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构成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郭淑新

1955-10

教 授
(硕士)

哲学/伦理学

中国哲学史、中国道德哲学经典导读

戴兆国

1971-09

教 授
(博士)

伦理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专题

吴先伍

1971-09

教 授
(博士)

伦理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伦理思想史专题、应用伦理学专题

路丙辉

1968-10

副教授
(博士生)

伦理学/思政

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伦理与人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王 艳

1980-02

讲 师
(博士生)

伦理学/哲学

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伦理与人生、道德教育专题

朱 平

1955-04

教 授
(博士)

思政/伦理学

师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戴 锐

1968-08

教 授
(博士)

思政/伦理学

德育原理与德育课程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王习胜
(外聘)

1965-09

教 授
(博士)

哲学/逻辑悖论

思想道德教育热点难点专题

李廷宪

1953-09

教 授

伦理学/思政

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赵 平

1964-08

教 授
(双学士)

德育/思政

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孔德萍

1962-06

副教授
(学士)

伦理学/思政

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牛 菲

1979-04

讲 师
(博士)

哲学/马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赵 冰

1979-12

讲 师
(博士生)

伦理学/思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陶永华

1972-10

副教授
(硕士)

思政/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郭 理

1979-10

讲 师
(硕士)

思政/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王振钰

1981-01

讲 师
(硕士)

伦理学/哲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佛教文化概论

戴家芳

1976-09

讲 师
(硕士)

思政/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赵凤伟

1977-07

讲 师
(硕士)

思政/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杨 希

1982-02

讲 师
(硕士)

思政/德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一、年龄、职称、学历结构:
  教学队伍所属“伦理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9人,外聘专家1人(皖西学院王习胜),共计20人。其中60岁及以上1人、50-59岁3人、40-49岁5人、30-39岁8人、30岁以下3人;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博士6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7人。

二、知识结构:

  课程负责人钱广荣教授:1969年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留校,1984-198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魏英敏、金可溪先生进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间同时跟随焦国成教授旁听罗国杰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专题研究课程,哲学、伦理学、文学方面的修养较高。

  主讲教师郭淑新教授: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毕业留校,一直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德哲学经典导读的教学与研究,后获硕士学位。因在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史造诣颇深而被邀请出席过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如“朱子学与晋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涡阳老子文化节”等。

  主讲教师戴兆国教授:1992年安徽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并获哲学学士学位;1998年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杨国荣教授)并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何怀宏教授,研究康德道德哲学。

  主讲教师吴先伍教授:1995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本科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该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叶秀山教授做高级访问学者。熟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近现代西方伦理思潮。

  主讲教师路丙辉副教授:1992年本校文学院本科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995-199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师从万俊人教授);2005年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研究生毕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被录取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伦理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方向)。伦理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扎实,擅长调研并熟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

  主讲教师王艳讲师:2002年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沈阳师范大学伦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被录取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伦理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方向)。专攻道德教育中的悖论现象,掌握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国内外道德教育面对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教学队伍中的其他教师:
每位都至少有两个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学习经历,朱平教授还曾作为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被公派到美国工农大学(TexasA&MUniversity)访学18个月。在执教过程中,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兴趣方向,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和深入研究领域。

三、学缘结构:
  20位专职(含外聘专家1人)教师中,获第一学历者分别来自8所高校(安徽大学、河南师大、徐州师大、喀什师院、安徽师大、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芜湖师专),获第二学历(含双学士)者,分别来自4所高校(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大、沈阳师大),获第三学历(含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者,分别关涉6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大、南京师大、安徽师大)。

四、师资力量配置:
  “伦理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教研室除20名专职教师之外,全校常年尚有40名左右的兼职教师分布在各个院系,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一年级开设)和指导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辅助教学任务,此比为1:2。
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比约为1:150。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
1.坚持集体备课:基本做法是每个开学之初,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体系集体研究和规划教学内容体系,分解教学单元,落实每个单元集体备课的主讲教师人选,每个单元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在本科生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此种做法已经以“手拉手”(包括观摩教学)的方式扩展到在芜乃至省内的兄弟院校,受到广泛的欢迎。
2.制作教学课件:除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以外,伦理与人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教育伦理体系与案例等本科生公共(通识)课程也都制作了全套多媒体课件。
3.实行“问题教学”和“互动教学”:具体做法是每堂课都穿插1-2个见仁见智的理论问题或“说不清道不明”的实际问题,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4.开展未成年人伦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调研(已经有设计和安排计划):拟以“基础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到中小学调研中小学生伦理文化基础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以及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情况。

二、教学研究成果:
1.除了前表所填写的“近五年来”1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以外,尚有涉论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和教师人格现代化革新的《“三观”教育的当代理解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世纪师德修养读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安徽省高校师德师风教育读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论著;尚有“近五年”以前的一批教学研究论文,如《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1997/1)、《两个“贴近”和一个“参与”》(《思想教育研究》1998/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重视共同理想教育》(《安徽师大学报》1998/1)、《怎样看“中国集体主义”》(《现代哲学》2000/4)、《坚持集体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认识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等等。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思想道德修养,2001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发挥集体智慧,改变了教师“单兵作战”的传统备课方式;
2.解决了教师“新上课,上新课”难的问题;
3.解决了兄弟院校教学力量不足的问题。

 

 >>师资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基本措施:

1.制订并一直坚持执行“新上课,上新课”的制度,规定青年教师必须通过试讲才能上讲台。
2.建立“一对一”指导和帮助关系。具体做法是由资深教授负责审读青年教师的教案并跟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科研活动、撰写论文,推荐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
3.指导兼任辅导员的青年教师作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主要成效:
1.所有青年教师都能胜任教学。
2.路丙辉、王艳、牛菲等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教学优秀奖,路丙辉还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表彰和奖励。
3.牛菲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并已获哲学博士学位,路丙辉、王艳考取了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伦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赵冰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