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1
.变革教学理念,以期教学相长。
  
本课程的教学,提倡、鼓励研究生对导师讲授的观点提出疑义,培养研究生不“唯师是从”,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与此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注重研读经典,培养踏实学风。
  本课程教学,十分注重对中国哲学“经典”文本的讲授与研究,学位点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师生经典读书会和研讨会,并检查研究生的读书笔记和命题论文,在养成学习、钻研经典良好风气的同时,培养了踏实的学风,为更加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打下了坚实基础。

3.提升精神境界,达至“转识成智”。
  本课程教学始终贯穿如下理念: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把握中国哲学演进的脉络和规律,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研读者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理想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以达至“转识成智”的目的。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我校中国哲学硕士学位点的《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建设,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努力,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本省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年一度的安徽省哲学年会上,我校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导师们,在大会上的发言都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并获得了较高评价;其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陆续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培养的研究生考取了诸多国内名校的博士生,有的还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尽管取得了以上成绩,但与国内其他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同类课程的建设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虚心向中国哲学史界的前辈和同仁们学习,以期不断进步、缩小差距;我们也将为把安徽师范大学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而努力进取、不懈奋斗。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本课程目前在教学改革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惑,主要难点在于还没有真正找到能够恰当地描述、建构中国哲学史的“理论框架”或“学科建构范式”。 近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摸索和探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建设中,也在不断地摸索、寻找比较适当的“范式”:在中西视界融合的背景下,沿着中国哲学的自身发展路向去理解中国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线索,发见中国哲学的特质,从中提炼出中国哲学的精神,建构起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以展示在中西比较大视域下的中国哲学的价值。
  另外,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主动与兄弟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不够,与国外汉学界的交流也有待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