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组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组教学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案例教学法为主导。通过“理论导引+材料分析+问题讨论”,既实现了引导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凸显了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要求。比如道德与法律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法律意识的教育,并引发学生进一步的理性思考。人生理想一章就以安徽师范大学创办五四爱心学校的全国百佳大学生吴青山为例,其榜样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在每年的教学反馈中,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最“基础”的课反而学到的东西最多,也最受学生欢迎。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并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传导模式(理论阐释模式、教材分析模式、政策宣讲模式、理论导学模式等)、范例教学模式(榜样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故事化模式等)、实践指导与训练模式、社会调研模式、情境模拟训练模式等。《基础》课包括大学生活适应、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与法治观教育四大块。根据不同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方面,采用政策宣讲模式,强调和坚持本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在基本原理方面,采用理论阐释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努力使学生体验到通过深人思考而获取智慧的快乐。

  第三,课堂教学与专题对话相结合。《基础》课体系恢弘,又最贴近大学日常生活,单纯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研室根据每位任课教师的科研方向,合理分工,每学期都按照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可能面临的困惑安排专题对话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名师指导相结合。许多高年级的学生也时常重返专题讲座,寻求答疑解惑。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专题讲座的针对性互为补充,极大的提高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光明日报》曾以《安徽师大让“两课”活起来》做过专题报道。

二、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每年暑假都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后分工制作课件,搜集案例视频、文档等资料,汇总形成多媒体资料库,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作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平时作业除读书报告、观后感等之外,试用了“成长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认识,对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做一自省,以为将来的生活确立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

  《基础》课不仅有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引导,并落实为道德与法律修养的提高。本课程组在考核模式上建立了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益的机制,增加社会实践一环。在具体操作上,将考核成绩由平时讨论与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三项按照20%、30%、50%比例综合计算,适当降低了闭卷考试的总成绩,减少一次性期末考试所占权重,有利于客观、科学、全面地做出成绩评估。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