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精品课程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课程负责人
 
 


姓 名
彭凤莲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7年12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学 位
博士
职 称
教授
职 务
副院长
电 话
0553-5910539
传 真
0553-5910530
所在院系
政法学院
E-mail
pengfl18@yahoo.com.cn
通信地址
(邮编)

芜湖市九华南路1号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41003

研究方向
刑法学,法制史

 

 
 
·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6-1990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本科
1990-1993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研究生
1998-199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2003-200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博士研究生
2006-2008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1993-1995 安徽师范大学德育部 助教
1995-1996 安徽师范大学德育部 讲师
1996-2000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 讲师
2000-2004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 副教授
2004-2006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2006-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2008-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法学本科:刑法学
2.政教本科:诉讼法学
3.全校本科:法律基础
4.全校理科:人文社科基础课程(法律部分);
5.课程教学论研究生:法制教育专题
6.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行政违法与犯罪
7.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专题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模拟法庭:04-09共5届120人
2.指导实习:04-09共5届120人
3. 承担《刑法学》实践课的课程设计:04-09共5届1000人
4.指导毕业论文:04-09共5届60人
5.本科学生导师:04-09共2届30人

·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1.中国古代罪刑规范法定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月,独撰;
2. 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看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趋势,法学杂志,2008年5月,独撰;
3. 罪刑法定原则引入中国历程考,法学杂志,2007年5月,独撰;
4. 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立法趋势,法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6年1月、2006年6月,独撰;
5.监督过失责任论,法学家,2004年6月,独撰;
6. 成就与问题: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述评,河北法学,2008年3月,独撰
7. 道法传统与立法宽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4月,独撰;
8. 罪刑法定派生原则与罪刑法定原则变迁研究,刑法论丛,2008年3月,独撰;
9. 疑罪不诉法源论,中国检察官,2008年8月,第一作者;
10. 毒品犯罪问题,刑法学的新动向,2006年卷,独撰;
11. 宪政: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7月,独撰;
12. 商业贿赂的社会文化成因及防治对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6月,独撰;
13. 论立功的成立条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二作者;
14. 统一公法学与刑法及刑法学的关系,政法论丛,2006年5月,独撰;
15. 论我国法律援助的道德价值,安徽师大学报,1997年3月,独撰
16. 谈刑事法律援助的调控范围与受援对象,法学杂志,1999年5月,第一作者;
17. 论罪刑法定原则实施的制约因素,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5月,独撰;
18. 浅谈对国有资产的刑法保护,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11月,独撰;
19. 论中华法系“重礼轻法”特征的形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月,独撰;
20.罪刑法定:立法还是司法——探析20世纪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历程,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9年5月,独撰;
21.试论国企公司制改革的规范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二作者;
22.税务人员涉税犯罪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7月,独撰;
23. 依法“严打”: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统一,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1月,独撰;
24. 简论妨害公务罪,鹤山报,2002年9月,独撰;
25. 刑法:国有资产的保护器,云梦学刊,2002年1月,独撰;
26. 偷税罪犯罪主体新探,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1月,独撰
27. “严打”方针的刑法学解读,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9月,独撰;
28. 刑法第277条探疑,法学杂志,2003年2月,独撰;
29. 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拖延报告行为论,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2月,独撰;
30. “瞒报”的法律责任适用,现代职业安全,2003年10月,独撰;
31. 国际量刑标准研究,检察日报,2004年1月,独撰;
32. 死缓制度研究综述,刑法问题与争鸣,2001年3月,独撰;
33. 略论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独撰;
34. 简论《刑法修正案(三)》,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1月,独撰;
35. 论中国刑法中单位犯罪的几个问题,经济刑法,2004年2月,第二作者;
36.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立法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月,独撰;
37. 单位犯罪死刑立法探研,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一作者;
38. 妨害公务罪的历史比较研究,山东警官职业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年第7期转载,2005年2月,独撰;
39.论过失犯罪若干基础问题,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5月,独撰;
40.情理与法的冲突:呼唤刑事附带民事的公费辅助补偿——“马加爵案”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法理评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1月,独撰;
41.中法洗钱罪的比较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6月,独撰;
4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犯罪形态研究,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独撰;
43. 商业贿赂历史文化成因溯源,学习论坛,2007年7月,独撰;
44. 治道变革与刑法的人权保障论纲,改革开放30年刑事法治研究,2008年10月,独撰;
45.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协调研究,载《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2008年7月,独撰;
46.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完善研究,载《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刑法建设》,2007年9月,独撰;
4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论坛,2009年7月,独撰;
48. 高铭暄刑法立法思想要览,法制日报,2007年9月,第二;
49. 追求和谐: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以传统法律文化为视角,载《和谐社会与人文素养----共识共建共享》,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独撰;
50.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载《刑法修正案(六)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独撰;
5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刑罚的完善----以未成年犯罪人的视角,载《刑事政策与刑罚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独撰;
52. 妨碍公务罪的立法演进与完善,载《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独撰;
53. 试论死缓适用中的时间问题,宁夏法学,2002年6月,独撰;
54. 论我国的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道德,载《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团结出版社,1999年6月,独撰;
55. “羡余”辨义,浙江学刊,1994年3月,独撰;
56.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毒品犯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认定与疑难问题解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社会兼职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2.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
3.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库成员
4.安徽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
5.芜湖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6.安徽铭诚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7.芜湖市拆迁办评估专家
8.安徽省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
9.安徽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会会员

·获得的主要荣誉

1.2008年2月荣获首届十大“安徽省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称号(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政法委、安徽省人事厅、安徽省法学会联合颁发);
2.2001年12月论文《论罪刑法定原则实施的制约因素》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
3.2003-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
4.2000年12月获安徽省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一等奖(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工会联合颁发);
5. 2000年11月获安徽省普通高校(皖南片)“两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安徽省教育工会颁发);
6.1997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杯优秀教学二等奖;
7.2000年《司法公正: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和生命》获芜湖市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8.2000年12月《司法公正: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和生命》获安徽省“协力杯”优秀论文三等奖;
9.2004年、2009年获聘安徽师范大学重点岗位;
10.2004年10月《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洗钱罪的发展趋势》获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奖
11.2005年6月《情理与法的冲突:呼唤刑事附带民事的公费辅助补偿——“马加爵案”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法理评析》获安徽省芜湖市法学会“和谐社会法制建设”优秀论文一等奖;
12.2007年7月《痼疾与新政:商业贿赂犯罪的社会文化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获芜湖市法学会“建设平安芜湖、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保障”研讨会一等奖;
13.2007年11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荣获安徽省社科联第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4.2007年12月《追求和谐: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以传统法律文化为视角》获安徽省社科联第二届年会分论坛 “人文素养与和谐社会”(安徽师范大学承办)一等奖;
15.2004年9月《高校如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教育》获香港《教育研究论坛杂志》优秀论文二等奖

 
 
 
 
版权所有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