有的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以国家为核心的政治学重要范畴、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在阐释过程中,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既考虑这门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又要强调对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形成这门课程较之其它应用性学科的不同特点。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1)通过讲授《政治学原理》,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
(2)通过讲授《政治学原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政治现象的水平,准确地把握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3)通过讲授《政治学原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通过讲授《政治学原理》,要求学生把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有关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和学习方法指导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本课程在系统介绍政治学理论核心范畴的基础上,并围绕政治学基本范畴讲授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掌握和提高政治思维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
难点:政治学的有关范畴与政治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政治学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本课程教学包括讲授、讨论、作业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4.课堂教学时数分配
章
目 |
教学内容 |
教学时数 |
教学方式或手段 |
|
|
第一章 |
绪
论 |
6 |
讲授(多媒体) |
|
第二章 |
国家政权 |
7 |
讲授(多媒体) |
|
第三章 |
国家形式 |
6﹢2(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第四章 |
政
府 |
7﹢1(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第五章 |
政
党 |
7﹢1(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第六章 |
政治社团 |
4﹢1(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第七章 |
政治权力 |
4﹢1(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第八章 |
政治管理 |
4 |
讲授(多媒体) |
|
第九章 |
政治参与 |
5 |
讲授(多媒体) |
|
第十章 |
政治文化 |
5 |
讲授(多媒体) |
|
第十一章 |
政治发展 |
5﹢2(讨论) |
讲授(多媒体) |
|
合计 |
68 |
|
|
二、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政治有一个基本认识,理解政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政治学发展的脉络,初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为学好本课程以后各章内容奠定基础。
(二)重点、难点
政治的概念与现代西方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涵义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论述和政治学界近年来对政治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在当代政治学科研究中,主要几种不同的表述。
政治学就是研究特定的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内容结构
政治的性质;政治主体——国家、政府、政党和政治团体;
政治行为——政治权力、政治管理、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国际政治。
三、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政治学与社会、历史学关系。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学说;
中世纪时期的政治学说(5-15世纪);
近代时期的政治学(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期);
现代时期的政治学(19世纪末至今)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方法。
二、政治学研究的其它方法
政治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心理研究方法;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沟通分析方法。
三、政治学的学习意义
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政治现象。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学习政治学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四)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涵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3.政治学研究对象与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试述中、西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5.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6.简述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7.学习政治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国家政权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并了解不同性质国家的基本情况。为全面认识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打下基础,也为深入学习政治学理论和运用这一理论解决现实国家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重点、难点
国家本质的理论、国家的起源。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
一、国家的概念
关于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
第一,把国家解释为社会共同体或联合体。
第二,把国家解释为社会管理的组织。
第三,把国家解释为是由领土、人民、主权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二、国家的起源
19世纪以前,西方学界对国家起源学说主要有:自然生成论、君权神创论、社会契约论和暴力征服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本质就是国家的根本性质,这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组织,是为统治者阶级服务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是统治阶级共同体的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第二,国家的阶级统治要靠暴力来实现。
第三,国家实际上是以第三者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二、国家与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古希腊时期,国家与社会属于不同层次,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在近代,国家与社会基于价值观的相同,
马克思主义把市民社会看作国家的基础。首先,要认识到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具有两重性。其次,要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存在仍然是必要的。
三、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职能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实施方式,国家的职能集中地体现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的分类
国家的类型也称为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运用不同的标准对国家做了各种各样的分类。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可以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相应地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类型。
二、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第一种国家类型。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奴隶制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对被统治者奴隶的专政。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三、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它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
封建制国家在政治上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封建制国家通常是君主统治的国家,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
第二,封建制国家通常是等级制的国家,由此形成了等级特权。
第三,封建制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庞大的官僚队伍。
第四,封建制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的政治控制,政治组织和社会生活一体化。
四、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从总体上来看,资本主义国家是维护和服务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
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也就相应地具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两种国家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
法西斯国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军事寡头以集权主义、种族主义、扩张主义为理论依据而实行残暴统治和野蛮侵略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福利国家是指为了保障与改善社会生活而注重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推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它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阶级统治的国家,而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四)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怎样正确认识国家的起源?
2.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国家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3.怎样认识国家职能以及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
4.封建制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6.如何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国家形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形式,并把握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国家结构形式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国体与政体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联邦与邦联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政体
一、国体与政体
国家的本质即的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第一,国体对政体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政体依附于国体。
第二,国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政体则多样灵活。
二、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各式各样的政体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体概念的分析和运用,他们划分国家政体类型的标准主要是:
第一,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多少人手中,即是由一个人掌权还是由集体掌权;
第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何产生以及任期怎样,即执掌者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是实行任期制还是实行终身制;
第三,中央权力机关如何设置和分配权力,即最高权力是集中于一个机关还是由几个机关分工行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政体的划分标准,古往今来的国家,首先应该划分为剥削阶级国家政体类型和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类型。就剥削阶级国家的政体来看,主要有君主制和共和制,而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1. 君主制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君主制政体的基本特点。
(1)专制君主制。
(2)立宪君主制,又称君主立宪制。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两种形式。
2. 共和制
共和制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共和制的最基本的特点。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制(3)半总统制。(4)委员会共和制。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国家政体。
第二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权力以地理和区域进行划分的模式,即国家权力主体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使权力的一定模式,体现的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同属国家形式,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家结构形式的构成类型,从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呈多样化。就当代国家结构形式而言,单一制和联邦制是最为基本的两种类型。
二、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2.联邦制
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
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缘由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由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关系现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2.
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的特色
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不同于其他国家而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央对一般行政区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对民族自治区实行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对香港、澳门和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
(四)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政体?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划分国家政体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3.以实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及其基本特点。
4.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试述我国的国家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四章
政 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认识政府机构的涵义和特征、组建原则以及政府机构的组织体系,并了解中国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政府的职能与政府职能转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的基本特征、现代政府的组织体系、政府职能的两重性;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府的基本性质
一、政府与国家
政府本质上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广义的政府(“政治学政府”)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狭义的政府(“行政学政府”)仅仅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其次,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再次,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具体说来,政府与国家之间又有明显区别。
二、政府的基本特征
1. 阶级性
2. 公共性 3. 权威性
4. 有机组织性 5. 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三、现代政府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
1.
人民主权原则。2. 有限政府原则。3.
责任原则。4. 法治原则。
第二节
政府组织
一、现代政府的组织体系
政府权力结构包含横向的权力结构和纵向的权力结构。
1.
政府权力的横向结构
(1)集权型。(2)分权制衡型。(3)议行合一型。
2.
政府权力的纵向结构
(1)中央集权结构。(2)地方分权结构。(3)均权结构。(4)联邦结构。
二、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是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政府机构。在三权分立体制下,立法机构与其他政府机构的地位是平行的,而在“议行合一”体制下,立法机构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也是政府三权系统的中心。
立法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
三、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机构。
行政机构普遍采用官僚制的组织形式。行政机构一般由以下机构组成:
1. 领导机构2.
职能机构。3. 办公机构。4.直属机构。5.
派出机构。
行政机构的主要职权。
四、司法机构
司法机构是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政府机构。
法院的主要职权。检察机关主要职权。
第三节
政府职能
一、政府职能的范围
1.政府的政治职能
2.政府的经济职能
3.政府的社会职能
二、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作为政府职能的基本属性就是公共性和阶级性。
1.公共性
2.阶级性
三、政府职能转型
政府职能转型主要是指政府社会经济职能的转型。政府职能转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二是指政府职能行使方式的转变;三是指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四、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浪潮中出现很多政府治理的新模式。盖伊•彼得斯将其总结为四种:市场模式、参与模式、弹性模式、解制模式。
(四)思考题
1.什么是政府?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如何?
2.政府有哪些基本特性?
3.现代政府的组织和运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4.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5.联系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6.如何理解政府职能的两重性及其发展趋势?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应该如何定位?
8.简述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四种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政 党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着重了解与掌握政党的产生与演变历史、政党类型、政党制度、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党特征与现代政党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的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一、政党的内涵与特征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阶级性的角度揭示了政党的本质特征。
现代政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政党有一整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3)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4)政党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现代大众性政党则最早出现在美国。导致现代大众性政党出现的直接原因则是现代选举制度的确立。
2.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中成立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团体——伦敦工人协会。1847年6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各国工人组织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随后西欧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人政党。
1903年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正式产生。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建立起革命政党并进而发展成为执政党的国家有中国、古巴、朝鲜和越南等。
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的现代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诞生的。
发展中国家在建国之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甚至还将“全民党”的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了“党国合一”的政治体制。
关于政党产生之后的发展规律,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1)宗派阶段。(2)两极化阶段。(3)扩展阶段。(4)制度化阶段。
三、政党的基本类型
从政党的阶级属性出发,根据政党的党纲和实际行动而将政党分为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政党。
根据政党在一国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又可将合法的政党细分为体制内政党和体制外政党。还可将体制内政党细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和参政党。
根据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将各类政党分为左、中、右三派,即保守型政党、改良型政党和激进型政党。
第二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内涵
政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
2.非竞争型政党制度
三、现代政党的组织结构
1.政府外的政党组织
2.政府内的政党组织
四、现代政党的组织特征
现代政党的组织原则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松散型
2.民主紧密型
3.民主集中型
第三节
政党政治
一、政党的政治功能
政党政治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出的特定功能。可以概括出现代政党的政治功能大致有下面几种。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社会化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5.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在研究现代政党的运作机制时,一般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具体透视。
1.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2.成员的吸纳与更新
3.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4.选举的组织与展开
(四)思考题
1.现代政党有哪些基本特征?
2.政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类型。
3.现代政党与政府和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4.如何正确评价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5.政党有哪些政治功能?
6.试述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第六章
政治社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政治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政治社团的类型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社团的含义与特征、不同社会性质政治团体的根本区别、政治社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社团的涵义与特征
一、政治社团的涵义
政治社团并非现代社会特定的政治现象,并有着不同的解释。
政治社团现象的发生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群体利益的多元化、政治权力作用力的增强以及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政治社团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的产物。
其次,政治社团的形成与政治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扩展和增强密切相关。
再次,政治社团产生、发展、发挥作用是以民主政治作为制度条件的。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政治社团有别于其他的一般组织,而形成自己的特征。
第一,共同的利益目标是政治社团的最基本特征。
第二,政治参与的有限性和针对性。
第三,政治社团组织的非政治权力性和社会性。
第四,政治社团有着各自的组织规则和结构,但组织形态是相对松散的和宽松的。
第五,政治社团的群众性基础是最直接的和最广泛的。
第二节
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类型
(1)按照政治社团所追求的利益来划分,可以将政治社团划分为追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与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2)按照政治社团的自主性程度划分,可以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性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和合作性政治社团。(3)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政治社团和非法政治社团。(4)按照政治社团成员的某个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各种各样的政治社团。(5)按照政治社团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政治生活中影响较大的团体、影响不大的团体以及没有多少影响的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社会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
1.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
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的数目和种类繁多。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压力集团之间具有不同利益而相互对立,在政治生活中往往相互排斥。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压力集团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是院外活动,包括直接院外活动和间接院外活动。
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以我们国家为例,主要包括工会组织、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等。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作用于政治过程中有其自己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具有统一规范的组织形式。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具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第三节
政治社团的作用
政治社团在政治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
(1)集中各种利益。(2)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3)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4)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秩序的有效手段。(5)国家权力制约的补充因素。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作用。(2) 参政功能。(3)
民主监督功能。(4) 教育功能。
(四)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社团?政治社团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2.划分政治社团类型的标准有哪些?
3.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参与和影响政府政治和政策过程的方式有哪些?
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特点是什么?其参与政治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5.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6.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政治权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与把握政治权力的本质、特征、类型以及政治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等理论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权力的本质和作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
一、政治权力的内涵
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首先,政治权力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第三,权力主体能否达到预定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大小。
第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公共权力,但在实际上是阶级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包含着主客观两个方面。
1.客观构成要素
2.主观构成要素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除上述的根本属性外,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特性。
1. 强制性
2. 能动性 3. 发展性
4. 工具性 5. 限度性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类型
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1.
合法性的内涵
合法性可以归结为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普遍认可的问题,也就是说,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合乎法律规定,而且必须得到公民的认可。
2.
合法性的基础
基于合法性的要求,政治权力必须建立在一个共同认可的基础上。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结合,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二、政治权力的类型
1.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
2.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3.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
4.
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
三、政治权力关系
1.
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2.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3.
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4.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
5.
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
概括起来,这些方式主要有:
1.
暴力方式
2.
压力方式
3. 命令方式 4. 规范方式
5. 说服方式
6. 奖励方式 7. 处罚方式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政治权力对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上看,政治权力直接影响到政治权力主体的实际利益,也影响到他们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状况。
从社会政治生活上看,由于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所以政治权力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活。
从社会生活上看,政治权力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生活。
三、政治权力的制约
1.
对政治权力制约的必要性
首先,公共政治权力本身就有缺陷,需要监督。其次,掌握政治权力的阶级有局限,必须监督。第三,执掌政治权力的个人有缺陷,也必须监督。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是具体的个人,作为个人他们必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
2.
制约政治权力的途径
制约政治权力的途径主要有制度化制约和非制度化制约两种。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
2.政治权力有哪些特性?
3.如何理解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4.怎样认识政治权力的类型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5.政治权力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6.为什么必须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如何制约?
第八章
政治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与把握政治管理的性质、类型、作用以及政治管理的原则与方式,以提高对政治管理在政治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以及如何提高政治管理的效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政治管理的原则和方式;政治管理的重要作用、政治管理的原则;现代政治管理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管理的涵义与作用
一、政治管理的内涵
对政治管理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政治管理就是全部的政治活动。其二,政治管理就是行政管理。其三,政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即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二、政治管理与相关政治现象的关系
1.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
第一,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不同。第二,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行为客体不同。第三,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作用方式不同。
2.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的范围要小于政治管理的范围;政治管理的主体多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治管理的范围也大于行政管理的范围。
3.政治管理与社会管理
政治管理与社会管理则虽然两者都属于公共性事务的管理,但在管理的特点和方式上存在着差别。
三、政治管理的作用
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维护社会经济基础,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第二,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第三,确定政治生活方向,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管理的类型
一、传统政治管理
(1)传统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单一性。(2)传统政治管理的权力运行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随意性。(3)传统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4)传统政治管理注重人治,忽视法治。(5)传统政治管理方法简单、手段落后
二、现代政治管理
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的。决定了现代社会具有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政治管理特征。
(1)现代政治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2)现代政治管理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3)现代政治管理具有开放性的功能。(4)现代政治管理注重法治化。现代社会是一个逐步走向法治化的社会。(5)现代政治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与方式
一、政治管理的原则
第一,民主与法治原则。第二,科学与高效原则。第三,协调与统一原则。
二、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管理行为的过程实质是国家权力体系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调节和控制,表现为某种政治管理模式或政治管理方式,主要包括:
1.政治领导
2.政治决策
3.政治组织
4.政治协调
5.政治沟通
6.政治监督等
(四)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管理?政治管理有哪些作用?
2.怎样理解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社会管理的关系?
3.现代政治管理与传统政治管理有什么不同?
4.怎样认识政治领导的特征和过程?
5.政治决策有哪些基本特征和环节?
6.简述政治协调和政治监督的内容。
第九章
政治参与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掌握政治参与的涵义及作用、政治参与的主体构成以及政治参与的方式,特别是要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方式,制约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以及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参与主体、作用和方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涵义与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1.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若干定义
2.我国国内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
政治参与定义为公民、政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各种政治行为。
3.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参与主体的非职业性。第二,政治参与目标指向的公共政策性。第三,政治参与外延上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第四,政治参与表现形态的行为性。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按政治参与所处社会政治制度性质不同划分,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2.按政治参与主体构成状况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3.按政治参与主体的表现不同划分,可以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4.按政治参与是否符合习惯性政治规范划分,可分为常态政治参与非常态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1.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
2.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主体
一、公民
二、政党
三、政治社团
四、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方式
一、政治参与的一般与方式
1.政治投票
2.政治选举
3.结社活动
4.意见表达
二、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方式
1.投票和选举
2.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
3.参加基层自治活动
4.公民的主动接触
三、政治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社会因素
4.心理因素
四、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1.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含义
2.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建设
第一,不断拓展与完善政治参与的渠道,以保证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第二,完善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促进政治参与法治化。第三,不断加强政治参与的组织建设。第四,努力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
3.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政治参与的连续有序发展。第二,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第三,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第四,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公民队伍
(四)思考题
1.
什么是政治参与?它有何特征?
2.
政治参与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3.
政治参与主体有哪些?他们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4.
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方式?
5.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6.
怎样理解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内容和意义?
第十章
政治文化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及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类型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
2.政治文化的定义
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典型观点。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是每个政治体系都表现出的,每个政治体系特有的政治行为的取向模式。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第三,政治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继承性。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1.不同社会地位的政治文化
2.不同参政态度的政治文化
3.不同社会性质的政治文化
4.亚文化间不同关系的政治文化
5.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和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二个层次构成。
1.
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对政治生活某个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这些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政治认知
(2)政治情感
(3)政治动机
(4)政治态度
2.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主体是处于一定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中的社会成员,因此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1)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政治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研究、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以及对政治发展的探讨的三个层次,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共同构成了政治思想的完整体系。
(2)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政治思想是人们进行自觉的系统思维活动的结果,由于人们政治思维活动中采取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其内容也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由以下三个因素或过程组成:
第一,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第二,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第三,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3)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政治理论具有不同层次水平结构。
第一,单一性的政治结论。第二,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第三,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
2.维系与变革政治体系 3.影响与制约政治发展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1.政治社会化概念
2.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3.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学习形成过程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四,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媒
4.社会政治组织
还有宗教组织、工作场所、各种形式的社群、各种聚居区、同辈集团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三、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使社会成员成长为政治人
2.维持、改革和创新特定的政治文化
3.维持或改革某一政治体系
(四)思考题
1.
什么是政治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2.
政治文化有哪些类型?其最主要的类型是什么?
3.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思维结构、理论层次结构分别包含了哪些内容?
5.
如何认识政治文化的功能?
6.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7.
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着重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及其有关理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中国政治发展变化的方向、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不同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建设。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发展涵义与类型
一、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政治本质,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1.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基于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阿尔蒙德、亨廷顿、达尔
、派伊等 。
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
第一,政治发展是普遍的现象。第二,政治发展的特殊性。第三,政治发展具有内在的、客观的规律。第四,政治发展是人类自觉的政治活动。
3.广义的政治发展与狭义的政治发展
二、政治发展的主要类型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任务是艰巨的,面临的挑战是极为严峻的,政治发展将是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和奋斗过程。
3.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发展
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显著的差异和区别,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第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证。第三,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始终坚持在政治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发展不断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五,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着力做好的工作。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革命的涵义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第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第三,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阶级统治的暴力行动。第四,政治革命应发展到社会革命。
2.政治革命的条件
第一,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极端激化。第二,统治阶级不能再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第三,被统治阶级不愿再以旧有方式生活下去。第四,被统治阶级形成革命的意识。第五,革命组织的建立。
3.政治革命的地位与作用
政治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治革命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进步。第二,政治革命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第三,政治革命能更新政治体系。第四,政治革命能改革政治环境。
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1.政治改革的涵义2.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3.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一、政治民主的涵义
1.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政治民主的主要观点
2.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第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第二,政治民主是阶级统治。第三,民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第四,民主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
3.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民主具有对特定政治统治的依存性。第二,政治民主具有与商品经济的密切相关性。
第三,政治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为核心原则。第四,政治民主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第五,政治民主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规则。第六,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其实施条件和保障。
二、政治民主的类型
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奴隶社会的民主(2)封建社会的民主
2.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
三、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四)思考题
1.
广义的政治发展和狭义的政治发展各指什么?
2.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
如何认识政治革命?
4.
什么是政治改革?它有何特征?
5.
政治改革需要哪些条件?
6.
西方学者关于政治民主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如何评价它们?
7.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哪些途径?
三、考试方式、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试成绩的评定由平时作业和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构成,前两项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四、教学参考书目
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陈振明主编:《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刘德厚著:《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严
强等著:《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孙关宏、胡雨春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曾繁正等编译:《西方政治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16.林尚林:《政治与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王明辉:《何谓政治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18.《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19.汝信主编:《新时期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杨海蛟主编:《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1.高
放著:《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吴大英、杨海蛟主编:“当代中国政治总论丛书”《政治主体论》、《政治意识论》、
《政治行为论》、《政治关系论》、《现行政治制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浦劬、谢庆奎主编:“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丛书”《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政治改革与政治创新》、《社会转型与政治变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4.俞可平著:“转轨政治学论丛”《增量民主与善治》、《政治与政治学》、《全球化与政治发展》、《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5.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6.王邦左:《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程同顺著:《比较政治学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李景鹏主编:《中国政治学年鉴·200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9.曹沛霖等主编:《比较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0.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1.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3.徐鸿武著:《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乔耀章著:《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周淑真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严
强、孔繁斌著:《政治基础理论的观念——价值与知识的论辨》,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王乐理著:《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二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赵渭荣著:《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许耀桐、刘昌雄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2.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王邦佐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潮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徐大同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译著
4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扼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8.[美]R.H.奇尔科特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9.[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0.[美]詹姆斯·W·西瑟著:《自由民主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罗伯特。丹哈特著:《公共组织理论教程》,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2.[美]米切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3.[美]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4.[美]劳伦斯·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