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构成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朱 平

1955.04

教 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课程总体规划与建设

钱广荣

1945.09

教 授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课程总体规划与建设

戴 锐

1968.07

教 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网络师生互动

李廷宪

1954.09

教 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赵 平

1964.08

教 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网络师生互动

路丙辉

1968.10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网站管理、
实践教学、师生互动

吴先伍

1971.09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哲学

教学和教学研究

孔德萍

1962.03

副教授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陈国强

1968.11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戴家芳

1976.10

讲 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郭 理

1979.10

讲 师

中共党史

教学和网站管理

牛 菲

1979.06

讲 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赵凤伟

1977.08

讲 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赵 冰

1979.12

讲 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程 敏

1979.10

讲 师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组织指导教学法庭观摩

王 艳

1980.02

讲 师

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学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王振钰

1981.01

讲 师

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学

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张 磊

1979.09

讲 师

法学

教学和组织指导教学法庭观摩

杨 希

1982.02

助 教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学生班级管理

黄圣炯

1963.04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毕明福

1968.05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1、知识结构搭配合理,职称、学历结构层次较高。

  在21位主讲教师中,共有3位博士,3位在读博士生,10位硕士,其中教授5人(24%),副教授6人(29%),讲师9人(43%);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16人,拥有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14人,知识结构整体层次较高,搭配较为合理。教师多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注重把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效果明显。

2、年龄结构较为理想。

  本课程21名主讲教师中,35岁以下者10人(47.6%),35—45岁者7人(33.3%),45岁以上4人(19%)。基本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结构优化,梯队层次较为理想。

3、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21名教学人员按最后学历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本校毕业与外校毕业比例为13:8,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4、师资配置情况

  根据文、理、工、艺、体等每个课堂不同的要求,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及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来安排教师任教,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为加强本课程授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各个教学班均由其专职辅导员作为课程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20。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情况

  近五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原有的基础之上,围绕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指导书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渠道的拓展、教学配套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研究、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总结、以及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研究成果

  1、钱广荣教授2003年以《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建设成果获得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该教材紧密地结合教育部颁布的该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较出色地将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增强了教材内容的理论魅力和语言魅力,在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2、戴锐教授“以权变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的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中设计了以教学信息品质为中心的权变模型,通过教学要素特征“连续带”假设、教学信息品质“连续带”假设,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多个不同向度的模式群组,包括内容呈现形式向度、风格向度、课堂组织形式向度、课程内容向度等的模式群,每群内又含多组模式,如内容呈现形式向度模式群即包括理论传导模式(理论阐释模式、教材分析模式、政策宣讲模式、理论导学模式等)、范例教学模式(榜样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故事化模式、事例研究模式等)、激发省思模式(社会评论/批评模式、问题—自省模式等)、实践指导与训练模式(就业指导模式、生活/学习行为指导模式、社会调研模式、实践纠偏模式、情境模拟训练模式等)等组,每种模式都有其相对独立的运作程序。该课题成果200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省级三等奖。

  3、戴锐教授独立承担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专项课题“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精彩一门课'”,2006年教育部已先期组织拍摄教学示范片,并于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4、戴锐教授、赵平教授作为主要成员(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参与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研究”(2000—20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师学生的法律素质培育与城乡法制建设——高师院校‘法律基础’课程的功能创新与教学变革”(2002—2004)两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教学,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革,草创了由“传授法律知识”向“以法治观念为核心、全方位培养法律素质”转变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新体系,该体系虽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在学生中反响良好。

三、解决的问题: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推动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能力培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始逐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学影响面,丰富了教学形式;

3、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

4、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


 >>师资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措施:

1、每位青年教师都在教研室范围内上公开课,接受评议和指导;

2、学院给每位青年教师配有指导老师,由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并进行教学指导;

3、学校、学院在校级、院级教研项目立项时,青年教师项目均单列计划;

4、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鼓励外出深造或访问进修;

5、通过青年教师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给青年教师做讲座,集中指导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6、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面向社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老师对社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成效:

1、通过以上措施,该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2、该课程青年教师中有9人次先后获得省教育厅、学校和学院的教研和科研课题立项;

3、近五年内,本课程教学队伍中的青年教师共发表教研论文、学术论文50余篇;

4、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10余人次;

5、在学院评选出5位的“教坛新秀”中,本课程的教师有两位获“教坛新秀”称号;

6、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听课中,本课程被听课的青年教师全部获得优秀的评价。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