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网络课堂 > 理论部分 >

第六章 高等学校体育

来源:精品课程大学体育 作者:大学体育
  

第一节 高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体育的地位

高校担负着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因素、良好的职业交往和协作精神。

健壮的体魄:体现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生长发育良好,有连续工作的能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

高超的智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人的智能要求起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应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科学发展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协同攻关要求越来越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不学会学习,知识就难以更新,就会落伍。

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交往,并加强协作。而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已经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谁也离不开谁,除了要求精力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

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一个社会人,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是最基本的,也是全世界共同认可的。其中尤以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为最重要,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的思想品质。

(一)大学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学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是由大学体育的功能与社会发展对大学体育的要求所决定的。大学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手段。毛泽东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50年,毛泽东作出了“健康第一”的指示,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论述都阐明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都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体育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中的应有地位。

(二)大学体育是丰富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逐渐增加,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而体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确信保持和发展个人的身体、心智和道德力量能在本国和国际范围内提高生活质量。”从中可知,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在文化、社交、生活节奏、社群认同、美育生活、心理建设以至民族凝聚力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科技的发达,生产力和生活设施的日益自动化,客观上促进着人们的体育需要,主观上促进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这种状况,促使体育运动的意义更加突出,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中得到娱乐,接受熏陶、教育和锻炼,体育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学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养,特别是对体育的本质与价值有积极和正确的认识,则会对其享受运动的权利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成为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实践者,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精力旺盛,需要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满足其爱好与需求。

(三)大学体育参与了校园文化,成为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

大学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联邦德国1520岁的青年学生中,以体育作为最喜爱的业余爱好之一的占学生总数的45%;在我国大学生的余暇活动中,体育也占了重要的地位,体育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43.7 %,大学体育已成为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这是由体育本身的特点带来的。体育的特点是在身体活动中进行教育。由于各种活动大多具有高速度、大幅度、竞争性等特点,因而,学生就必须要求自己快速、耐久、勇敢、顽强、相互配合、奋发图强。再加上体育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诱导和启发,可以使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交际观、成才观等。

大学体育对美育也有促进作用,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练出健美的体型,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动作美、心灵美、仪表美,提高其鉴赏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大学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大学体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重点抓好学校体育,把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

首先,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国民素质有深远的意义。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学生这一代身体强壮了,就能使我国人民的体质一代胜过一代,从而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水平。

其次,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意义。青少年儿童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实际上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毕业后可以成为社会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二、高校体育的作用

教育部在《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指出:“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奠基工程。”面向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迅速提高。我国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还必须拥用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实力参与激烈的竞争,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具体来说,大学体育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体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而且始终要面对对手,面对胜利或失败,为此,就要求他们应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具有不畏强手、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以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自信心,需要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品质和作风。因此说,体育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培养学生公正、自我控制、勇敢、坚强、忠实和协作等个性品质的手段和方法。对此,彼德(Peter)做了这样的描述:公正是自由与平等的汇合点,体育包含和体现了这两个道德观念和准则。包含自由,是因为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他所需要参加的体育项目;包含平等,是因为凡是选择参加该项运动者,不言而喻地必须遵守所有参加者都必须服从的规则规定。他们具有道德上的义务去服从规则,进而执行规则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公正。所以说,体育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可以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二)大学体育教育有利于智能的发展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Sperry博士研究指出:左右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左半球主要从事逻辑思维,是依靠语言为主的分析、判断和抽象概括中枢;右半球能理解简单的语言,但主要负责直觉、空间转换、形成感知等形象思维功能,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是艺术和经验学习中枢。这一研究结果为大脑两半球的深入研究开了一条道路,为控制大脑智能提供了解剖学、生理学依据。

人们在体育活动时,视觉、听觉、平衡觉、本体感觉等多个感官均参与工作,各种感觉信息不断传入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从而活化、刺激了大脑细胞;同时,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的血液循环机能,改善大脑的供氧量。通过体育活动,有利于人的形象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研究结果表明,优秀运动员中,右脑功能明显高于一般人。因此,体育活动是开发人类右脑功能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三)大学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较成熟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终身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何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等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即使毕业以后,也能自觉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根据工作与职业的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独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达到具有科学的体育素养的人。

(四)大学体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科学有序的体育锻炼,可以逐步改善他们的生理机能,提高身体各方面的素质,使身体形态、机能、各器官系统、心理健康水平等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协调发展。而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折期,其体育教学的意义远非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健的体格,而是同时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大学体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营造了大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艰难纷繁中,处乱不惊之稳定、向上的心理环境,使之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从而使学生在一种体育行为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形成体格强健、精力旺盛和积极进取的生理、心理定向,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升华。

    第二节  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  高校体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其教育目的应和高校教育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即为总目标服务,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师资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应该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属性,即要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人的潜能,增加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综合来讲,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身心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进德、益智、健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所需的合格人才。

二、  高校体育的任务

高体育目的是通过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来具体实现的。

(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的具体含义包括:(1)促进大学生身体全面发展;(2)塑造健美的体格与体型,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姿态;(3)全面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生理机能水平;(4)增强适应环境与抵抗疾病的体力。通过大学的体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为终生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为未来学习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

大学生具有知识基础扎实、求知欲强、分析与理解问题强的特点,因此,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念与认识的关键期。高校体育应充分认识利用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加强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认识,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成为终身体的参与者,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未来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鼓励、支持、教育他们的学生参与体育。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学体育工作,需要中学领导与中学各科教师的支持与配合,这已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自身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也是未来能更好地指导中学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体育素养。高校体育在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能掌握体育技术与技能,形成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总之,依据高校特点和终身体育的需要,高校体育应该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如科学健身能力、体育锻炼效果自测自评能力、体育教育能力、组织指导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任务与要求。德育不仅是德育学科的工作任务,也是各学科的工作任务,德育渗透在各学科之中。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体育教育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自身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要教育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创新开拓、艰苦奋斗等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学生运动才能,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应在普及的基础上,对部分运动基础较好并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课余专项运动训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运动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高校在师资、器材、设施和多学科交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大学生本身在心理、生理特征和体力、智力方面也具有优势,因此,把部分有运动天赋和运动才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可能的。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其中包括出优秀体育人才。高校体育应该能够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人才。

当今的世界纪录和世界冠军都是多学科成果的结晶,对运动员体力和智力水平都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如足球明星苏格拉底、奥运会四枚金牌获得者刘易斯和短跑新秀约翰逊,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而被誉为20世纪模式运动员的跨栏王摩西本身就是博士,他没有教练员,自己安排训练和比赛,却110多次获得了世界性竞赛的金牌。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第四节   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是教育总目标的一部分,但是,目的与任务都不会自动实现,它必须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其提供具体途径,并实施相应的教育计划才能得以实现。在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中有以下几种基本组织形式。

一、 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为确保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圆满实现提供了具体途径。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均设置了体育课程,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对三年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这一法规为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保证,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通过体育课程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形成较强的体育意识,增强自身体育能力,培养自觉坚持参加身体锻炼兴趣和习惯,接受潜移默化的良好品德教育,增强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刻领会体育教育与成才的内在联系,以生存、发展、享受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去理解体育给自身和国家、民族带来的好处,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充分理解体育课程目标与高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一致性,把握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良好动机,努力完成体育课程的各项任务,自觉地使体育与运动进入自己的生活,为成长和为社会奉献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课余体育

高等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提供了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对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国各个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根据本校实际状况和传统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这对巩固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文化学习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颁发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学校体育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具体表现。因此,至《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课余体育在内容与形式上均有较大突破,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效。

课余体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清晨运动

早操应视为每天从事有效脑力劳动的准备活动,它可以消除抑制,兴奋神经,加强条件反射,活泼生理机能,促进机体体能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许多高校都以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大学生们的个体需要:轻音乐相伴的健身跑、新推广的集体广播操、气功、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等,定点辅导、分班召集、个人活动相结合,有统一要求,也有相当的自由度,实效性很好。早操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520分钟为易,运动量不能过大,以振奋和舒畅为度,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参与。许多高校把加强早操与抓好校风、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具有远见卓识之举,理当效法。

(二)课间运动

课间操,它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休息方式。文化课程下课后,在教室周围进行35分钟的轻微运动,适时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中枢,可为下一堂课注入更充沛的精力。因为大脑皮层各神经中枢对人体活动是有分工的,有主管脑力活动的神经中枢,有主管体力活动的神经中枢,根据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规律,运动时管体力活动的神经中枢高度兴奋,加快管脑力活动的中枢抑制,使之得到休息,运动后由于脑力活动的神经中枢的动能得到恢复,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践研究也证明如此,课间操有益于消除大脑疲劳,提高智力活动效率。因而,坚持做课间操,无论对于增强学生体质,还是对于学生提高文化课学习质量都是有益之举。

(三)课后运动

课后运动是大学生结束一天课程之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运动和身体练习的具体实践。许多高校的课后运动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彩斑斓的可喜局面: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外辅导;以达到《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为中心的体质测验;以学生单项运动协会为中心和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以俱乐部为形式所组织的各种健身活动;以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体育兴趣锻炼小组,如健美操锻炼小组、太极拳练习小组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和观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完善人生全在这龙腾虎跃、充满朝气的情境之中。

(四)睡前活动

睡前活动是不少有良好习惯的大学生们的和缓运动。每天睡觉以前,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到空气清新的室外散步,练练操,打打拳,轻微、和缓、智暂的运动对于缓解脑神经的兴奋和消除肌肉的紧张十分有利,对于提高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学习无疑会有潜在影响。

(五)全校性的运动会和体育竞赛

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是各高校必须举行的体育运动竞赛。田径运动会参加的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对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明显。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给全校师生提供展示精神风貌的舞台。参与者在竞赛中积极进取,顽强拼博,团结协作,严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裁判的表现不仅是对自身人格的锻炼,同时也能感染教育他人,每次成功的学校运动会,都将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除了田径运动会,许多高校还举行各种球类竞赛和其他形式的运动竞赛。各种运动竞赛的举行不仅促进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六)课余运动训练

大学生课余运动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学过程。它是高校体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也是认真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它一方面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艰巨任务。

我国各高校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都建立了本校师生共同喜爱的传统运动项目的校代表队,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课余训练。不少高校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大学生课余运动训练有着目标的双重性、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课余性、运动项目的专门性与训练手段的多样性相结合等特点,并且拥有高科技、多学科和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优势,更新观念,增添措施,遵循规律,敢于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课余运动训练之路十分广阔。

大学课余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智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等方面。大学课余训练的方法则包含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交换训练法、游戏和比赛训练法等等。现代运动训练中对放松训练、意念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催眠训练也应倍加重视,在大学课余运动训练中均可广泛采用。但是,采用何种方法训练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面对实际,讲究实效,切莫生搬硬套。坚定不移地走出中国大学生课余运动的训练之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体育人才。

(七)野外活动

野外是指山、河、湖、海、草原、天空等自然环境,野外活动就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是由活动环境、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构成的。野外活动内容主要可分为陆域、水域、空域。根据活动的范围可分为:陆上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空中运动。按活动的性质还可分为:竞技性活动、健身娱乐活动、教育活动。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野外活动是一项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身、消除疲劳等效能,深受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具有其他运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活动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而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内容和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也应该把推广野外活动列入我国学校体育之中,使之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节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高校体育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指导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塑造强健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一、 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化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体育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体育意识作为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自然也应该是丰富的。可将体育意识表述为: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要求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能否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是制约大学生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的关键要素。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精辟论述了体育意识作用,他说:“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显然,只有深刻领悟了体育运动的功能作用,从思想上真正把握了体育意义,才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实践也表明如此,能坚持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都往往具有正确的体育意识。当然,每个人的体育意识决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感知到思维的形式和过程培养出来的。普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理、生活、环境、学习、文化素质、职业以及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变化,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体育参与态度态和程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代大学生应具正确的体育意识,这是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一)体育意识的特点

一是对体育现象依赖性特点。存在决定意识。多姿多彩的体育实践的存在,决定了内涵丰富的体育意识的产生和升华。二是体育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特点。这里主要指体育意识尚有它自身的相对发展规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体育意识的发展与体育存在的不平衡性,体育意识落后于客观体育存在,体育意识超越体育存在的现象都是实际存在的;体育意识的能动性。

(二)体育意识的作用

大学生知识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是形成体育意识的最佳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具有特点,把握学生在校的有利时机,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强体育意识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相关联的两方面的能动作用。

一是体育意识对体育存在的反应不应该停在同一水平上,有滞后,也有超越。二是体育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体育实践的主动调节和支配上。正确地反映体育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体育意识,可以指导和推动人们的体育实践,并产生相应的良好效益;错误的体育意识会把体育实践引向歧途。

(三)增强体育意识的途径

1. 作为体育教育职能部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形成和发展体育意识的各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变化的作用和意义。

2. 体育教育应强化科学性、知识性。知识与科学是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主要动力,高校体育要改变体育教学传统化的旧格局,即只重视实践、轻理论,要通过体育教育过程充分展示体育学科的存在及其生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素质的层次。体育教师应从经验型、运动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变。现代体育教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完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具有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只有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备能力,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意识,师资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体育意识既爱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又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有关系。社会需要人才素质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专业突出,体魄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必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校职能部门要重视体育教育这个环节,利用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向往,把体育需要同未来工作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5. 体育教师要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向学生全在、系统地讲授体育在政治、外交、文化、教育、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使学生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作用,消除不正确的体育意识或偏见。

6. 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来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当今世界众多的传播媒介把众多的人们带入了多姿多彩的体育世界,促使人们去经历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许多大学生在满足了高尚的精神享受之后,在认识上就会登上一个新台阶,立即会产生跃身实践、显示身手的直接动机,从而极为深刻地影响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我要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相应而生。媒体的宣传对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具有感染、激励作用。大学生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传播的体育信息,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让更多大学生认识体育,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媒体的宣传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7. 鼓励学生、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参与体育实践是培养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体育意识提高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经常参与体育实践有助于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更好地参与体育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还可以娱乐身心、丰富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艰辛与快乐,感受体育乐趣,从而增强体育意识。

8. 增强体育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热心关注体育运动,努力探索体育世界的真谛。必须明确个人所达到的层次,既受认识总规律的影响,更受每一位大学生认识能力、兴趣、动机、需要、态度、情感和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术,而且要利用大学生的智力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去探索体育,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和热爱体育的情感。

当然,我们还必须记住,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体育中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奋斗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自强意识、交往意识以及健美意识等都是与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意识息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体育意识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范畴,如果我们立足此点,升华、拓展、辐射人类社会这个多维的存在体,认真探索、理解和掌握其诸多构项的变化机制,把握和遵循其循序的演进历程,在客观确认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竭尽全力增加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性,争做未来世界强劲有力的竞争者,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是有作为的大学生的现实而崇高的愿望。

二、  提高体育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体育能力即指人在从事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与技能是提高体育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学体育必须强化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决不能削弱和取消。因为,学生只有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才能形成与发展较为全面的体育能力,如体育的认识能力、体育的锻炼能力、体育的组织能力、体育的教育能力、体育的观赏能力等。

(一)人的基本活动能力

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爬越和涉水等基本活动能力,既是人的相应个性心理特征反映,又是人随意运动技能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与顺利完成的程度。基本活动能力强的人,其实际活动效率相应较高,顺利完成活动的程度较好;基本活动能力弱的人,其实际活动效率相应较低,顺利完成活动的程度相应较差;基本活动能力有缺陷的人,其相应实际活动必有障碍或没有效率或根本不能完成。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呈下降趋势,这与未来世纪的要求形成很大反差,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体育的认识能力

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认识能力是制约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要求。大学生能深刻认识体育的功能作用,即体育与国家、体育与时代精神、体育与个人事业、体育与生活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就能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之中。所以要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应从提高大学生体育认识能力入手。大学生知识全面、扎实,智力优势明显,具备了提高认识能力的可能与条件。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这点,认真学习体育科学知识,提高其认识能力。

(三)体育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能力是体育能力的核心部分,在当代倡导终身体育教育中更显得重要。具有良好体育运动能力的人,一般对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并掌握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习惯,甚至爱好,这对终身体育参与是十分有益的。如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并形成了对该项目的运动兴趣,在课余时间又能经常性坚持该项目的练习,那么,这个运动项目可能会成为他终身参与体育所采用的一种锻炼身体方法。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的一技之长,发展学生体育能力,是终身体育的需要。

(四)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

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需要有计划,计划是对锻炼内容、时间、方法、运动负荷诸方面的安排。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体现在对锻炼计划中各项具体内容的合理按排上。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以求体育锻炼实效,需要大学生具备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

(五)体育教育能力

高师学生毕业后大多教师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开展班级的体育活动是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如何开展好班级体育活动,需要班主任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体育活动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体育意识,缺乏体育兴趣,为此,班主任要做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体育,形成体育锻炼的动机与兴趣,这是学生参与体育前提与保证。因此,高师学生应具备体育教育能力。

(六)组织指导体育锻炼能力

对于一名大学生,未来工作不仅需要自己积极参与体育,保持强健体魄,而且有责任义务组织指导学生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自觉主动与体育教师配合,做好课外体育的组织指导工作。实践告诉我们:中学体育工作开展得好坏,学生课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依靠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努力工作,积极配合支持。因此,组织指导能力是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体育能力。

(七)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体育锻炼中,及时、准确地进行自检查和自我评价,是锻炼者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也是体育锻炼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检查和评价,能了解锻炼的效果,激发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能提供锻炼者自身体质变化的信息,便于进行自我监督,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负荷等,从而使以后锻炼获得更好的效果。自我检查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是科学体育锻炼应具备的能力。

(八)体育观赏能力

体育欣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热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参与体育欣赏活动的人数几乎达到世界人口的半数。如何进行体育欣赏,需要了解掌握较为丰富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战术;熟悉和懂得比赛规律则和裁判法;又能保持良好的观赏心态,才达到观赏目的,取得良好观赏效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欣赏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欣赏在改善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三、  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一)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体育活动的认识倾向

人们总是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地探究,并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往往首先从多姿多彩的运动竞赛、运动游戏、身体练习和运动场馆设施的关注开始的,通过对体育诸多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设施等的关注和向往,人们的认识活动就会逐渐集中地指向与体育有关的事物。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人们在对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象即是兴趣的对象。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在较低级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理应将自己对体育兴趣建立在高级需要的基础上。

(二)体育爱好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

当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了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大学生只对体育有观赏的兴趣,而没有积极从事体育活动的爱好,这样就难以使体育运动真正进入自己的生活,就很难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三)体育习惯是从事终身体育活动稳定的行为特征

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巩固下来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体育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并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的过程。体育习惯一经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四)正确对待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兴趣。学生有兴趣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但有价值的,那就应该加以引导。其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比单纯运动技术传授更为艰巨复杂的教育、培养过程。要使学生形成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就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相合。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方式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习惯与终身体育和终生健康密切相关,要保持终生健康、终生参与所必须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从终身体育视角来观察学校体育,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形成习惯,这是人们步入终身体育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与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目标,也是对大学生最重要的要求。

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通过对体育运动的观赏和参与,通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一旦发展成为对体育爱好之后,就会成为他们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极大提高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主动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大学生轻松愉快地体验体育运动的无穷乐趣和促进身心发展的诸多功能,其收益更是久远的。

四、  塑造强健的体魄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体魄,这应视为大学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首要任务。它既受高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制约,又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自然也是新世纪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大学阶段是塑造强健体魄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基本平衡,生长发育日趋稳定,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是性发育成熟、生命活动最旺盛、身心健康加速发展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时期,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过程来促进和完成自身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形态、机能,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谋求塑造强健的体魄。

(二)认真接受体育教育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与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过程,促进大学生获得参与运动实践的本领和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参与运动、掌握技术、发展智力、增强体力的综合过程。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塑造强健体魄,将会在潜移默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主动陶冶而实现,从而真正体现出体育教育能促使自己受益终身。

五、塑造健全的人格

早在本世纪初,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精辟阐述了体育特征:“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吾人之心。身习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也,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体魄,他同心理的关系与其他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心、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服社会、道德的改良剂。”日本著名学者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可见体育是将体格、品德、性格加以磨练并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体育具有全面育人、塑造健全人格的特征。通过体育教育不但强健了大学生体格,而且也健全了大学生人格。如向学生介绍亚运会、奥运会盛况及我国体育健儿、优秀教练员爱国敬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迹,能教育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种多样的球类活动和运动竞赛,有益于培养学生群体精神、协作精神、拼搏精神、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文明礼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和乐观、开朗、合群的性格。通过田径、体操等项运动,又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韧顽强、奋发进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体育教学内容丰富,途径多样,方式众多,具备了塑造大学生人格的诸多优势条件。大学生应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之中,在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完善人格。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高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2.叙述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3.高校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4.叙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