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安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每年生源都很充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课程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已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渗透和影响在各个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之中,并如前所述直接关联着全校各门相关公共(通识)课程的教学之中,影响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本科生专业课)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6学时;2.道德的基本问题:12学时;3.中国传统伦理思维方式及道德价值结构:9学时;4.社会主义原则和道德体系:6学时;5.应用伦理学:15学时;6.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6学时;7.道德教育与修养:6学时。共计60学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科生公共课)的伦理学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学时:
1.适应伦理新环境:8学时;2.人生观价值观:14学时;3.爱国主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14学时。共计36学时。
三、通识课程(本科生公共课)的伦理学知识模块及对应学时:
1.伦理与人生:34学时;2.法伦理学:34学时;中国道德哲学经典导读:34学时;3.教育伦理学体系与案例:34学时;4.师德修养:34学时。共计170学时。
四、硕士点、博士点方向课程的伦理学知识模块及对应学时:
1.伦理学原理专题研究:60学时;2.中国道德建设专题:40学时;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专题:40学时;4.西方伦理思想专题:40学时;5.中西伦理思想比较专题:40学时;6.道德教育专题:40学时;7.伦理学前沿问题专题:40学时。共计300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揭示道德的本质及其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行为选择及价值实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道德评价、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课程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当代性问题、道德行为选择及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悖论问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问题等。
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是继续加强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同与此相关的道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包括伦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调查、创建和指导大学生“德育研究会”(18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