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课程介绍 申报表 教师队伍 教学大纲 授课教案 教学课件 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术语词汇 习题试卷 专题报告 教研成果
 
授课教案
授课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国家政权
第三章 国家形式
第四章  政 府
第五章  政 党
第六章 政治社团
第七章 政治权力
第八章 政治管理
第九章 政治参与
第十章 政治文化
第十一章 政治发展
第五章  政 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活动主体,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政党的概念与演变、政党政治的功能、政党制度的类型和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等。

教学重点:政党产生的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第一节  现代政党理论概述

一、政党的概念

政党在当代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政治现象,以至于有人把当代称之为政党政治时代。然而什么是政党,人们的认识并不一样。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中国古籍中关于“党”有多种含义:指基层居民组织、亲朋好友、民间秘密组织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等,但都不是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在西方国家,政党一词的英文写作“Party”,是“一部分”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近代以来,西方学者曾给政党下过多种定义,主要观点有:政党是实行某种主义的团体;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政党是进行选举的工具;政党是人们为“谋求公职”的组织;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政党是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渠道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保守主义者埃德蒙·柏克给政党下的定义:所谓政党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上述观点尽管解释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都是偏重于政党的外部特征或活动特征,没有涉及政党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本质。现代意义上政党概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输入中国的。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把政党与朋党进行比较,认为“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显然,他也是在形式上解释什么是政党,未能阐明政党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政党与阶级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科学地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同时也概括了政党本身的特点,从而使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区别开来。根据他们对政党有关的论述,我们认为,所谓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阶级斗争和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通过政党的形式而组织起来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是近代以来人们进行政治活动一个重要的规律。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既不同于国家政权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和政治派别。概括起来,政党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  政党是围绕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政治组织,是阶级的核心力量,是阶级开展政治活动、进行政治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党之间的斗争是各阶级和阶层利益斗争的集中表现。政党是阶级的组织,然而,政党只是由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或阶层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我们把这部分人称为“先进分子”或“精英分子”。他们代表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以政党的形式把人们组织起来,并发挥着领导作用,从而成为阶级的核心力量。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及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显著特征。

第二,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  政党要发挥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必须要有系统的组织机关和严密的组织原则。一般来说,任何全国性的统一政党,从中央到基层都有一套独立的组织系统,通常设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等领导机构,地方上也有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在西方国家,议会中设立议会党团对本党议员进行领导和监督。

一个政党是否有权威、影响力和战斗力,除了必须要有系统的组织机关,还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原则。政党不像国家政权机关那样具有强制力,政党只能通过一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党员的行为,做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从而使党产生影响力和战斗力。所以政党一般都有一套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党纪,用以控制和约束党员的行为。党的纪律越严密就越有战斗力。当然,党的纪律是否严密,和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传统、政治体制类型和政党制度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纪律都比较强,是因为它的组织纪律性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同的阶级意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之上的,广大党员具有高度的政治信仰和自我牺牲精神。列宁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纪律称之为“铁的纪律”。大多数资产阶级政党由于受所谓独立性、个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纪律松弛,组织松散,对党员没有什么约束力。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也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如戴高乐创建的法国保卫共和联盟。法西斯政党纪律更严格,这是因为党采用恐怖手段控制党员以及党员盲目崇拜党的领袖。

第三,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政治纲领是表明党的性质和党的运动水平(战略策略)而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而把党员集合起来。列宁也说,党要有鲜明的政治纲领。政党之所以不同主要表现在政治纲领上,政治纲领不同,说明党的政治目标、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相对资产阶级政党来说,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非常鲜明,正因为如此,它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纲领主要是阐述党的宗旨、历史使命、基本策略和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等,这样就把政党与恐怖组织和帮派组织区别开来了。

第四,政党围绕着国家政权开展活动  在现代民主国家,任何合法政党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也不论国家政治体制开放的程度如何,它们都与国家政权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不是单独组阁独掌国家政权,就是通过政党联盟参与国家政权,大选失败的政党在议会中履行反对党的职责牵制和监督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是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不存在和别的政党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的问题。

三、政党的分类

(一)政党分类标准

目前世界上将近200个主权国家拥有的政党数量达两千个之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政党,只有不到20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政党。世界上最早产生的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二战”期间和战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各种类型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政党,人们根据一定标准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政党类型,这些主要划分标准是:

第一,阶级属性。根据阶级属性可将政党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还可进一步细分为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等。阶级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划分政党类型的根本标准。

第三,法律地位。根据政党是否被本国法律所承认,可划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合法政党认同现行制度,并被该国法律所认可,能进行公开活动。非法的政党往往以推翻现行制度为目标,因而不被现行法律所认可,只能开展秘密活动。

第三,政治作用  根据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将政党划为体制内政党和体制外政党。体制内政党是指那些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中长期起主导作用或有重要影响的政党,如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日本的自民党等。体制外政党是指在政党竞争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很小,被排除在政党竞争和政府体制以外的政党,如两党制国家中的小党。

还有学者根据政党的组织和活动范围来划分政党的类型。如根据政党的组织主体的差别,可以把政党分为精英党、干部党和群众党;根据政党在一国内部的活动范围,可以把政党分为全国性政党、地区性政党和国际性政党。

      在政党类型划分中,意识形态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划分标准。传统的做法是根据意识形态倾向的不同,将各类政党分为左、中、右三派,即保守型政党、改良型政党和激进型政党。也有人按照这个标准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生态主义政党和地区主义政党。

(二)主要政党类型

目前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主要是:(1马克思主义政党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一般称为共产党或劳动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2垄断资产阶级政党 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传统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如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英国的保守党、日本的自民党等。(3民族主义政党 这是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如印度的国民大会党、人民党等。(4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这类政党通常称社会民主党。这是西欧、拉美地区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代表中产阶级和普通人民利益的政党,如德国和瑞典的社会民主党、法国的社会党、英国的工党,等等。

四、政党的功能

(一)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集中代表了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现代政党不但要把本阶级的意志集中起来,而且还要使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利用国家意志的强制力来迫使对立阶级或阶层服从国家意志。政党的这一功能通常首先是由政党进入政治过程,并精心运作国家政权的过程来实现的。

(二)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主权在民的政治理论已经把民众的利益和要求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但是现代社会民众数量规模的巨大和利益要求的复杂又决定了不可能使每个公民的利益都能够直接传达到国家政权系统之中,而只能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加以转换。通过为政党工作或投票赞成自己支持的政党,民众也就有了影响公共政策的能力。所以,政党在现代政治系统中也充当了利益输入的中介和桥梁,因为只有政党才具有把支持本党的民众的利益与要求转变为政治纲领并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政治社会化

政党在将利益整合进政治系统的同时,也要传播政治游戏的规则,使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成员对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价值观念和政策原则达成共识,提高政治认同,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同时,政党为了提高本党成员赢得支持和执掌政权的能力,还要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参加会议和各种政治实践的机会来提高本党党员的政治能力。

(四)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政党在选举中不但要促使选民支持本党的政策纲领,还要促使选民支持本党的候选人。在政党的政治运作中,首先就要在党内产生出本党的候选人,并在选民中对其大力推销,使其能够当选;一旦政党上台之后,还要通过法定的程序将本党的党员输送到各级政府机关之中,去担任一定的政府职务,并贯彻本党的政策主张。

(五)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在现代民主国家,政党就不但要组织政府,而且还要监督政府的运作。在西方某些多党体制国家,反对党往往在监督工作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政权本身就是在政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政党本身就具有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的责任。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一)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也是资产阶级在实施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发展和演变的。一般来说,现代政党的产生需要具备必须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

从政党产生的经济条件来看,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进行自由竞争。自由竞争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于是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即组织起一定的政治团体,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政党。所以,政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为了维护他们经济利益和表达政治要求自然而然形成的,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从政党产生的政治条件来看,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近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发展的产物。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漫长过程,这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末期就已出现的封建性的“等级会议”逐步向现代议会制度演变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议会的演变需要有政党来支持,否则与之配套的选举制度就无法运转。同时,议会民主也为不同利益群体组建政党创造了条件。

从政党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来看,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结果。自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人本主义以后,英、法、美等国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诸如洛克、霍布斯、卢梭、斯宾诺莎、密尔、孟德斯鸠、潘恩、杰佛逊等等,先后提出了并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分权制衡论、代议制政府论,等等,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也哺育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者和政治家。资产阶级革命者和政治家,正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为建立政党做出了努力。

综上所述,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各阶级形成了明显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抗,随着自由竞争的深入和代议制度的建立,各阶级内部的先进分子干预国家政权的意识和欲望不断增强,并在政治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目标,近代意义上的政党才建立起来。可见,政党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但不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而是在近代社会具备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才产生的。近代政党制度产生以后即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三大支柱。其中,政党既组织选举活动,又组织议会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主要方式 

政党产生于政治体制内部 在某些西方国家,政党是由议会内部的政治派别发展而来的。政党制度随着代议制度和普选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同步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相联系。人们把这种类型的政党称“内生型”政党,如英、美等国的资产阶级政党。

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党是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679年,英国议会内部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员和代表贵族利益的议员,围绕詹姆士王位继承权问题形成两个政治派别,在这基础上发展成为保守党和自由党。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党内部发生分裂,其右翼并入保守党,其左翼加入了迅速崛起的工党。从那以后,工党取代保守党轮流执政。英国两大政党的领袖,都是由各自的下院议员选定,并通过议会党团而独揽党内大权;执政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因此又控制了国家行政权力。可见,英国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内阁的形成基本上是同一个过程。

政党产生于政治体制外部  在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从小到大,由弱而强,随着组织的完善、成员的增多、力量的壮大和影响力的扩大,赢得了竞选的胜利而进入议会。有不少组织开始是非法的,后来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改善而逐步成为合法政党。人们把这些张当称为“外生型”政党。相对而言,“外生型”政党活动环境比“内生型”政党严峻,因此党的组织机构比较完备,组织纪律比较严格,诞生日期也比较确定。孙中山在1894年建立的“兴中会”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标志。

(三)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以全民代表的面貌出现  资产阶级政党总是尽量地淡化或有意地模糊党的阶级性质,竭力标榜自己代表“全民利益”,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由西方国家政党的政治目的和西方国家特定的选举制度所决定的。

围绕议会或总统选举开展活动  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通过竞选是政党合法取得国家政权的唯一途径,因此掌握政权或参与政权是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直接的目的。选举获胜的政党进入议会,组织政府,行使行政权,成为执政党。在总统制国家,总统组织政府,行使行政权。各党派在选举中都把总统职位作为主要竞争目标。

组织结构上两级分化 资产阶级政党在组织结构上,领导核心集权而基层组织松散。一般来说,西方国家政党组织对普通党员没有什么控制力,但党的领导层权力比较集中,凡进入上层领导核心的人,大多数是职业政客、职业党棍和职业政治家,由他们料理日常党务工作,其中少数领袖人物决定党的重要政策。

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资产阶级政党强调党员有思想自由,允许党内派系存在,认为这样可以保持党内权力的平衡。很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央领导机关对党的地方组织甚至没有纪律制裁的权力,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活动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党外有党,党内有派”。

奉行公平竞争的规则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各个党派相互竞争,轮流执政,符合资本主义国家宪政原则。在大选中各个政党都使出浑身解数,力争选举的胜利,而选举一旦结束,各个政党都遵守游戏规则,接受选举的结果。胜利者接管国家政权,组织政府,行使行政权,成为执政党。失败者即履行反对党的职责,监督执政党,等候下一次大选再决雌雄。

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一党执政 一党执政是指大选获胜的政党单独组织政府掌握行政权力。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英、美等两党制国家。英、美两国政党体制虽然是两党制类型,但是政体形式不同因此政府的组成各有特点。英国是议会制国家,各主要政党都会得到一部分选票进入议会,占有相应的议席,但组阁权属于多数党。多数党组织政府全部由本党成员担任政府职务,党的领袖担任政府首脑,少数党成员不能进入政府部门。美国是总统制国家,总统选举与国会选举分别进行,二者没有联系。总统所在党的议员在国会中是否占据多数席位,不影响总统组织政府。总统在决定政府各部部长人选时,有可能任命非本当成员。

多党联合执政 多党联合执政是指达到法定席位的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并按各党所得选票的比例分配政府职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法、德、意等多党制国家。多党联合执政是以各党派政治利益和政治主张基本一致为前提的,除了在特殊时期譬如在战争期间,一般不会发生利益、观点对立的政党共同组织一个政府的现象。

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西方国家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力发展党员并筹集竞选经费。政党只有通过竞选才有可能上台执政,这就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和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某些西方国家法律规定,政党可以接受个人和政治团体的捐助,作为大选的各项开支,但这样一来就发生了很多问题。前韩国总统卢泰愚、前德国总理科尔就是因为把政治捐款中的一部分存入私人账户而身败名裂的。为此,不少国家开始对政党自筹资金的数额给与限制,同时对参与竞选的政党以数目不等的补贴,以减少对政治捐款的依赖,但得票率不到5 % 没有进入议会的政党没有补贴。

四、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类型

(一)两党制

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两个最大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但要注意,两党制不是说这个国家只有两个党,实际上还有若干个小党,但力量太小没有上台执政的可能性。英国是最早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后来推广到原英国的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

两党制的共同的特征是:

两大政党长期占据政坛 美国历届国会选举、总统选举、各州议会选举、各州州长选举都被两大党所控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其间虽然偶尔有独立候选人或第三党候选人出现在选民面前,但势单力薄从未打破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英国在“一战”前,由保守党与自由党主宰政坛,“一战”后自由党衰落而工党崛起,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两大政党始终处于对立状态 两大党只有台上、台下之分,没有谁主、谁次之分,它们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在宪政体制下和平共处。美国200年来两党执政基本上是平分秋色,没有出现过一党执政的局面。英国自“一战”以来也是两党平分秋色,但是在战争期间曾经出现过两党联合组阁的现象即所谓“战时内阁”。战争一结束,则又重新恢复执政党与反对党相互对立的体制。自1900年以来,英国的“战时内阁”一共出现过6届,在其余时间里都是一党组阁。

两党制以小选区制度为基础  小选区制度是指全国划分若干选区,每个选区只产生1名议员,候选人在自己的选区内只要能得到相对多数票即可当选。小选区制度对大党有利对小党不利。

两大党阶级基础和基本政策日益趋同  某些两党制国家,两大党的社会基础已不像成立初期那样泾渭分明,而是越来越中产阶级化。两大党共同点越来越多于分歧点,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经不重要,两党在越来越注重政策的实效性。

英美两党制的区别

第一,英国政党制度与议会制相结合,两大党围绕议会下院进行活动,目标是争取下院多数席位。美国政党制度与总统制相结合,两大党竞争的主要目标是总统宝座。

第二,英国政党组织纪律比较严格,两党议员各自按照议会党团的指示进行投票,美国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纪律,两党议员根据议员所在地区的公民的利益投票。

(二)多党制

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并存以政党联盟方式参与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政党联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组成,它们组成联合内阁,取得执政地位。那些在议会中只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反对党联盟履行反对党的职责。

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实行大选区制度,即每一个选区产生2名以上的议员,各政党根据得票比例分配议席,小党有可能在议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多党制比两党制“更民主”,“人民有真正自由选举的机会”。目前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主要有西欧、北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某些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数量上要多于两党制的国家。

多党制国家还可以根据政党结构、执政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两极多元制 这种政党体制的特点是政党数量多,但对垒分明形成两大阵营,哪一个阵营上台执政,往往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该类型以德国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典型。多元并存制这种政党体制最明显的特点是多党联合执政,政府更迭频繁。由于任何一个政党在议会中都很难得到绝对多数席位,只能由若干政党以微弱的多数组成联合政府,如果有关成员因内部分歧而退出政府,即可导致政府更迭。一党独大制在这种政党体制下,在众多政党中只有一个党占有优势,长期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实行这种政党制度的国家有以日本、瑞典、丹麦、挪威等国。

(三)一党制

一党制是指一个政党垄断了国家权力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一党制主要有法西斯国家一党制和民族独立国家一党制两种类型。

法西斯国家一党制 法西斯一词是拉丁文“Fasces”的音译,是指古代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出巡时所执掌的权力标志图案,形状为“一捆插上了一把斧头的棍棒”,它象征着强权和暴力。最早的法西斯政党是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于1919年创立的“法西斯意大利斗士团”。德国的法西斯政党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为“纳粹”。19237月,该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230个议会席位而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面组阁担任德国总理,并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纳粹党议席增至288个。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自行公布法律,规定总理兼任总统,并改称国家领袖。这样,希特勒就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开始在德国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此外,土耳其、希腊、西班牙、日本等国也都实行法西斯一党制。

    民族独立国家一党制 “二战”后,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大量涌现。这些民族独立国家在独立以前绝大多数是殖民地,经济文化方面十分落后、政治上缺乏民主传统,部族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十分复杂。这些国家有的实行了多党制,而更多的国家实行了一党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阶段产生的。自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把各国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社会阵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武装斗争等不同阶段。在经济斗争阶段,无产阶级因为缺乏阶级觉悟,把自身的苦难归咎为资本家使用了机器生产,于是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自发的,以捣毁机器、破坏厂房为主要斗争形式。马克思把这时的无产阶级称为“自在阶级”,其斗争是“自发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不断提高,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于是各国无产阶级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政治团体。到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意味着无产阶级开始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从“自发斗争”转变为“自觉斗争”,在这个斗争阶段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1)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少数先进分子所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

3)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战斗集体。

4)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5)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的方式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了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和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党章总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其中党的政治领导是核心。

政治领导的基本含义是:共产党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治体系处于最高决策的地位,以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具体措施是: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国情和不同历史时期特点和需要,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规定国家长远目标和当前任务,国家机关则根据党的要求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工作计划,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

党的政治领导必须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5年召开一次,但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于在前,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在后,中间相隔几个月时间。其实,这是为了保证党的政治领导而在具体制度上的精心安排,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统一全党的思想,并通过党的思想领导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确定党在未来时期的总路线,规定未来时期的总任务,然后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贯彻党的总路线,并为实现党提出的总任务而工作。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开的。政治领导是解决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组织领导是实现政治领导的物质保证,是服务于政治领导的;而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就无法保证党在政治上的一致和组织上的巩固。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实行统治职能。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国情不同,它们所实行的政党制度也有各自的特色。总的来看有两种主要类型:一党专政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

(一)一党专政制度

这种政党制度起源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俄共(布)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1918年夏天,左派社会革命党中的一部分人参加了叛乱,该党的一些领导人公开宣传要推翻俄共(布)的领导,因此左派社会革命党全被宣布解散,于是形成了俄共(布)一党执政的局面。随着苏联的建立,俄共(布)改名为苏联共产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在政党制度上都模仿苏联模式,后来又发展到越南、古巴等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风云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种一党专政的政党制度在欧洲才寿终正寝。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基本特征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中国最典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我国政党制度除了处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中国的民主党派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并不是泛指以民主为目标的政党,而是特指在建国前即与共产党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建国后又共产党一起建设新中国的党派。这八个民主党派是:(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除了这八个民主党派以外,还有一个不是民主党派,但是重要的参政议政组织即中华全国工商业联盟(全国工商联),它是中国工商业组织的人民团体,是民间的对内对外商会,是中国工商联的最高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之一。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述八个党派放弃了旧式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认同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目标,从而确立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在这种政党体制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是:民主党派承认、接受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是参政党,它们之间是一种政治合作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这十六字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的含义是: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承认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决不人为地废除和消灭。中国共产党认为,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党派不再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而是转变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因此,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民主党派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正如周恩来所说的那样:  “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发展不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互相监督的含义是:民主党派不仅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监督,而且也可以对共产党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供共产党在决定大政方针时参考,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集思广益,减少损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含义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经受了革命战争的考验和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都以诚相见,彼此信任,共同担负起治国大业。

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协商形式 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1)政治协商会议。定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如全国政协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在全国人大前一个月召开,各地方政协会议也在规定的时间里召开。(2)民主协商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会议,就中共中央将要出台的大政方针征求意见,进行民主协商;(3)谈心活动。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的需要,不定期地邀请各民主党派高层人士在小范围内通报情况,交换意见,沟通思想;(4)座谈会。中共中央召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传达文件、讨论专题和听取建议等;(5)约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随时约请中共中央有关负责人交流意见或提出书面建议等;此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可以在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狭义上看,政协制度是多党合作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合作方式;从广义上看,政协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制度的一种辅助机制。政协既不是正式的国家机构,也不是一般性的社会团体。政协的形式灵活多样,层次有高有低,虽然类似于人民代表大会,但没有立法权,只有建议权。政治协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

多党合作的活动规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的准则,并且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里“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包括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内。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我国合法政党,都受宪法保护,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平等的地位。

2.制度发展

我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奠定了多党合作的基础。尤其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军事上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建国前夕毛泽东曾说过,“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所以,全国解放以后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毛泽东本人与当时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如柳亚子、黄炎培、张治中等人的私人关系都非常密切,在党内外也不是什么秘密。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大体上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多党合作制度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6年)

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相当大比例的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人民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为例,中央政府主席1人是毛泽东,副主席6人,其中3人是中共的朱德、刘少奇和高岗,另外3人是民主党派人士,他们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张澜。(2)政治协商形式多样化。具体形式有民主协商会、谈心活动、座谈会等。(3)组织发展较快。建国初期所有民主党派仅2万人左右,到1956年底达到10万人以上。(4)确立了各自的发展对象。民革确定以原国民党员及有关人士为重点(一般是军事人员和黄埔军校校友);民建以工商界人士为重点;民进以中小学教职员工为重点;致公党以归侨、侨眷为重点;台盟以台胞、台属为重点;九三学社以科技界知识分子为重点;民盟以文化教育界知识分子为重点;农工党以医疗卫生界人士为重点。从总体上看,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文化层次较高,整体素质较高。

第二阶段是多党合作制度遭受破坏时期19571978年)

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反右运动,错划了55万右派分子(占当时中国知识分子1/10),直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在这20多年时间里,中国大地天灾人祸接连发生,经济困难政治动乱相互交织,社会秩序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在这样历史背景下,多党合作制如同其他制度一样遭受重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主党派参政人数比例减小,从1975年四届人大起,国务院各部委的正职领导中已不再有民主党派人士;(2)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停滞不前;(3)民主党派政治监督形同虚设;(4)民主党派声名狼藉成为改造对象等。当然,即使在这个非常时期,共产党也没有声明放弃多党合作,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刚从海外归来的李宗仁说,我们不改初衷,将继续坚持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第三阶段是多党合作制度恢复和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

首先用了两年多时间拨乱反正,从批判“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全国范围的平反冤假错案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家政治形势和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多党合作也恢复了正常发展和制度化建设时期。1982年中共召开“十二大”,胡耀邦在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1990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从制度上规定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政治责任以及有关原则。从那以后,各民主党派都纷纷修订了党纲或党章,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加大了参政议政的力度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民主党派作用

    民主党派基本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其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参政议政、反对迷信、弘扬科学、促进祖国统一和经济建设等方面。民主党派中的专家、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较多,他们为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提出过不少有益的建议。民主党派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归国华侨、台港澳同胞和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他们充分发挥其海外联系的优势,投入或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有利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精品课程-政治学原理   
地址: 中国芜湖花津南路    邮编:241000   电话:(0553)3869851   Email:zongloul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