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主要标志。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五、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巴甫洛夫发现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的类型相吻合。
  (二)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切斯(Chess,H.1967)等人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
  1.易带的孩子。 2.难带的孩子。 3.迟缓的孩子。
  与此相似的类型划分,还有布拉泽尔顿(Brazelton,T.B.1969)的三种气质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安静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变化
  (一)气质的变化
  儿童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这些特点在整个儿童时期 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气质也不是不变的。
  (二)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由于它影响到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性格和气质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同气质类型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气质差异对婴儿性格的萌芽有所影响。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个性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
  (一)好动
  (二)好奇、好问
  (三)好模仿
  (四)好冲动
   三、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
  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气质特征紧密联系的性格特征,更多受遗传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形成儿童性格与周围环境相互的循环性影响,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性不断得到加强而逐渐稳固。
  可见,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个性形成起重要的作用。这时性格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
               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能力,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
  (一)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二)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三)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
  二、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一)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能力(包括智力)和知识不可分割地彼此联系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学前儿童来说,知识和智力教育都不可偏废。
  (二)能力和性格的关系
  能力和性格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力也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如爱好倾向,自信心等等。
   三、学前儿童智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一)智力分化论
  (二)智力复合论
  (三)智力内容变化论
   四、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一)智力发展的高原期
  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停止或接近停止。在这个年龄之后,智力趋向衰退。有的研究指出,智力到26岁停止增长,26—36岁之间保持不变,随后则下降。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二)入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
  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时期。由此形成先快后慢上升的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布鲁姆(Bloom,B.1960)搜集了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儿童智力发展有一定的稳定规律。各种测验的时间和条件虽然不同,其所得曲线却非常相似,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了一条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曲线。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4-8岁,其速度比头四年显然减缓,以后速度更慢。
  (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现
   儿童智力发展速度和成熟年龄,有个别差异。有些儿童具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现。
   有人提出应该区分“早熟”与“天才(超常)”。
             第五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区别之所在。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内我调节。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
  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
  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了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
   三、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二)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三)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四、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自我调节包括许多方面,如起动或制止活动,动作的协调,动机的协调,活动的加强或削弱,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缓,积极性的加强或削弱,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和校正等等。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等性格特征。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学前心理学  分辨率建议:1024*768  技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