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
人员构成 教师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改革与研究 青年教师培养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郭淑新

1955.10

教 授

中国哲学史;
中西比较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彭启福

1963.3

教 授

中西比较哲学;
诠释学;美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戴兆国

1971.9

教 授

中国哲学史;
道德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臧 宏

1933.3

教 授

中国哲学史;
文化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潘德荣

1951.6

教 授

中西比较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丁怀超

1955.11

教 授

宋明理学;
道家与道教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吴先伍

1971.9

副教授

中国哲学史;
伦理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郭应传

1970.10

副教授

中国哲学史;
佛教哲学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主讲教师

刘桂荣

1971.8

讲 师

中国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辅导教师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一、知识结构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师9人,其中校内专职教师7人、外聘 专家2人(潘德荣、丁怀超)。知识结构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中西比较哲 学、当代西方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佛教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伦理 学、诠释学、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二、年龄结构
  60岁以上1人,50-59岁3人,40-49岁1人,30-39岁4人。
三、学缘结构
  9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国内、外7所大学:德国鲁尔大学(潘德荣)、复旦大学(臧宏)、南京大学(郭应传)、中山大学(彭启福)、华东师范大学(戴兆国、吴先伍)、安徽大学(丁怀超)、安徽师范大学(郭淑新、刘桂荣)。其中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此外,2人有博士后工作经历。
四、师资力量配置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9名任课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 讲师1人。 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比约为1:2.5。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

1.对教学理念进行大胆革新
  本学科群体在课堂上明确鼓励研究生对导师讲授的观点大胆提出疑义,并能够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倡导师生之间展开学术论辩,激发研究生勤于思考、大胆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培养不“唯师是从”,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发扬和体现:在我校邀请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的互动环节上,研究生能够大胆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并与专家商榷,为此,受到专家们的赞扬。

2.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深化
  近年来,海内外的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对此,本学科群体在教学中尽可能予以吸收,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地获得充实更新。此外,为了使研究生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区别开来,我们将给本科生系统讲授的“中国古代哲学史”提升为给研究生讲授的“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以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演进历程为线索、以近现代哲学内容为主干,从而使得该课程成为既在“理论框架”上又在“义理深度”上区别于本科生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

3.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改革
  针对以往在研究生教学上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本学科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精炼讲授内容,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导师们根据课程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注意提出一些“见智见仁”的理论问题或具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引导研究生展开讨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予以运用
  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的《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一改研究生授课不用PPT的传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这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可视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文言文”板书的精确率,不仅有助于学生上课作记录,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研究成果
1.近五年来中国哲学硕士点的导师们主持、参与教学研究课题11项。
2.近五年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30篇。
3.近五年来主编规划教材6部。
详细情况可参阅“课程负责人情况”与“主讲教师情况”所填写的内容。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生互动共进,促进教学相长。
  导师与研究生的教学互动,不仅培养 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其科研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也促进研究生导师加强学术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近年来,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中有相当大比例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导师们也发表、出版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并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发言,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2.跟踪指导论文,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既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学习,也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以提高科研能力。为此,导师们对二年级的研究生的论文写作都有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跟踪指导”,使研究生在毕业前都能在国家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基本上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3.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课程的开设,不仅为中国哲学专业而且为相关专业(马哲、外哲、伦理学、美学等)的研究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的理论内涵、演化脉络和精神特质,拓宽当代青年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理论视野,而且还为提升其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发展。
  由于师生们的努力,《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在2007年已经被学校评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使得该课程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程度的推进,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了人才、解决了学科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使导师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上。精心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导师们每次上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不断地修改、完善讲义和课件。研究生对课程质量非常满意。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基本措施
 1.在教学与科研上,资深教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也随时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并诚恳接受建设性的意见。
 2.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规定青年教师必须通过严格的试讲程序才能上讲台授课。资深教授们对青年教师的教案予以仔细审阅并随堂听课,及时掌握教学动态。
 3.资深教授们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撰写教学和科研论文,申报教学与科研项目。
 4.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以开拓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推荐并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去名校作访问学者和做博士后研究。

二、主要成效
 1.通过努力,青年教师都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在历次教学检查和评估中,都获得好评。有的还获得了教学成果奖,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2.青年教师近年来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佳绩:有的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特别是彭启福教授在“诠释学”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青年教师近年来特别注重与学界同仁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有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的学术报告,产生了“轰动”效应。
 4.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有的作为访问学者去国内名校进修学习;有的作为博士后已完成研究任务并顺利“出站”,成为教学科研岗位上的精兵强将。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或学位)的人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