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其最终目标即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础。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由绪论,三个主体部分(八章)以及结束语组成,共14周,新生军训后开设,每周4学时,课堂讲授时数为48学时(另有3学时课内实践教学,5学时课外实践教学时数)。
绪论部分介绍本课程的内容、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与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对应的课时为8学时;
第1-3章为理念信念和人生观教育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时代方向和人生价值实现问题。对应的课时为14学时;
第4-6章为第二部分即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基本规范教育部分,目的在于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习得具体行为规范,包括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法律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应的课时为14学时;
第7-8章是第三部分即法制教育部分,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法治社会行为习惯。加结束语,对应的课时共12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涯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
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解决办法:(1)坚持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发和引导。(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3)坚持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和专业针对性。划分层次,因材施教,不仅使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全面铺开、层层递进的较为合理的模式,而且大大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成果。我们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了社会,现实的问题不断促使他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一、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实践教学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实现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生动性的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二、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1、面向全校学生的系列主题对话活动,以“学习适应”、“交往与恋爱”、“就业形势与择业技巧”、“我们身边的法律问题”为主题,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并共同研讨的形式进行(各3学时);
2、与校团委、校学生会联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各4学时);
3、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我们身边的公德状况”的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3学时);
4、组织旁听在安徽师范大学教学法庭(芜湖市中级法院第十二法庭)举行的审判实况,并要求学生写篇观后感(3学时);
5、组织学生赴省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纪念园等)和我校社会实践基地(如地处歙县的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等)进行社会考察。
以上实践教学计划,具有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课程教学队伍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已与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联系,实践教学的实施对使大一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处理治学与为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