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教学教案

教学教案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二)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开始。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范兹(Fantz,R.L.1963)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 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小的盲童已学会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这也可以说是人小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丁祖荫的研究(1964)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1.知觉认同。2.归入标准。3.塑造模型。

 
 
版权所有©安徽师范大学学前心理学  分辨率建议:1024*768  技术咨询