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1、思想道德修养,全校公共课,周学时2,2003—2005级本科960人,专科350人;
2、法律基础,全校公共课,周学时2,2003—2005级本科420人,专科470人;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全校公共课,周学时4,2006—2007级本科290人;
4、德育原理与德育课程论专题,专业课,周学时4,2005—2007级课程与教学论(政治学科)及教育硕士生37人;
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与边缘学科专题,专业课,周学时4,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15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硕士论文3人,本专科论文24人;
2、承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辅导专题讲座1场,对象为全省《基础》课骨干教师,约150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思想道德修养”省级重点课程建设,安徽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项目,2002—2005年;
2、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权变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的综合研究,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2002—2005年;
3、“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制作,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专项课题,2007年(教育部已先期组织拍摄教学示范片,并于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4、学校德育课程的多向度统整与高师院校德育教育的序列化,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5—2007年;
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反思与教材编制、教学设计,2006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6—2008年。
四、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历史使命意识的培育》,《黑龙江高教研究》,独撰,2004年第4期;
2、《“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模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独撰,2005年第4期;
3、《“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思想理论教育》,独撰,2005年第12期;
4、《德育语境中社会实践的理论内涵与实施原则》,《思想理论教育》,独撰,2006年第3期;
5、《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辽宁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独撰,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社会实践德育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第一作者,2006年第3期;
7、《“三观”发生论与“三观”教育过程论——以整体性为要则的“三观”教育研究》,《高校德育探新:第11届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独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独撰,2007年第9期;
9、《农民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及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聚焦新农村法制建设》,第一作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
1、“以权变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的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三等奖,2005年, 主持人。
2、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奖三等奖,1999年;
3、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与实际演练,2007年,主要参加人。
4、安徽省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安徽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评选,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